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二十年回溯与展望
2016-03-19李丹凌
李丹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二十年回溯与展望
李丹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我国自1997年引入加拿大英语浸入式教育模式至今已有近20年。从教学、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等主题对我国英语浸入式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其主要成就表现为多维互动推动研究创新、微观视角深化研究视野、多元方法拓展研究形态,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需注重中西融通、加强理论整合、体现实践观照。
浸入式;英语学习;英语教学;文献分析
英语浸入式教育(English Immersion Education)指学生在校的部分或全部时间“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教授全部或部分学科课程,其原型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大型试验始于1997年的西安,是国际教育借鉴和国际教育合作的产物。本文拟对我国英语浸入式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勾勒1997—2016年以来我国浸入式教育理论研究的主题、主要成就和未来走向,旨在为今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建立起点和基础。
1 研究主题
1.1 教学研究
1.1.1 文化教学与研究
研究者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浸入式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控制消极影响的方法。菲那莫(Finnamore)[1]提出了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与语言浸入式学习的关系。谢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出中国文化对浸入式教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因素[2]。还有研究者探讨了浸入式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从教学实践层面指出适合引进于浸入式教学的文化项目[3]。总体而言,文化教学与研究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体现浸入式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1.1.2 教学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该类研究占很大比例,这也反映了学者和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研究者所经常关注的教学法和教学策略有:
(1)任务型教学法。我国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及“任务”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和理论依据;一线教师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活动任务,如游戏类任务、分析解决问题型任务、分工合作型任务、调研型任务、动手实验型任务;也有教师展示了自己任务型教学课堂的流程和方法。
(2)英语拼读教学法(Phonics)。我国目前浸入式实验班很多已采用拼读法教学生词汇,有不少一线教师也根据自身实践总结了拼读法教学经验,如张文静提出建立模块意识[4],蚁楚华提出具体的课堂拼读法教学策略[5],李明明提出语音有效性教学的步骤[6],梅月云等总结了澳门幼儿园和小学一至四年级拼读教学法的经验[7],等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拼读法的系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把握拼读法教学的最佳时机,关注拼读法的“意义”教学是我国浸入式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
(3)提高学生输入和输出能力的教学法。总体而言,对输入能力教学法的研究还是多于输出能力教学法的研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英语教学“重输入,轻输出”的一贯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阅读能力比较容易评估,研究的操作变量容易控制。这也启发了研究者们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我国浸入式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弥补大班上课的不足,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有一线教师还专门就小组学习对幼儿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做了实验研究,通过前后测比较证明了该种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8]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当前并不多见,今后有必要深入考察小组学习与浸入式学习效果、与课堂同伴语输出之间的关系。
(5)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源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帕尔默(Palmer,H. E.)等人在继承直接法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体系。已有浸入式教师积极探索教学中创设情景和环境的策略,如通过实物和图画、各种活动和教学设备创设情景。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切入,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该教学法对浸入式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自然习得英语。
1.1.3 学科与语言双聚焦教学研究
英语浸入式项目的教师与学生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即如何实现浸入式所要求的语言与学科的双重目标。国外一些学者也在积极探讨平衡双重目标的策略问题。这方面我国的研究数量较为充足,CCUEI课题组成员也不断从理论上论证双目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线教师也结合自己的学科性质,总结了不少实践性的、原汁原味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教学策略或方法,给同行教师们提供了借鉴。
1.1.4 教师话语的分析研究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也称教学语言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教师话语的数量、质量、方式、内容因其对学生理解的潜在影响而受到外语/二语教学界日益广泛的注意和研究。对于浸入式教师话语的研究,国内研究一般集中在对教师课堂用语的分析方面,较少涉及外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研究,以及不同的互动模式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1.1.5 学习策略、学习兴趣的研究
目前,对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学习策略进行描述和分类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对于小学阶段低龄儿童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而浸入式课堂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则更少,目前国内学者的文章只发现一篇[9]。因此,可以说,我们对于外语浸入式背景下,孩子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指导对孩子们的作用,我们并不了解,这是今后研究的一大空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从“教”转向“学”应该是当前及日后教学研究发展的趋势[10]。
1.2 评价研究
