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本质和理想

2016-03-19滕曼曼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智理想大学

滕曼曼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本质和理想

滕曼曼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在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中,充满着高等教育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困惑,尤为其与大学以及教育之间的关系最为突出。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既不同于大学,也不同于教育。从机构层面上说,大学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之一;从活动层面上说,教育活动并不自然涵盖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拥有自己的理想,即在“高深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面临市场化、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逐渐背离了自己的理想,忽略了为社会培养心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责任。高等教育只有切实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坚持理想的前提下探求结合理想与现实的未来发展之路,高等教育的远景与未来才是美好的。

高等教育;理想追求;现实困惑

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对“高等教育”概念本身进行定义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很少有论著专门针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有些以“高等教育”命名的著作实质上也是在讨论“大学”,而不是探讨“高等教育”本身。因此,不得不说,“我们全世界都处于无视‘高等教育’的承诺和潜力的危险之中:恰恰在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伴随更多的大学和学生)且成为国家及跨国政策未来的重要部分之时,‘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却消失于无形”[1]3。然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系统不断扩大、大学之外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扩展的现实情况下,对“高等教育”自身展开专门的思考是必要的。随着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日益渗透,如果任由高等教育发展而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理想,忽视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公众的公共利益,高等教育极有可能沦为培训机构,并且可以被任意取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探究高等教育何以为“高”,而且要从实践方面寻求高等教育超越现实的危机之路,探索高等教育的前景与未来。

一、 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

所谓高等教育的理想,就是高等教育的实质含义——“真正的高等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要想知道“真正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高等教育不是什么”。一方面,高等教育不等同于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机构,高等教育起源于中世纪;但若任何一种历史观察都由此开始将是一个错误。虽然希腊并没有涉及我们所定义的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师生团体,但他们肯定具有某种高等教育理念。实际上,他们没有复杂的院校机构乃是一个优点,因为在那里我们能够发现相当单纯的高等教育理念形式。”[1]255然而,一直以来,学者都是在论述大学的理想或理念,没有真正地去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或理想。大学是制度化的高等教育,拥有复杂的院校结构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度固然可以保护大学更好地发展,然而制度也意味着对大学精神和行为的约束。因而有学者提出“不要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任何院校形式”[1]225,研究应该从大学转向高等教育本身。只有高等教育才能代表自身,其他一切的外在形态都必定会因自己的利益而随意改变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是“进一步教育”,与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具有根本性的差异。按照现在的观点,人们一般把高等教育定义为“中等以上”教育或者“第三级”教育。这种观点完全回避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把“高等教育”与“教育”混为一谈。“高等教育虽然具有教育的属性,但是高等教育中涉及‘高等’的部分往往超出了教育的传统范畴和教育学的知识边界,需要从社会学或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和解释。”[2]如果把高等教育概念当作教育概念的子集,以看待与思考教育的方式去对待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机构就会成为中等学校的延续,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会是中等教育的延续:填鸭式灌输给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生“不是他自己,他除了是一排插销中的一根插销以外,除了是有着一般有用性的物体以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个性”[3]16。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高等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任何一个专业性的培训机构都会比高等教育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只懂得技术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这与高等教育的理想——进行自由教育、培养心智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才相违背。

那么,既然高等教育不等同于大学,更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么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的——高等教育何以为“高”。“‘高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就体现在高等教育能把学生推进到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理性层面,能对所学习的东西持有自己的看法。”[1]4这就不同于教育过程中所谓的“教与学”,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哲学的高度,不是一味灌输或接受所接触的知识,而是有选择地进行怀疑与批判。高等教育一个名副其实的目的就是达到人的解放。人要达到自我解放,就要对身边接触到的事物或知识进行自我反省。高等学习本身就是对既有的一些观点与理论进行批判、修改甚至推翻重新创立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毋庸讳言,“高等教育如果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的话,就应该:以自由教育作为教学与学习的过程;通过反思性学习及深层次学习逐渐形成终身受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培育出理性思维及创新思想”[4]72。因此,高等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教育阶段,更意味着教育过程的性质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的心智水平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才能达到的,而非那种培训性质的“第三级”教育所能及的。现在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这一形势是不可逆转的,那么专业教育是否就与高等教育本质相背离呢?可以说,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所提倡的“自由教育”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关系。自由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层面的指导性质的概念,专业教育则是一种形式或者手段,自由教育可以指导专业教育的发展。即使是培养技术人才,我们不仅是要培养懂技术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懂技术的人才。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的理想就是实现“高等”,而真正“高等”的实现就是达到自由和解放状态,就是培养具有批判反思精神的人才,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当然,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如同理想的高等教育与现实的高等教育一样,总是存在着差距,于是对高等教育的失望出现了。失望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理想的背离,扭曲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对高等教育理想和本质的坚守,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走上错误的轨道。

