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软环境”建设思考
2016-03-19张涛,周琳
张 涛,周 琳
(南京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江苏 南京 210094)
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软环境”建设思考
张 涛,周 琳
(南京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江苏 南京 210094)
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但在创新体系的实际建设中,往往片面重视硬设施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时首先应统一思想,健全组织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建设,营造适合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展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从而不断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实施建议
一、引言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学校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1]。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2013年4月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0月24个中心成为第二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自我国推进“协同创新”以来,其主体正从企业向高校转移,更加强调源头创新。从数据库检索统计结果来看,“协同创新”这一主题自2000年起就见诸于国内相关学术领域,近几年文献产出达到最高峰,在国内研究中,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发现,2011年之前,国内研究协同创新的专家和学者将其研究的视角大部分放在企业上面,他们更注重研究内部因素(如技术、产品、文化、制度、市场等)之间的协同模式和机制创新。2011年之后,国内研究协同创新的重点转移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理论模式,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路径,大学、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创新的价值追求以及运行机制等。“协同创新”不断成为学者和创新主体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创新越来越具有开放性,科技知识的创造、创新和应用部门之间需要构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2]。开放式创新模式[3]最早由美国的Chesbrough教授提出,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可以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和优秀的人力资源,运用外部和内部的研发优势在外部或内部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并在使用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过程中获利。在此模式下,组织的所有创新活动的边界都是模糊的。
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它不同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三种创新,而更类似于加强“软科学”管理,通过大的系统协同、力量整合、结构优化,使不同的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达成一致,构建新的稳定的机构体系,形成强劲的内驱力,完成外在的统一目标,最终构建形成开放式创新模式[4-6]。
协同创新的实施涉及“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支撑模块。“硬环境”主要是指协同创新体,是协同创新实施的载体,汇聚高校科研平台、企业研发生产链、政府孵化基地、国家专项经费等多方面的基础保障条件,同时吸纳各创新体人才,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撑协同创新体的运行和建设[7];“软环境”主要指协同创新体内文化方面的环境,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体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提高的创新氛围,包括政策环境、信息服务、创新文化等要素。成功的协同创新需要坚实的“硬环境”和科学的“软环境”的共同支撑,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创新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但这些主体各自独立运行,互动交流不够、协同统筹缺乏,各方的管理自成体系,各方的利益难以统筹,未形成开放式创新模式,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1)管理隶属的隔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仍局限于本身的管理隶属关系之中,纵向资源获取多、横向资源争取少,缺乏跨行业、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资源获取“隔行如隔山”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利于消除重复研究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协同创新。
(2)市场因素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诞生的大量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从事研发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在国家研发机构中所占比例达73%,科研院所、大学各占13%左右;但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不能把协同创新仅理解为国家重大项目、任务,协同创新建设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以创新产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同时也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协同创新的建设发展,在做好协同创新中心体、创新团队、科研创新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协同创新的软环境建设。协同创新发展软环境包含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文化等内涵式建设内容,软环境对协同创新的持续、有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效应为主,在前瞻性、基础性研发方面缺乏动力;市场、企业的因素,在引导增加研发投入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国家战略急需、国际学术前沿等重大系统创新方面支持不足。
(3)人才、资源与成果共享的壁垒。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开展深度合作、互动融合的有效机制与科学分工,创新力量各自为战,创新资源分散、效率不高,在人才、资源与成果的共享上存在壁垒,制约着实质性系统合作与联合攻关的开展。
总之,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力度不够,应当形成的创新体系有机链条未能形成,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障碍与壁垒,束缚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
国家自2012年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两年共对400多个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申报认定,各地、部委也通过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批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成立,协同创新体为中心配套了各类研究人员、场地、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各类硬件基础设施。但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往往片面重视硬设施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政策配套、信息支撑、创新文化营造、商业市场环境的规范等软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全国尚未有一所高校出台面向协同创新中心体系的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可见软环境条件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协同创新活动的产生,同时也使协同创新硬件设施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在理论研究层面,对于协同创新还没有一个明确认识,专门对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
然而,创新发生在协同作用的环境中,只有在鼓励知识流通的体制里,不同的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发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持续的创新。这样的体制、网络和环境形成了创新的软环境。软环境因素虽然是无形的、难以衡量的,而且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的联系,但却比硬件环境设施更重要,良好的软环境将最终决定协同创新体的体制机制结构调整的成功以及创新活动的持续稳定发展。创新软环境是培育创新的空气和土壤,对创新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协同创新体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8,9]。
因此,对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研究,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的认识,探索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的思路和方式,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对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研究,能在以往的高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建设的理论基础上,对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为以后的高校协同创新软环境建设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不断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四、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解决思路和框架
1.思想层面的统一
协同创新中心是科技系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载体,是学校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重大发展需求,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要实现协同创新,必须明确协同创新中心改革试验田的地位,明确其享有特殊权力。因此,学校要统一思想,明确协同创新体建设工作是学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工作重心。
2.组织框架的健全
