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2016-03-19彭秀林

关键词:函电词块商务英语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构建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实践。构建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既是增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场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输出假设理论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各门语言课程中综合应用的大胆尝试。该模式以语言“输出(Output)”为指向,注重语言“实践训练(Practice)”,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语言活动(Activities)”,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英语竞赛(Contests)”,提升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输出能力;OPAC;教学模式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从2012级起开始实行“ 2+1”学制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为了确保在2年的时间里,能有效地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我们开展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项目“2+1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该课题申报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并获得批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我院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现对该模式构建的成因、理论依据以及模式的内涵与实践效果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得到方家的指导与帮助。

1 为什么要构建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1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上述要求,根据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当前的教学实际,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现代外向型服务业与现代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质量要求之一,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从事涉外经济与贸易的工作岗位群,这些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商务沟通、商务函电撰写、外贸业务洽谈、外贸单证制作、进出口贸易流程操作。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必须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输出性语言应用能力。因而,加强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增强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功能。然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两张皮”的教学现状,最终导致了学生输出性语言应用能力远远低于输入性语言能力,比如,学生可以阅读高难度、长篇幅的英语文章,却不能准确写出简单易懂、逻辑性强的函电。这种现状自然难以满足涉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质量要求。我院地处粤北山区,此类情况更为突出,更迫切地需要构建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2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只能通过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习得语言[1]。语言学家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固然重要,但是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对达到较高语言水平起着重要作用[2]。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输出都可以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可理解性输出会迫使学习者将注意转向语言的表达,从而促进语言的加工。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输入是手段,输出是目的,输出可以提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反馈,为是否强化或纠正输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输出假设”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1)注意功能(noting/ triggering function),(2)检测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3]。 这三大功能对语言习得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多说和多写目的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和自动性;(2)语言输出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加工过程转移到句法加工过程;(3)多说、多写目的语能让学习者检测自己对目的语所作出的假设;(4)语言输出能获得相应反馈[4]。

Swain的“输出假说”提出后,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一批输出假说相关的研究,既有假说介绍、理论分析等描述性讨论[5-12],也有联系英语教学的探讨。但将输出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或集中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中[13-14],或局限于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的单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15],或针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研究[16-17],针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整体教学的研究尚未开展。本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决定大胆尝试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理论依据,以“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指向开展教学改革,旨在形成多门课程合力打造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良好局面,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满足涉外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2 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简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构建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OPAC”模式:以语言“输出(Output)”为指向,注重语言“实践训练(Practice)”,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语言活动(Activities)”,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英语竞赛(Contests)”,提升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1 以语言“输出(Output)”为指向,教师坚定“输出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建立强化输出的学习观念

鱼粉、鱼排粉粗灰分含量是鱼粉原料鱼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形式,原料鱼个体大则骨骼成分含量高。如果将鱼体两侧的肌肉作为鱼片切除,剩下的鱼排、内脏等作为鱼排粉的生产原料,得到的鱼排粉中粗灰分含量就很高。本文中的鱼排粉主要为罗非鱼、越南巴沙鱼的鱼排粉,都是鱼片生产后的鱼排和内脏制成的鱼排粉,因此其粗灰分含量大于25%。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应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输出性语言应用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指输出语言的一般能力(可理解为“说写译能力”),更是泛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实用能力”。“说写译能力”是“实用能力”的基础,“实用能力”则是“说写译能力”的最终体现。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体现“实用为主”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输出性语言能力是可以分层次的,这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制也较短,将来从事的是与其业务有关的涉外活动,而不是专业翻译,只要是能用外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就可以了。要求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流利地运用“地道”的英语是不现实的,只能是在工作中不断锻炼、积累和提高。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因而能坚定输出为主的教学理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进校时英语成绩不大好,在英语学习中,总是认为自己的词汇量有限,语音不准,因而不敢开口讲英语。而专业教师也往往认为学生基础差,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大词汇量,要强化语言输入。强化语言输入的教学会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单项能力,但最终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用不明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领域必须将语言知识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他们要表达的绝对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现成句子,他们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工作的内容,所以学会创造性地表达思想或转述别人的思想是必须的。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必须强化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说,大胆写,大胆进行翻译。因而,从学生入读这个专业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让学生建立强化输出的英语学习观念。

2.2 注重语言实践训练(Practice),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词块为单位,培养学生在商务情景下的语言输出能力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从事涉外经济与贸易的工作岗位群,必须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输出性语言应用能力,即商务情景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书面交际能力以及双语转化能力。

