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
2016-03-19刘峰
刘 峰
(河海大学 社科处, 江苏 南京 210098)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
刘 峰
(河海大学 社科处, 江苏 南京 210098)
为解决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建设同质化、发展不平衡、封闭式运行、科研评价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高校智库应从发展定位、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和成果推介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校智库建设的科学路径,推动高校智库供给侧改革转型,构建集聚和协同作用下的高校新型智库的功能复合体构架体系,并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公共外交重要作用。
高校智库;实然困境;破解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结构进一步发生深刻而复杂的整体性变迁,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国家治理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家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综合性和精准性,迫切需要国内高端智库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彰显其强大软实力,成为党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最强大脑”。
一、 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背景
智库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策略、思想的公共研究机构[1]。现代智库一般分为官方智库、独立智库和高校智库三种类型。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0年起陆续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等规划性文件。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作为中国特色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当前我国的高校智库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社科力量,包括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2],正是具有这种独特的天然优势,高校智库建设可谓正逢其时。
近年来,中国智库建设发展迅速,成绩斐然。20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发表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显示, 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 846家,美国拥有1 835家,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拥有435家,为世界第二智库大国。这是继2009年以来,中国智库数量连续第7年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我国智库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与世界顶尖智库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思想创新性等评价指标相比,我国智库总体上还处于“有量缺质”的状态,其综合决策能力距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着很大差距。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在迅猛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性挑战,如何破解发展困境,建构科学发展路径正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 高校智库建设的实然困境
(一) 智库高数量背后的尴尬
TTCSP的《全球智库报告》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智库研究发展报告,根据该报告数据,2012—2015年,全球智库前四强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和印度。在全球150家顶级智库排名中,我国入围数近4年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3家增加到2015年的9家。但从高校智库的数量上看,我国顶尖高校智库入围数偏少,自2014年开始仅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两家入围。从智库结构看,美国高校智库占该国全部智库的75%,全球前十强的顶尖高校智库,美国就独占60%,英国、法国占40%,我国无一高校智库入选。从创新能力上看,我国每年公开出版的以经济、社会形势分析预测为代表的“蓝皮书”以及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出版的“黄皮书”“绿皮书”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在“最具创新政策建议”这一榜单上,我们仍没能够发现中国智库的身影。
(二) 智库热背景下暗含的隐忧
“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智库类型主体都应当有明确的定位。百舸争流是好事,但是一定不能互相撞车,要形成理性、科学的智库体系”[3],但是当前各级各类高校智库建设“一窝蜂”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很多高校在没有理清智库的战略定位、运行模式和治理结构的前提下,混淆了新型智库与科研基地之间的差异,角色定位模糊且不切实际地盲目转型,造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智库学术创新的话语体系往往受制于政府的行政话语体系,智库本身难以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研究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呈现权力依附性倾向,更甚的是有些智库将公共政策问题和智库观点“伪专业化”,例如“城市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行车”“提高医院挂号费可有效遏制号贩子”“对公民征收呼吸税以保护环境”等等,专家雷语屡屡突破民众社会心理预期,破坏了智库群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 官方体制下智库间的藩篱
一方面,我国智库性机构科研经费大都源于政府,在组织架构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官方属性,这就涉及国内各类型智库之间在资源配置、信息获取、人才分布、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从而导致官方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等不同属性的智库之间呈现“平行沟通与合作”的缺失问题。由于不同属性的智库之间很少互相开放、交流,缺乏共享和整体协同机制,智库之间信息重复发布的状况频频发生,导致目前国内高校智库决策咨询水平效率和质量整体偏低。另一方面,中国智库的运行模式与中国的政策决策机制有一定关系。中国智库主要任务是就某个专业领域或特殊问题向决策部门提供研究产品,通过“成果要报”或者“内参”等形式由内部渠道进入官方决策圈,以官方权威决策者“批示”等形式给予反馈和指示,从而实现其成果价值。这种决策过程并非通过出版物、报刊、影音、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具有“内外有别”的政策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相反,此类智库具有低调性和内敛性特征,导致其自身主动向公众推广、宣传政策的动力不足,社会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大打折扣。
(四) 科研评价制度下的争议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唯学术论”的倾向,科研考核多以论文、基金、著作等学术性成果为重要标准,但对政策与战略性研究缺乏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诚然一些高校已认识到决策型研究的重要性,在成果认定上已试行学术型与决策型研究的“双轨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唯批示论”,即根据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领导(政府部门采纳)批示的次数和层次给予相应奖励。这种导向一方面会推动智库在学术研究中陷入“功利场”困境,另一方面如果对策性建议的优劣仅仅取决于行政领导的好恶,而不是通过“社会影响力”来做出反应,又会进一步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三、 新型高校智库的破解路径
