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易班”平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创新

2016-03-19王莉荣

高教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易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

王莉荣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3)



通过“易班”平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创新

王莉荣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分析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困境,进而以“易班”平台为载体,构建与创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认同教育机制、实践动力机制、联动合作机制和制度固化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创新

移动互联网是以具备通信能力的便携终端为载体,根据3G网络和终端特点研发的服务,以随时随地在线移动服务为特征构成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接受模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身心健康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工具与传统意识形态媒介工具相比,对信息的复制与传播更为迅速也更为隐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内化面临全新的环境。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接受和践行,必须要经历内化的过程。内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渠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使之接受,并逐步内化于心,成为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实践性与过程性的特点。实践性表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接受和践行是一个需要经过意识共鸣、情感培养、思维重塑、心理维护和行为定势的过程,是一个立足实践,贴近现实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的实践问题。过程性则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接受和践行是一个从认知、认同的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自觉持续的理性认识的价值选择的历史过程。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信息传播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对促进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爱国爱民的思想观念,对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社会正义感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载体;但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身份模糊化、方式虚拟化以及不良信息泛滥等特点,则在某种程度上扰乱甚至恶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内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严峻挑战。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困境

(一)移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导致意识形态多元复杂,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也可理解为社会传播语境的“多元化”。首先,移动互联网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在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为多元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宪政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甚至民族分裂主义等价值观通过移动互联网得到快速传播与反映,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冲突及对社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过分炒作和放大,则影响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客观认知,动摇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其次,网络媒体为追求时效性对信息的频繁更新,容易造成信息的“瞬时化”,加上网络社会的“各说各话”使得各种思潮激荡、文化碰撞和价值观冲突,提升了人们对非主流话语的关注度,淹没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由于受良莠不齐的信息误导,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再次,移动互联网“渠道多,无权威”“信息多,无观点”“言语多,无行动”的局面,致使大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聚焦,一旦出现有观点、有行动的人物,借用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迅速成为新的偶像和焦点,“芙蓉姐姐”的走红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李开复在2009年10月13日上午10分钟内连发6条微博,介绍其校园行程,就收获了135865名“粉丝”,由此可见,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不利于自制力较差、 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内化过程趋于复杂化。

(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内化的生态环境错综复杂,负面化现象侵蚀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效果。首先,网络平台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元,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交互性传播模式,话题随意多样,中心被泛化,主流价值边缘化。如2016年1月5日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公交车发生的报复社会、伤及无辜的纵火案发生后,网络上意见纷乱,根源主要在于缺乏权威信息来源,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复杂、多元,而信息的混乱必然导致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各执一词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影响力具有非垄断化特点。有 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 6.7%,比较喜欢的占 37.1%。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2]。由于利益驱动,一些所谓意见领袖善于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激烈的言辞、错位的价值曾经一度主导了互联网的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进行的正面示范和引导形成对立。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传播上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使不同思想文化力量的政治较量日趋白热化。再次,网络社会个性自由发展,价值并存的宽松局面,导致价值评价更加宽容,使得活跃在互联网舆论空间的一些大学生受其影响,大多数学生坚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以致于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往往采取宽容态度,对错不分,是非混淆,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信仰。如在“如何看待白毛女嫁给黄世仁”的调查中,有35.6%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中,57%的学生选择“可以理解”,11%甚至选择“只要你情我愿,没有爱情也行”,只有2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简而言之,缺少理论根基,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与防御力,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养成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影响,思想混乱和动荡,容易形成西化倾向,导致国家情感、社会情感以及民族情感的弱化,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移动互联网明显的“隐匿性” 特点导致大学生容易陷入诚信危机,社会责任感缺失,影响大学生价值内化的属性稳定。首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关系具有隐匿性特点。交流双方的性别、年龄、身份等都可以进行屏蔽,这种方式虽然缩小了人际沟通的心理距离,但传统社会的信任基础受到了冲击,使移动互联网交流群体的诚信度大大降低。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愿意“以心换心”,交流往往流于表面,对身边的同学与朋友缺乏足够的信任就是典型的表现。其次,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价值认同群体互动的时空环境、身份角色可以随时发生变动,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随意逃避责任,随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轻易承诺自己无法实现的承诺,久而久之,必然使大学生忽视和淡化对责任感的理解与追求,容易形成侥幸心理,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甚至使部分大学生走上造谣妄议、坑蒙拐骗、网络暴力等网络违法犯罪道路。再次,微博时代一些所谓精英人士用激烈的言辞、错位的价值曾经一度主导了互联网的舆论,使得活跃在互联网舆论空间里的一些大学生被夸张虚幻的言辞所激励,被“爽一下”骂人的氛围所感染,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话题激烈辩论时,在评论和转发中肆意谩骂似乎已成习惯,对于自己在现实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快,一些大学生也习惯成自然地通过网络借题发挥,随意发泄,最终变成一股相互激荡的负能量,导致大学生价值实践多样化。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常常背离了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知行分离倾向突出。

(四)微博、微信、移动数据终端等新工具不断出现,加重了大学生虚拟自我的异化程度,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63.9%[2]。超9成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日均上网时长超6小时[3]。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投入与依赖往往带来诸如哲学认识论、伦理学及心理健康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微信打造的“朋友圈”功能,消解了大学生自我在现实世界交流中各种关系的束缚,自我得以充分张扬。大学生可以用经过美化加工的虚拟身份,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与想法,满足被关注的欲望,其结果异化的虚拟自我使得部分现实生活中孤僻感强、自我评价偏低、自卑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更是无法自拔,沉迷于此,其结果自主性不断下降,甚至有虚拟自我取代现实自我的倾向,对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人际互动不感兴趣,进而产生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注意力障碍等心理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