协同创新中心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财物多方问题,必须从组织框架上明确管理、协调的领导机构。学校应成立管理委员会或其他机构,作为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决策机构,明确布局和发展战略,做好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体系的顶层设计。在管委会下设立专职管理班门,具体负责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日常管理,也是联系协同创新中心校内、外的枢纽。同时利用协同创新体建设这一机遇,推动高校内职能部门被动服务模式的改革,以工作组或者其他团队形式,无缝衔接中心工作任务诉求与解决流程。协同创新体自身按照现有模式健全内部组织框架和机构,满足中心基本运行需求。
3.先内后外的策略
理顺内部体制机制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学校应明确重点,先内后外,从中心建设管理难点着手,推进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人事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考核管理办法等体系化建设,理清内部协作关系、落实配套资源,以学校改革为内核带动协同创新体改革,形成有助于协同创新中心快速发展的互动体制。
4.文化氛围的营造
协同创新中心理念的内涵就是思维融汇、交流的一种文化,在协调创新体内不同诉求利益、发展方式、资源整合都是在一个交流共享的整体思维下进行的,协同创新文化对于整个协同创新体能否顺利运行、能否深入开展、能否满足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成败在于协同创新文化氛围是否形成并吸收、纳入到建设中去。文化的建设更像润物无声,又是一项高屋建瓴的引领工作,在中心建立伊始就要作为中心基本建设理念。
(二)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具体建议
根据科学研究内在的发展规律,高校推进协同创新应从领军人物、利益机制、文化氛围、组织结构四个关键要素入手。
1.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推动高校科学家由学者型科学家向战略型科学家转变
目前校内许多科学家都属于学者型科学家,满足于带一个自己的学生组成的小团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研究领域和封闭的人际环境里开展科研。作为科研的组织形式之一,曾经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能够开展协同创新的战略型科学家,他们不仅在本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而且能够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推动科学研究由“单点”式向“线”式和“面”式转变。他们不仅要懂得科学研究的规律,还要懂得市场和社会的规律,能服务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率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开展集团作战,与政府、社会乃至世界对话,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选准领军人物是高校实现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以领军人才带动学科、团队、产业发展,即“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服务社会产业”,其核心和前提便是选准选好领军人物。
2.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正向外部性,其外溢效应往往惠及众多产业和社会,因此仅仅片面、孤立地计算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是不准确和不公平的。尤其是公益性科研成果,形成周期长,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虽然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回报。更要注重尊重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应该大胆承认价值创造的多元途径,承认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科学家的个人贡献与利益分配、资源配置挂钩。推行“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在初期阶段,由于协同各方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协同创新前景不明朗,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比较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在此阶段以现金和物质形式出现的利益分配形式更能为人所接受;在高级阶段,随着团队中信任程度的增加和产业的扩张,股份制成为一种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它有利于实现以股连利,以利连心,让每一位成员都真正把协同创新都当成自己的事业而关注其长远发展。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或者以论文、获奖等知识产权形式呈现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论文发表、奖励申报的时候,充分考虑群体成员在成果产出过程中的贡献,依据贡献大小排名;同时,在校内实施奖励特殊政策,其他成员比照第一作者或者第一获奖人同等获得校内奖励,从而激发群体成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协同创新良性发展。
3.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促进创新文化共享
要解放思想,推动科研文化由小课题组、教研室文化向大团队文化转变。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文化的氛围还不浓厚,大家习惯隔离式的研究方式,每个人都在营造自己的校课题组、教研室,但是因为不愿、不敢、不会协同,导致众多孤立的课题组、教研室没有连起来,极大阻碍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新时期的科研文化应该是大团队文化,应该打通众多孤立的课题组、教研室之间的联系通道,实现协同以直通创新的大海。由此,必须从小富即安、封闭孤立的小农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必须从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尤其要解放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必须从在学科内部寻找科研课题的单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的宏观视野;必须从仅仅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求科研资源的局限思维中解放出来,在本区域乃至全社会、全世界配置科研资源;必须从单纯注重科研论文数量累计的科研考核方式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福祉的边际增加和经济总量的边际增长作为科研考核的根本原则。
4.积极开展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
组织结构必须与技术发展程度相匹配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组织结构创新的关键是打破条块分割、撕裂组织内外部边界,使得资源按照科研创新内在规律的要求在协同创新群体内部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过程中牵涉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各种单位和呈松散联接的各类人员,而信息网络正在日益成为联接单位和人员之间的主要纽带,因此远边界、跨边界、无边界的柔性组织由于其方便灵活、可分可合、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成为最适应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撕裂组织边界需要首先消除人们的不安全心理和自我防备心理,必须循序渐进,可依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分步实施:(1)自我打破校内条块分割,实现校内协同;主动与校外科研院所沟通,实现行业内协调;自觉与校外单位建立松散型网络联接,实现行业问协调。(2)加大对学校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协同创新。(3)增加对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4)完善协同创新研究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推动其持续高效发展。
(责任编辑:徐建平)
[1]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04-25(1).
[2]陈劲, 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2): 161.
[3]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10.
[4]饶燕婷.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 高教探索, 2012(4): 29.
[5]洪银兴.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科学, 2014(1): 56-64.
[6]洪银兴. 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5): 5-12.
[7]别敦荣, 胡颖. 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4-8.
[8]谢耀霆.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组织模式与激励机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102-106.
[9]李祖超, 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81-84.
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inking in Universities
ZHANG Tao, ZHOU L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 Chin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ssentially is a management innovation, but i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often one-sided emphasis on h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first should be consensus form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then improveing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promot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constantly createing suitabl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ulture; On this basis,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foste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eaders, creating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renewing our concept,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n establishing the flexible borderless organizations which mat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ing creativity. Thus, continueing to promote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ft environment; implement suggestions
G647
A
1671-9719(2016)10-0057-04
张涛(1977—),男,江苏淮安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2016-07-05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