任何语言材料都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但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的内容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情境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课堂应通过大量的相关语言实践训练来完成,必须在以输出为驱动的前提下打基础。只有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出训练才能将输入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模拟实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笔译等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开展大量口语训练、函电写作,以及商务场景与商务文本的英汉翻译。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单词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就会自动形成。结果学生记住了大量的单词,却不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熟练运用,不能用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输出中产生大量的中式英语句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应该以词块为单位,因为词块大量存在于人类自然语言中。“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是以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语言板块结构来进行的,这些板块结构构成了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18]本课题组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从今后实际岗位工作的语言需求出发,以词块为单位,重点输入实用性强的典型词块。熟练掌握大量的商务英语词块之后,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就可以直接提取或稍微加工后取用,这样能节省转换时间,保证思路流畅,继而能促进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同时,词块大多是按一定规则生成的,“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19]。学生在记忆、吸收词块的过程中,自动整合了词汇和语法,把语法内化吸收,自然就能避免中式英语,增强了表达的准确度,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输出性语言应用能力。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语言活动(Activities)”,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语言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熟练运用这门语言,也就是说要实现语言的输出与实践,所以学生要高度重视语言的输出训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语言活动,是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活动,无论在听力还是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总是采用输出——输入——输出的教学程序或者先输入再输出的教学程序,力争通过语言输出活动引起学生对某个主题或内容的关注,继而有意捕捉语言输入中的相关词块或句子,以便在再次输出中运用。课外也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口语大赛等等,为学生创造口语输出练习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语言输出练习,例如在网络上多和外国人沟通,主动与旅游景点的外国游客交谈等等。通过实践交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语言水平。

输出性语言活动指以输出为主的英语语言活动,课题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译,不断创设语言输出情景。如,商务英语口语课程,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演讲;跨文化交际课程,让每个小组轮流制作PPT介绍各个英语国家的文化;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要求各个项目组成员根据要求用英语完成各种函电的写作;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要求学生翻译包装、说明书、企业简介等各种实用语篇。

2.4 组织各级各类的“英语竞赛(Contests)”,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争相效仿的榜样

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团队协作。除了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各类英语赛事如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口语比赛,我们也力图在本专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能力展示的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比赛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英语写作比赛及商务英语技能大赛、英语短剧配音比赛、英语语音模仿秀等活动,加强学生语言技能、人文知识与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风貌及历史文化内涵,也为他们提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机会。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的“英语竞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争相效仿的榜样。

3 OPAC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构建OPAC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目标和任务

Swain的输出假设正逐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众多研究者认为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提高其口头笔头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单纯重视语言输入到强调语言输出,毫无疑问是外语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但另一方面,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平衡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制订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第一,构建递进式商务英语语言类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递进式开设语言训练课程。如,商务英语语音、商务英语听力(1-4)、商务英语口语(1-4)、综合英语(1-2)、商务英语精读(1-2)、商务英语翻译(1-2)、商务英语函电、商务模拟实训。第二,构建以培养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指向的整体教学观。强调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教学,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大“输出性”训练的比重,打破“输入性”课程与“输出性”课程之间的壁垒。比如,以输入为主的商务英语听力、综合英语、商务英语精读等课程应强化语言输出的训练,以影子跟读、听后复述、听后讨论或以读后总结、读后改写、读后续写等输出性语言训练促进语言输入的学习。以输出为主的口语、函电、写作等课程则应强调通过输出性语言训练将语言知识内化成语言能力。第三,组织“输出性”英语竞赛活动,以赛促学,突出输出性课程教学的效果。每学期以语言训练类课程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商务英语演讲比赛、商务口语比赛、商务英语写作比赛、商务英语翻译比赛、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比赛等,通过大赛激发学生在赛前积极备赛、赛中主动参与、赛后及时总结提高。同时,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以上的比赛,提升参赛学生的素质与潜能,为广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输出性”英语学习的榜样。

在前期调研,集体讨论、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商务英语专业通过申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和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争取学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开展了注重输出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经过方案草拟、研讨论证、专家评审、修改完善等环节,完成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实施以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1)整合基础知识类课程。将单纯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语法课并入到综合英语课中,周课时由4节增为6节,在教学内容上以主题为基础,融入知识模块,重视能力培养。