1.2.1 语言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大部分实证研究均指向英语浸入式教学对英语发展的促进作用。该方面的研究由最初的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估,到后来越来越精细化的考核。如陕西师范大学课题组在2001年对幼儿园的3年实验进行评估,发现浸入式幼儿班学生在音素识别、音素定位、音节辨认、韵脚识别、工作记忆、用句能力这6方面的语言发展比非浸入式学生好[11]。张磊等人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评估,发现浸入式学生的请求策略情境下语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非浸入式学生[12]。也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浸入式儿童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会有一段“沉默期”,这是语言输出必要的准备时期,随着实验进展,儿童的“沉默期”逐渐缩短,语用反应不断增多,英语交流频度不断提高,直接英语思维逐渐萌生。[13]。
1.2.2 学科知识及认知能力评价研究
尽管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语言发展水平的研究大大减少,但从一些文献评估结果仍可以看出,浸入式教学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IQ均未产生不利影响[14]。关于学科知识及认知能力的实证评估研究应该是今后研究者有待继续拓展的研究领域。
1.2.3 其他非智力因素(如英语学习态度及兴趣等)评价研究
奈尔(Knell)等人调查研究了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态度、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能力感(perceived competence)、语言焦虑、父母支持对浸入式和非浸入式学生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浸入式学生交际意愿很高,能力感较强,语言焦虑度较少;其中,交际意愿和能力感对英语阅读和口语水平有很强的预测作用[15]。西安爱知中学也对其两年的初中英语浸入式实验作了评估,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思维能力、综合文化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都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16]。
1.3 教师教育研究
1.3.1 浸入式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双语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是:70%左右是原来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28%左右是原来从事非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其余2%是外籍教师。”[17]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可拓展度有限,而学科教师英语语音和口语表达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当前英语浸入式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是校本在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成本低、见效快,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密切结合,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这种培训目前还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浸入式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没有相应的认定制度。从长远而言,最好的师资培训方法不是在职而是职前的,即在师范院校开设双语教育课程或专业,针对性地培养英语浸入式教师。
1.3.2 浸入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我国这类的研究并不多见。郑秋贤的博士论文用叙事学方法对三位浸入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描述和研究。此外,浸入式的管理者们则从实践探索层面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以及学校如何营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8]。在浸入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国外做的比较好,例如美国浸入式教师的发展就有较多的选择途径:校本的专业发展、学区组织的专业发展、研究活动中的专业发展、大学(或专业机构)组织的专业发展、学术机构组织的暑假浸入式教师专业发展,这对我国浸入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19]。
1.4 教学资源研究
1.4.1 教材内容分析研究
对现有教材进行内容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材,以期能更好地融合学科和语言知识点。如黄小丹等人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浸入式思品教材的双目标平衡和融合进行了研究。[20]结果发现,教材在教学双目标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今后,浸入式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内容分析研究将是浸入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1.4.2 教材开发研究
所谓课程开发,就是不断地使课程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加以探讨评价,不断进行革新的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把教育内容排列在一定的目标之下,而是要求做出预测,准备好适当的教材教具,把他们成套地组织起来。一线教师总结校本教材开发经验[21],提出了整合资源浸入式课程资源的策略[22],并提出建设浸入式教学资源库的构想[23]。
2 主要成就
2.1 多维互动推动研究创新
浸入式教育是教育跨境迁移的重要案例,20年来,它先后经历了跨国引力、决策、执行、内化与本土化的阶段。英语浸入式教育在其实施与探索历程中,在制度的、物质的和观念的层面上充满了改革力量的博弈,在博弈中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实现内化和本土化。英语浸入式教育模式在中国跨境迁移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其行动者呈现多元性,既有国家因素,也有次国家因素,是多维互动与合作的结晶。
2.2 微观视角深化研究视野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化,浸入式研究需跳出应否在中国推广浸入式的讨论框架,关注点更加细微,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更多关注课堂、评价、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等。在教学研究方面,文化教学、教师课堂话语分析、教学互动研究、学科与语言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等应该成为关注点。即使是政策性的宏观研究,切入点也应该越来越小,如关注标准化建设。同时,研究也越来越关注社会、文化、政策等影响因素,更多关注从“移植”转入“嫁接”;关注浸入式生态、环境和社区;更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个性本质。
2.3 多元方法拓展研究形态
首先是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从最初的文献研究发展到当前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在定量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追求精细化,不仅考察浸入式对学生英语总体水平的影响,还关注什么因素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产生预测性作用,并考察这种预测性是否存在跨语言迁移。其次是研究主体趋多元化,从一开始由课题组和研究专家所进行的研究,到后来越来越多一线教师也加入研究队伍,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行动研究,个别还采用叙事性研究方法来探究浸入式课堂,成为研究型教师。
3 未来走向
3.1 注重中西融通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思想的相遇和碰撞,任何一方都必须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他者”并相互比较和借鉴。但是客观而言,20年来我国浸入式理论研究是以介绍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为主,所以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目光投回“自我”上,需格外注重中西融通,建构我国当前实践中孕育的浸入式理论。
3.2 加强理论整合
