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2016-03-19孔练光
孔练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孔练光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分析当前行为养成教育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高校积极行为养成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倡导积极行为养成教育观念,挖掘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拓展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创设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环境等。
积极心理学;行为养成教育;高职学生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强调在德育培养上,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行为养成教育趋向于思想政治教育[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强,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没有考虑到90后学生性格特征,平时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停留在说教,针对学生不良习惯问题更多的是进行批评,学生难于接受,导致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不好。因此行为养成教育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思想教育上,而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及学生情感体验,对学生实行更多的人文关怀。
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给教育带来新的视野,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方面去思考,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加以研究,这为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使行为养成教育从“批评”教育转变“欣赏”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既开拓了德育教师对行为养成教育思路,也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及教育意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人的发展的潜能和美德,是心理学一个流派。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只研究精神疾病等消极方面状态,专注于研究人类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内容。
1.1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对积极心理学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思潮[2];有些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幸福和优势的一门心理学学科[3]。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谢尔顿和劳拉·金对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本质和特点有独到见解,她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主观幸福感为中心,通过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关系来展开。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总结积极心理学的三个核心理念。
一是追求幸福的理念。心理学家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本质性的取向,把人性中的乐观、快乐、爱、希望等有关幸福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
二是积极教育的理念。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秉承积极的“学生观”,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教育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一味的纠正学生的问题,而是要去探寻和发现学生外显和潜在的潜能,并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和扩展。
三是自我决定的理念。心理学领域一直在研究人的某种行为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积极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学派开始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认为人先天具有一种关于经验选择和行为决定的潜能。人能够根据环境信息和自身能力以及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决定,并能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不同问题,这就是人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决定功能决定的。
1.2 行为养成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意义
第一,注重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主张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体。在关注个体中,包括很多积极因素,如积极的言论、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心态、积极环境等,对个体存在问题从积极方面去关注。因此,在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拓了行为教育的思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很多的启发,改变了学生行为有错,就对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的教育思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和视角,教师从欣赏、鼓励、支持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针对学生内在潜能,希望学生积极发展,达到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从问题当中善于发现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的呈现也是成长和转变的契机,在问题中可以发现成长的可能以及成长的积极方向,重新解读了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从而发现对高职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最终塑造高职学生积极的行为养成教育。
第三,注重环境对人积极影响作用。在积极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包括个人、社会、组织,三者相互影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个人得以获得经验和进一步成长的可能,促进个体积极经验的形成。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处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的大系统中,积极心理学倡导构建积极的成长环境,为高职学生的行为养成提供保障。
2 当前高职行为养成教育问题分析
行为养成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教育领域对养成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独到见解,有些认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有些认为“养成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从狭义来说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5]。
2.1 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界定
关于行为习惯,早期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定义为“人们对于外部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当人们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变得越来越稳定时,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习惯,所以习惯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是随着训练而加以改变的。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这里指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是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把行为养成教育内涵界定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2 当前行为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根据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调查分析及日常学生的访谈情况,当前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诚信行为、文明行为、健康行为、学习习惯、自我约束等5个方面问题。
2.2.1 诚信意识不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信不立”这些名言都彰显着诚信的重要性,大学生刚刚进入成年早期,学习和适应能力很强,但是还不能有效的去辨别是非,因此在社会风气以及自身控制力不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如,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学习,有时候会通过撒谎来向老师或者同学掩饰自己的某些行为,最为明显的是说谎请假。考试作弊行为也是很多高校都屡禁不止的行为,针对关于大学生作弊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最后发现31.5%的学生认为考试当中的作弊现象很普遍;5.3%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考试前准备作弊以及考试过程中可能随机作弊的学生各占36%和21%,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严重性,也说明了诚信缺失的严重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只是想混个毕业,学习成就动机低。因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诚信,主要是想追求达到自已的目的,但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素质,企图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实现,因此才会有这些诚信不足的问题。
2.2.2 文明意识淡薄
文明行为的修养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主要标准,也是衡量学校培养学生质量高低主要标准。当前,高职学生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不文明用语较为普遍;部分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影响其它学生学习或休息;食堂插队现象、不尊重老师、破坏公共卫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不文明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而是将这些不文明行为作为时尚或者潮流的标志,譬如不文明用语的使用,甚至成为了融入群体的敲门砖,否则容易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为什么学生对待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个人的责任心,容易做出自己在单独时不会做出的事情。因为当群体成员们共同分担责任, 他们就不像单独时那样有强烈的责任感了,这时被称作责任的扩散或无个性化,当个人特征越少时,责任就会被稀释的越轻,不文明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越高。因此,高职学生文明行为教育需要营造健康向上氛围,传播正能量。
2.2.3 健康意识不强
在身体健康方面,高职学生多属于理科,男生较多,学生参加锻炼,运动的频率较高,但同时,学生吸烟、喝酒的情况也较为明显,睡眠、饮食无规律,通宵打游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很爱惜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很难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与学生容易受诱惑,趋向于安稳与享乐状态紧密相连。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当学生心理有问题时,仅有少数人能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学生自我效能感不高,容易对自身产生怀疑,自卑的学生比例较高,对负面消极的内容接受较快,并很快能与自我产生连接,对积极向上的内容能够接受,但是影响力不足,因此很容易造成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和寂寞,幸福感不强,消极情绪明显。因此,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是行为养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2.4 学习主动性差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逐渐养成的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行为方式,是自动进行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当前,高职学生在严格考勤下,课堂到课率较高,迟到早退现象较少,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也与高职学生的特性有关。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情况较少;课堂的参与率不高,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发言提问,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发言甚至长期不发言;作业完成质量不高,部分学生以敷衍的态度完成学习,对学习思考不足;跟老师的交流不足,部分学生想学但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较弱,部分学生动机较强,但是却属于急功近利,讲究实惠,追求眼前物质享受的学习动机,真正的从喜欢学习的角度去对待学习的很少;很多学生缺少学习引导,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策略,在失败后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形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学习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此时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就只是如此,最后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2.2.5 自我约束力不强