(一) 建立学科导向下的分级分类式发展体系
高校智库相对于其他类型智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学科的综合性。鉴于新型高校智库的特性和定位,我国必须要建设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行业性、地方性三级高校智库体系。我国首先要以国内一流高校综合性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平台为孵化器,与国外著名智库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国家顶级智库(世界一流高校智库);其次以国内行业性高校一流学科为凝聚点,以国家、相关部委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着力点,建设国家行业顶级智库;最后以具有优秀学科发展背景的地方高校为基础,立足地方自身发展特点,建设一批地方智库。高校智库建设不鼓励所有高校均盲目建设智库,要实现高校高端智库和科研基地有效分离,鼓励地方科研基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坚持走自我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地方特色型智库储备资源[4]。
(二)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决策咨询网络
当前高校智库全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智政”结合亟须制度保障和程序规范。如今,体制缺陷是“质量型”新型智库建设的最大障碍,要提升高校新型智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一是要打破高校智库“功利场”困境,形成智库专家参与权与政府决策权之间的制衡,强化政策制定体系与咨询决策体系之间的协同,增强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二是建立智库成果采购制度。我们要明确决策部门采购成果的标准和程序,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谈判、专门委托等形式购买服务,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三是要建立“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网络。我们要搭建高校高端人才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双向流动平台,以挂职、借调等方式,鼓励高校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为智库参与决策提供动力保障;推动政府官员进入高校智库,参与决策性研究,了解民众呼声和社会需求。高校智库要敏锐把握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田野调查与基层调研相结合,理论性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资政建议与舆论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智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 建立健全高校智库运行的体制机制
在高校智库体制建设上,存在一个类似于“大学自治”的问题,即要求智库尽可能保持独立的价值判断[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给予智库明确的定位,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言献策的“中国智库”,这个定位明确了我国高校智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实这种价值独立性和党派特性在本质上并不矛盾,例如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智库通常有强烈的党派倾向。在英国,影响力较大的一些智库都是由保守党或工党成立的,以满足参与政治意识形态辩论的需要,只是政党与智库之间在组织架构上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由此我国高校智库运行体制建设首先要理顺的是智库与政府之间的双重关系问题,“一是委托关系,即政府委托高校智库承担政策研究;二是市场关系,即高校智库自主生产决策产品,由政府决定是否购买或采用”[5],这种机制的健全,有利于智库的优胜劣汰和可持续发展。在自身知识生产机制体制方面,高校智库应突破现有的瓶颈制约,大胆探索新型智库机制体制创新,例如智库是否可以作为二级单位存在或是否能成为独立法人的问题,不受编制和职称束缚的研究人员的管理和酬薪问题,灵活多样的科研成果考核和评价机制问题等。
(四) 建立高校智库高端人才储备库
在美国顶级智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常驻的100 多位研究人员中,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名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6名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25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6名美国科学院院士[6]。胡佛研究所正是借助这种超级人才资源,才确立了其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学术话语霸权。而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关键原因一是在于高校智库的学术话语权背后的人才集团化优势欠缺和研究力量分散;二是“旋转门”机制没有得到充分激发。我国高校智库首先要着力于建立与高校院系、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之间的“内部旋转门”机制,大力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其次要高度重视“外部旋转门”机制的虹吸效应,聘请国内外学术权威、知名政商界人士,形成高校智库与外部机构间的“人才流动、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的“旋转通道”;最后要建立高校智库高端人才储备库,智库要加大培养和凝聚高端人才力度,加快灵活的人才聘用、职称评定等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确立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建立咨政研究人才储备库,使其成为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依靠力量。
(五) 建立高校智库成果推介的公共平台
决策成果应用及转化的问题正成为制约高校智库发挥最大效能的瓶颈问题,智库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智库成果推介的平台问题。一是要打造高校智库与外界智库的交流平台,推动高校智库与国外高水平智库开展联合研究。例如我们可以围绕国际以及国内区域和行业的重大热点问题,通过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造智库品牌,发布权威性智库成果,发挥高校智库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高校智库要以网络、APP、微信等新型媒体为载体,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扩大高校智库的网络影响力。三是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高校、政府与社会公众就热点问题、公共话题、民生焦点的交流、讨论和辩论,力求社会主体间达成共识性意见。四是要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智库成果发布公共平台,“公共平台开发促使高校智库内部运行模式由传统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为公众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公共平台,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化,实现了优质师资力量的共享、图书资料和科研资料的共享以及优质课程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7]。
四、 关于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构建新型高校智库的功能复合体构架体系