目前,从文章所发表的期刊上看,浸入式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其实数量很少。大多数文章存在重复引用、理论挖掘不深、研究问题重复等现象。对于国外的语言学习理论,有些研究者不加筛别就套进浸入式。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对纷繁零散的浸入式研究加以整体观照,透过存在的话语沟壑、分歧不断甚至矛盾丛生的理论和实践,抽绎出整体的认识。
3.3 体现实践观照
从根本上说,英语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相应地,浸入式研究应该内含深厚的实践意蕴,生发出实践的愿望。浸入式教育不管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都是从实践诉求开始的自下而上的活动,因此其研究也应该回归实践,信息技术所催生的各种新型学习活动如能在实践中与浸入式有效结合,相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Finnamore, S. M. Immersion in a Language of Power: 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Immersion Pedagog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a[A]. 迟延萍等主编.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5-33.
[2]谢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英语浸入式实验教学的影响与启示[A].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43-46.
[3]刘佳.关于文化因素与浸入式教学的思考.迟延萍等.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4-129.
[4]张文静.英语拼读法Phonics之初尝试[A].赵微,段亚绒.“教英语”与“用英语教”: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11-113.
[5]蚁楚华. Phonics教学法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A].赵微,段亚绒.“教英语”与“用英语教”: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14-117.
[6]李明明. 英语拼读法Phonics教学探索[A]. 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255-257.
[7] 梅月云,郭淑芬.浅谈Phonics教学法[A]. 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134-135.
[8] 张赛红.小组活动对幼儿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A]. 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276-280.
[9]张效珍编译.小学外语浸入式课堂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A]. 迟延萍等.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57.
[10] Dumount, H., et al. The Nature of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to Inspire Practice [M/OL]. www.sourceoecd.org/education/9789264086470.
[11]方俊明.儿童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认知发展[C].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2]张磊,闫嵘.浸入式教学对学前儿童英语语用意识的影响[A].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25-30.
[13]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31.
[14] Liying Cheng. English Immersion Schools in China:Evidenc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赵微,段亚绒.“教英语”与“用英语教”: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6-11.
[15] Knell, E., Chi, Y. P. The Roles of Motivation, Affective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Early 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s[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2, 41(2):66-87.
[16]周向红.西安爱知中学初中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研究[A].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100-103.
[17]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8]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席春玲.美国浸入式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A].迟延萍等.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7.
[20] Huang, X. D., Trube, B., Yu, C. L. Meeting the Dual Goals of Content Knowledge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 Study of the CCUEI Curriculum Materials[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1,6 (1):37-67.
[21] 赵徐敏.浅谈英语浸入式校本教材的开发[A].赵微,段亚绒.“教英语”与“用英语教”: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78-180.
[22]郝林晓.浅谈英语教学资源开发[A]. 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229-233.
[23]徐品香.英语浸入式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A]. 强海燕等主编.探索与创新:英语浸入式教育在中国[C].澳门:科教文出版社,2009:220-222.
A Review of English Immersion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20 Years Back and Forward
LI Dan-l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It has almost been 20 year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nguage immersion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English immersion educ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 assessment,faculty trai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inly include∶ the interaction from different parties promoting creative research, the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deepening research fields, and the varied methods widening research forms. The future immersion research should connect the west and the east, strengthen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observe the link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mmersion;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literature review
H319
A
1672-2841(2016)02-0076-05
2016-05-16
李丹凌,女,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