二、 高等教育的现实困惑

与高等教育的理想不同,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要复杂得多。高等教育毕竟不是象牙塔,也可以说它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象牙塔,一直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世纪大学出现开始,高等教育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使命,并且受到外界因素如宗教、政治以及经济的影响。因此,随着外部情境的转变,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面对不同的问题或者是困境。现在整个社会都处于风起云涌的巨大变革之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类型日益多样化,面向的学生层次和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国家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的需求,而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市场的优势逐渐显现,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以及提高大学竞争力,国家逐渐将大学推向市场。国家与大学的联系日渐式微,大学能够依赖的资金不断减少,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迫使大学陷入追求新财源的漩涡之中。“目前有的学校为了创收,利用职权巧立名目,乱收费,加重学生的负担;甚至高价出卖分数、出卖文凭、出卖学校招牌,挪用教学科研经费搞证券交易、炒股票等,这些都与高等学校这块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不相称,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5]在高等教育领域,良好的声望本是高等院校毕生的追求。然而现在,“对于大学声誉的强调,在传统的‘大学理念’与作为当代大学样板的‘创业型大学’的理念之间并不存在稳固的传承关系”[6]。高校看重的是声望带来的更多名誉上和实质上的利益,良好的声望成为高校获取经费和资助的主要资本。“学校的声望越高,就越能吸引拔尖的学生和著名的教授,也更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资助(因为资助人相信能带来的是金钱,而不是需要),来自政府和基金会的最大型的研究资助,常常还能获得最能盈利的行业合同。”[7]高校的领导层为了获取良好的声望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他们提出的策略和目的不是建立在学生的利益之上,而是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利益之上,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项目和经费,那么,声望终有一天会被“污名化”。变幻莫测的市场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正视挑战才能抓住机遇。令人担忧的是,当今人们过多地关注和追求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的增长,而忽略对其可能的退步进行反思,这值得给予关注。

高等教育一直以探究“高深知识”为自己的使命。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之中,高等教育所拥有的知识反而成为它获得金钱的手段,“知识”被当成贩卖“资本”,这种目的和手段的倒置使得高等教育陷入危机之中。在高校中,学校领导者看待一个学科或者一所学院的态度基于他们对学校的“贡献”,因而每一个学院、每一个学科以及专业都极力成为“圈钱”的部门,希望为国家或市场提供一些理论或应用的咨询和研究成果,以获取专业继续发展的资金。在此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开始转变。如今教师的成就不是按照教学的好坏和道德修养进行评价,而是取决于科学研究成果。因此,“虽然一些教师对他们的本科教学引以为豪,但是他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升职、终身教职和加薪都跟他们是否是一个好老师无关”[8]。长此以往,教学必将成为研究的附庸。“大学教授主要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教师,而是一名科研人员,因而这很容易让他觉得,对自己来说科学工作比教学工作似乎更为重要也更有尊严。……甚至还可能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负担,是一项干预了其正业的任务,不然的话,他感觉自己完全可以把后者做得更好。”[9]结果是,学生负担了一部分学费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费的一部分被用于可能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更多的是与高校和教师有关,与学生的培养则关系不大。无可否认,对高校而言,扩展资金的渠道确实是必要的,然而一切都以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就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它可能会削弱甚至扼杀人们的研究激情、创新意识、改革精神及振奋人心的思想,而这些正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4]72。如此发展下去,对学生的“高等教育”就可能沦落为技术培训,那么高等教育的理想和初衷就会慢慢消失殆尽。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学生也成为高校之间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高校的各个方面——声望、排名、教学、科研、教师、校友甚至校舍都可以作为竞争的内容。就在高校绞尽脑汁招徕学生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理想被廉价贩卖了。高校越来越像一个出卖服务的机构,目的就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进而维持高校的发展。这样看来,事情好像被简单化了,只要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这样操作的话,学生必然会日益将学院教育视为一种可购买的商品,到时教育理念可能会悄然消失。高等教育现在被普遍认为是进入社会的资格认证和敲门砖,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份好的职业。即使证书仅仅代表学位却不能表示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高等教育没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以应对未来的生活,但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至少可以当作求职的“通行证”。因此,有些学生“学习科学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并且获得在这件事情上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地位”[3]701。因此,进入高校就是为学习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其他的知识无关紧要。高等教育顺水推舟,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挡箭牌,对他们进行以就业为目的的填鸭式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偷工减料。因而有学者质疑:“如果学位只是一种用三年而不是四年的时间就可以买到的证书,大学也通过减少本科阶段的通识文科课程来鼓励这种证书主义的话,那学生还为什么偏要支付有些大学所收取的成倍上升的额外费用呢?”[10]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学生的欺骗:学生并没有进行高等学习,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其实是职业培训。毋庸讳言,真正的高等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也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迁就学生,让他们毫无压力地轻松毕业。接受高等教育应该意味着学生要进行“高等层次”的学习,要接受“心智上的挑战”,要在学习全面知识的基础上经历一番理性的思考和升华,进而达成心智上的成熟和蜕变,达到一个更加理性的状态。