(2)不断线地开设基础技能课。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将商务英语口语、听力课程集中在第二、三学期进行,为了逐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在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不断线开设的方式,从第一学期一直开设到第四学期。

(3)逐步增加商务课程,并强调商务与英语的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第二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单证,第三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函电,第四学期开设商务模拟实训,将国际贸易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课程与企业元素的结合。

(4)改革考核评价方法。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侧重对学生“输出性”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及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考试题型为强调语言“输出性”为主的主观题。

3.2 构建有利于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输出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1)采用研讨性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经验谈,增强师生课堂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在保证课程内容和提升学生语言输出性能力培养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注重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展。比如商务翻译课程逐步形成了课程学习的“三个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个学期内完成一千个商务英语句子的口译实践练习,积累一千个核心词块,完成一万字的语篇翻译实践。在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经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3)强调以知识带技能,语言输出能力与语言输入能力并重。比如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在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信函与范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积累函电与写作的常用句型与基本词块、建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强口头表达和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采用了口头陈述、典型信函背诵、信函套写与改写以及根据提供的情景进行写作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能力训练机会。

(4)在主干课程中推行词块分析与研究的教学。词块是语法化了的词汇,可以迅速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我们在综合英语、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等课程中推行词块分析与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识别词块[20]、划分词块、积累词块、运用词块,力求通过有效的语言输入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与输出质量。

3.3 85%以上的学生对OPAC 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效果表示满意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最近几年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尽管采用了“2+1”学制,但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并没有下降,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没有降低反而增长,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成绩斐然,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了。为了了解学生对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意见,我们通过问卷,从OPAC输出性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对模式的认可度、以及输出性英语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价等三个方面对2013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90%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输出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课堂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内容应该侧重外贸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为主。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是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应该以输出能力(读写译)为主要评价标准,而不是以输入能力(听说)为主要评价标准;

85%的学生对我们推行的OPAC模式表示认可,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习得过程,必须以输出终端为主,加大训练力度,积极参与各项语言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不但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和临场经验;

85%的同学回首2年来的在校学习经历,认为在开展输出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受益匪浅,认为自己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愿意大胆开口说英语,愿意尝试用英语写作各种实用性文章尤其是商务函电、商务单证。通过在校2年的学习实践,在公司为期1年的实习期间感到自己的语言能力能胜任工作需要。

[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2]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9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Newburry House, 1985: 235-253.

[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Cook G. & Seidlhofer B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4] Swain M. Focus on form through conscious re fl ection [A].In Doughty C & Williams J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64-81.

[5]冯纪元,黄娇.语言输出活动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4,(2):195-200.

[6]高强,李艳.国外语言形式教学新进展述评[J]. 外语教学,2006,(5):53-58.

[7]顾琦一. 输出假说剖析[J].外语学刊,2006,(2):77-83.

[8]陈崇崇.语言输出对语法习得作用的个案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55-59.

[9]戴运财,戴维栋.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J].外语界,2010,(1):23-30,46.

[10]宋秀平,戴维栋.突显、输出与注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5-9.

[11]桂林.以Yngve人类语言学方法解析二语习得中的输出假设[J].外语学刊,2011,(1):99-102.

[12]耿华,王伟,陆美慧.输出与相关输入对“注意”和语言习得的作用——一项基于翻译活动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5,(1):12-21.

[13]文秋芳.输出驱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4]胡伟华,李娜.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12,(5):64-68.

[15]唐树华,文兵.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21-25,75.

[16]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17]司显柱,刘晓辉.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62-64.

[18]Becker J. The Phrasal Lexicon [M]. Cambridge Mass: Bolt and Newman, 1975.

[19]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0]马广惠.词块的界定、分类与识别[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4,127.

On the OPAC Mode of English Output Performance

PENG Xiu-lin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China)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output performance is carried out in our Business English Special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English output performance is a necessity to help students of Business English Specialty with their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job market, and is a bold attempt to apply the output hypothesis to the teaching of the lingual courses of Business English Specialty. The mode combines the output English performance, language practice in the workplaces, language activities in and out of clas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English contests. The effects of the mode are tested.

output performance; OPAC; teaching mode

H319

A

1672-2841(2016)02-0067-06

2016-04-25

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282);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项目(JG13005)。

彭秀林,女,副教授,从事二语习得及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函电词块商务英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信用证项下函电交涉技巧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英语词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用策略分析
基于西方修辞学的外贸函电课程教学研究
词块中心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词块理论与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