高校智库要想勇于承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任,就必须准确定位,立足于党和政府重大现实问题,遵循决策咨询工作规律,探索和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推进机构设置、科研机制、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力求新型高校智库功能得到最大化体现。我们首先是要建立“国家顶尖智库、国家行业智库、地方智库”三级高校智库体系;其次是要建设定位明确、设置科学的“五大功能”复合体。其功能复合体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政治导向,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为引导的定位器;二是以高校现有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各相关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等优势平台为孵化器,集聚资源和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批世界级标准的国家顶尖智库和国家行业智库;三是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知名智库、行业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内外知名政商人士进出有序的绿色通道,形成具有灵活开放机制的吸纳器;四是建立智库知识产品的转换器,即智库通过与政府委托关系以及与公众的市场关系,来倒逼形成“政府—智库—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智库产品的优胜劣汰机制;五是建设智库产品的传播器,智库可根据研究成果的保密程度和不同性质,通过决策发布、学术报告、专家访谈、科普活动及网络媒介等形式对外传播,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大众。另外,我们还要通过大数据渠道建立智库成果共享平台,强化智库的公共性和品牌性,扩大智库话语权。
(二)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型高校智库的转型
2016年3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同质化现象较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优化结构,“其中,要鼓励、推动或者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8]。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推动高校的优化转型升级。同样,高校智库要避免发展中的趋同性和同质化,也要通过优胜劣汰机制限制地方智库盲目发展,实现国家智库与地方智库的有效分离。同时,我国要实现高校智库功能和效能的转型,增强智库的问题指向意识,形成网络化覆盖式和立体化穿透式的战略性研究,尤其是针对重要的战略性领域,如金融贸易、能源争端、环境保护、地缘政治、国际冲突等,要优化布局,鼓励同一领域的高端智库明确各自研究方向,集聚多方资源,加大对研究薄弱领域的资金投入,联合作战,发挥合成优势,在国际智库舞台形成中国的“集团军”。
(三) 高校智库的新型使命——“智库公共外交”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德国时强调,在中德两国成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加大政府、政党、议会和智库交往。习主席将智库建设提上了国家外交层面,“智库外交”已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智库公共外交是指智库作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主体,通过开展跨国议题的政策研究、智库间的国际合作与人员交流、智库间的国际会议以及智库舆论的国际传播等活动,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与国外智库精英和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从而影响他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9]目前,世界主流的高校智库活动都体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导向,为此我国高校高端智库要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的凝聚效应,将世界各国的学术精英“请进来”,同时鼓励国内高校智库“走出去”,深入“国际研究现场”,将智库的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增强高校智库中国话语的传播能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经验”。
[ 1 ] 于 今.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107.
[ 2 ] 李卫红.大学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5).
[ 3 ] 张东刚.高校智库“热”,也需“冷思考”[N].人民日报,2015-〗02-〗05(17).
[ 4 ] 徐青森.积极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5-〗11-〗11(16).
[ 5 ] 秦惠民.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19-〗20.
[ 6 ] Hoover Institute Awards and Honors[EB/OL].(2014-〗04-〗24)[2016-〗03-〗21].http://www.hoover.org/fellows/awards.
[ 7 ] 李中国.G-〗U-〗S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实践探索——以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为例[J].教育研究,2013 (12) :114-〗119.
[ 8 ] 五问五答:读懂中国教育改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记者问摘登[EB/OL].(2016-〗03-〗11)[2016-〗03-〗21].http://www.financin lnews.com.cn/zt/2016lh/tebao/201603/t20160311_93743.html.
[ 9 ] 王莉丽.从“智库公共外交”看智库多元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11(A04).
(责任编辑 马双双)
(助理编辑 袁萍萍)
Real Dilemma and Solution Pat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in China
LIUFeng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Many problems ari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in China, such as homogeneous construction, uneven development, closed operation, irra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start with clear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alents and achievements promotion, etc., active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path of its construction, accelerate their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ply side, and strive to build a new multi-functional and complex-structure model under the collection and synergy rol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ink tanks in public diplomacy.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dilemma; solution path
2016-〗04-〗05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阶段性成果; 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151201)
刘 峰,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时间: 2016-〗10-〗29
10.13316/j.cnki.jhem.20161029.014
G647
A
1673-8381(2016)06-0076-05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1029.195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