三、 高等教育的未来执守

高等教育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而且形势不容乐观。正如学者所言:“对高校来说,这是一个艰难、激动人心而又危机四伏的年代。……变革最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高校之间盛行的一套充满竞争性及市场导向的新标准,这是个机遇和风险共存的时代!”[11]1高等教育岌岌可危的现状归根结底源于高等教育对理想的背弃和对学生权利的漠视。高等教育主要是对教学负责,对学生的心智发展负责,而现在的情况却是高等教育为了获得所谓的名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择手段地靠近市场,获取市场的资源,而不考虑是否与高等教育的理想相一致。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自由教育,目的是培养心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进行的是职业培训,那么在培训机构或许更有效率。面对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的前景就是既要面对社会的变化要求,又要在变化之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本质,高等教育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个会计原则盛行的时代,高等教育也不可幸免。正如学者提出:“如果事先不屈从于计算逻辑,我们怎么才能提出职责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人们必须要获得报酬,获得奖学金,等等。于是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才能使职责的问题超越计算的逻辑。”[12]这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益和责任的问题并不必然是相违背的,就看是把哪个放在指导地位。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应以谋求利益为目的,而应肩负起使受教育者获得均衡发展的使命。首先,高等教育应该把教学放在首位。高等教育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那么就不得不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能获得更多收益的科学研究成果就成了重要的交换砝码。对教师而言,虽然其认为教学应该是本职工作,然而各方面的压力如工资、晋升、名望等使得他们不得不在研究上耗费更多的精力,很少考虑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以吸引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等。“就像迪尔英报告(The Dearing Report,1997)中所说:‘目前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所有教职员工都意识到了国家和各种机构的政策都只鼓励和承认在科研上优秀的人,而非在教学中出色的人’。”[13]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否参与研究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研究是教师个人的事,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更别提从中获益了。教学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研究只是附带功能,是在“教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高校不能自私到完全无视高等教育的初衷,教学至少应该与研究并重,甚至应该高于研究。其次,高等教育应该对学生负责。“自古以来,高校就将对学习的最大一份责任放在了学生身上。假如学生没有掌握,那是因为他或她不够努力学习,不够努力思考,不想好好学习,或是未做好充分准备。想当然地认定任何问题或令人失望之处都是学生的过失成了一种惯例。”[11]150高校声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事实上为自己的学习和任何可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的是学生;声称将生命奉献给教学的教师,事实上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出版、咨询等事务上去。“浮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让我们警觉,高等教育必须为学生负责,而不是说一些“谎言”欺骗学生与大众。高等教育应切实为学生负责,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教师应以学生为重,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一味迁就、放任自流,更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把他们当成知识的“收纳箱”,而是应该传授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的危机,高等教育的未来既不是恢复到几千年以前的样子,更不是放任自流,被市场彻底吞并。“戴维·科普(David Kopp)曾发出警告,反对‘将怀旧之情留给往昔’的说法——即使过去不是最理想的——或许遮蔽未来我们的视野,但他依然相信‘假如外部采购延伸的范围太大,将大学本身变成一桩生意,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个古老机构的灵魂假手外人,这种做法着实存在着严重的危险’。”[11]94高等教育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反思批判性能力的人才,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心智状态。展望未来,只有回归高深知识和高等学习,切实为学生和公众负起责任,高等教育才能找回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高等”,高等教育美好愿景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 1 ] 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2 ] 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1-〗6.

[ 3 ]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4 ] 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来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5 ] 李卓宝.论高等教育的特征与大学的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1995(4):16-〗18.

[ 6 ] W·约翰·摩根.伦理学·经济学与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大学[J].申 超,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27-〗35.

[ 7 ] 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 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 8 ] 斯坦利·阿罗诺维兹.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周敬敬,郑跃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6.

[ 9 ]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 弛,郄海霞,耿益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1.

[10] 埃里克·古尔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吕 博,张 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

[11] 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葛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李 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 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 军,陈毅平,何卫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7.

[13]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越勤,蒲茂华,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1.

(责任编辑 马双双)

The Essence and Ideal of Higher Education Oriented to Future

TENGManm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re is full of confu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abo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education. In essence,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university 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s, the university is only one kind of institution to conduct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ies, the activity of education doesn′t include the activ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utomatically. Higher education has its own ideal, that is, to cultiv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ind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 knowled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rketization, technicism and consumerism, however, higher education has betrayed its ideal and ignored its ultimate responsibilities to foster all-round developed persons. Only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and pursuing future development that combines ideal and reality with its ideal cherished can higher education have a better prospect and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ideal pursuit; reality puzzles

2016-〗01-〗05

滕曼曼,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时间: 2016-〗10-〗29

10.13316/j.cnki.jhem.20161029.006

G640

A

1673-8381(2016)06-0027-05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1029.1954.012.html

猜你喜欢

心智理想大学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留白”是个大学问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大学》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