自我约束可称为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在对学生自控能力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均表示自己是一个有计划的人,自己会规划这个月或者本学期要做的事情,但是总是不能坚持完成,有些持续几天就坚持不下去,就会经常出现目标明确但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与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以及对自我的错误认知相关,很多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在设立目标时容易按照理想自我的标准来设计,但在实际行动中,学生“现实的自我”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专注于去做某一件事情,做事虎头蛇尾,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退缩。更有甚者在看到别人成功后会产生“酸葡萄心理”,并会安慰自己,如果自己坚持,也会取得相应的效果,甚至比他更高。
3 构建积极行为养成教育体系措施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强调激发个体的自身的积极力量,挖掘自身的积极潜能,进而提升个体的自身素质,从而建立更加积极幸福的生活氛围。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倡导积极的教育观念、教育内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构建积极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3.1 倡导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高校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由“批评式教育”转向“赞赏教育”。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模式一直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行为养成教育虽然重点是行为的培养,但是多偏向于强制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做不到,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这种教育思想带有强制性的色彩,学生只是在学习如何摆脱不好的困境,如何让自己逃脱消极情绪,而不是我们如何去创造积极的情绪。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积极教育的理念,我们主张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看做平等的个体,给与他们尊重和肯定。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是得到别人的赞赏”[6]。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在之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初高中生活中,在学校或者家庭得到的赞赏会低于其他同年龄段的孩子,因此赞赏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赞赏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挖掘被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和赏识、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被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我们把行为养成教育与赞赏教育相结合,将学生正确的、好的行为习惯给予正强化,对待不好的行为在把握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给以指正分析。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欲望和潜质,“赞赏教育”不是单纯地表扬、鼓励,而是积极、正向地看待学生,评价学生,重点看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观念。引导师生之间积极相互表现、适应和匹配,从而对学生认同、欣赏、赞美,调动学生非智力的积极因素,譬如倾听、希望、创造性等,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情商的培养过程。
3.2 挖掘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逐渐融入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一要强化心理指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养成教育要有实效,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于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应该首先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行为养成教育有问题的学生,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首先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二要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挖掘学生的发展的潜能,形成关注行为习惯积极价值的思维习惯,即积极的行为养成潜质教育。不断创新教育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由实践而进行感悟,并能积极践行,不断开发养成潜质教育。三是学校养成教育要以学生的行为习惯为起点,以学生的精神感受为重心,并引领学生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充实和幸福,构筑自己蕴涵着生命崇高价值与意义的精神家园,才能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精神境界。
3.3 拓展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
学校应明确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决定人生的命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塞利格曼曾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积极品质的转变。从这一点上说,高职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拓展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发掘与培育个体内在的积极因素,最终致力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事件的完成程度,人在积极情绪下的效率远高于消极情绪。我们在行为养成教育中,一是要开设参与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之前的理论教学改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理论。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种排斥感,甚至厌恶学习,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接受和吸入比强行塞入要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行为养成教育的效率和持久性;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鼓励他们自我提升,打造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基础。在教育中不断地鼓励他们从“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转变,不断的积累信心、勇气等正向心理资本。在教育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相互信任,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养成动机,让他们主动去接纳,去接受,在教育过程中容易体会到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形成一个养成教育的良性循环;三是树立行为养成教育的榜样模型,让学生间接体验到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作为实施行为养成教育的主体,需要将行为养成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目标,将行为养成教育的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层面,关注大学生的发展的全程。
3.4 创设积极行为养成教育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的组织系统对个体积极力量、积极人格和美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生活环境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优化和创建学校组织系统,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正能量传递。一是学校要形成针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系统规划,把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分年度有计划进行系统化教育。二是加强校园宣传氛围。积极行为养成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校园传媒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报纸、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校园电视及校园网络等设施,实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宣传,营造充满讲习惯的校园环境,以积极渗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广泛地接受行为养成教育。三是教育者要深度挖掘校园或大学生中存在的积极力量,并进行扩大和培育,使每位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在积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进而培育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四是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行为养成教育应该寻求家庭,家庭教育资源是开展积极行为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保持学校—家庭教育一致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五是学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教师、行政、后勤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好育人作用。
综上所述,行为养成教育是学生德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使行为养成教育坚持积极教育理念,注重教育过程个体存在问题的积极因素,构建积极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达到实效。
[1]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29-33.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3]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6(3):54-59.
[4]李珣.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范例的养成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8.
[5]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1:20-31.
[6]丁慧娜.积极心理学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26-40.
A Study on the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KONG Lian-guang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 Guangzhou 510925, 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advocates that psychology should study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of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xposit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the positive behavior to develop education system of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cy for positive action to develop a concept of education, mining positive behavior forming education connotation, expanding positive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approaches, creating positive behavior nurturanc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o on.
Positive Psychology;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641
A
1672-2841(2016)02-0043-05
2016-05-03
孔练光,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