总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代大学生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一代”, 高校应直面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开拓网络阵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三、“易班”平台:创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易班(E-CLASS)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能够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互动交流、交换信息、上传照片和撰写博客等多种服务[4]。“易班”在凝聚学生、聚合学习氛围、服务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得到积极开展和推广。“易班”有效地改变了大学生高度聚集社会网站的现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服务化的新举措,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和新平台。借助“易班”平台创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需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着力点。

(一)创新认同教育机制:立足“易班”,建立认同教育机制

1.课堂教学注重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中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亦是如此。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主动将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剖析、对比和鉴别,并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形式,为理论认知提供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和和形式,为抽象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具体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夯实理论基础。二是鼓励教师、辅导员创建自己的教学微博平台,充分运用“易班”的博客、微博、论坛等功能,及时发布相关话题并组织主题研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线互动交流、分享认识、观点与心得,在与学生互相交流中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情感困惑等难题得以及时了解、引领和化解,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感染学生,无形中强化学生的认知认同。

2.借用“易班”平台注重学生的情感情绪教育,增强情感体验认同。增强情感认同有助于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论内化。“易班”平台注重学生的情感情绪教育,一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强大学生从自身情感体验中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高深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二要在服务学生中凝聚人心,唤醒大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如在“易班”开设专项学生工作,帮助解决学生创业就业、法律维权等实际困难,在重要节日活动和敏感时期设置专题引导舆论,开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凡人善事专栏,激发道德情感共鸣;三要以“易班”为平台开展有特色的班级、社团组织、院系、学校与高校的联合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易班”活动,学生不仅能把理论学习与日常生活融汇在一起,还能通过“易班”实现跨班级、跨院系甚至跨高校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树立并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凸显校内外合力育人效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上的认知认同。

(二)创新实践动力机制:善用“易班”,拓展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领域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活化”, 善用“易班”平台突出优势,拓展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领域。首先,必须建立跨城市区域、跨高校院系、跨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非正式班级” 主页,平台以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主,帮助大学生体验社会、感知社会、适应社会。其次,运用“易班”班级主页功能强大的综合型应用平台,让加入“非正式班级”的大学生就自己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沟通交流,提出困难与困惑,寻求帮助,以及分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成功喜悦和心得体会。通过“易班”平台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增进情谊,增加学识,增长才干、增加对各学校的关心和了解,强化归属感,坚定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人生使命感,自觉自愿自发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合力育人机制:巧用“易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合作的立体价值观教育网络

巧用“易班”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和民间团体等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有机整合,拓展德育空间,从实践来看,应做好以下工作:

1.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易班”的引入和建设应注重行为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力。一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顶层设计。在“易班”平台上开设“网上党课”“校长在线”“核心价值观论坛”“时事政治” 以及“热点解读”等栏目,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内容设计有机植入其中,让“易班”平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摆脱程式化、单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感受社会正能量,听到“中国好声音”,在心灵深处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二是通过“易班”逐步建立起层级化的网络架构即校级平台,团委、学生会平台,院系、班级平台以及青年教师平台的运行机制,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平台,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气,同时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最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在线上线下及时了解、引领和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充分体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发展的需要的“易班”建设理念。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见领袖,利用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引领校园风尚,正确引导微博的舆论导向。

2.家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易班”的引入和建设应注重增强家庭德育的“造血”功能,促进交流互动、彼此借鉴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简而言之,一是巧用“易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父母以自身的价值观意识和以身作则,营造“爱国、爱家、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以此影响和感知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三是鼓励家长注册“易班”,加入网上平台的学习与互动,招募家长志愿当学生的“班级辅导员”、义务监督员,强化家庭的促进作用。

3.社会教育作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托和平台,党和政府宣传部门应抢占新媒体舆论高地,建设有全国影响的青年大学生认同的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具有系统性的理论,仅靠理论灌输,其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因此,网站在内容上应注重理论、历史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关注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视频点播,在线讨论等贴近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乏味、遥不可及的理论教条;网站建设策略上要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参与,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四)制度固化机制:借助“易班”平台科学管理,建章立制促进固化

为了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果,可通过“易班”强大功能的综合型应用平台,寻求党政工团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管理、激励和监控等固化制度,以制度的力量稳定培育渠道。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日常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二要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把师生员工的凡人善举、志愿服务等典型事件、文明行动的音、视频、报道上传到“易班”平台上,彰显榜样的力量,并作为大学生奖惩、处罚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以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果。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EB/OL].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15-02-03/doc-iawzunex9713411.shtml.

[3]肖阳.互联网成为9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27611697.htm.

[4]张国圣.重庆大学:构建“互联网+学生工作”新平台[N].光明日报,2016-01-14(6).

Through the “easy class”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nnovate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WANG Li-rong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Nnaning 530003,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then explore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asy class” as the carrier, build and innovation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practical dynamic mechanism,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cure mechanism.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 university;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innovation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创新研究与实践”(2014JGA440)。

收稿日期:2016-01-14修稿日期:2016-01-27

作者简介:王莉荣(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3-0019-04

猜你喜欢

易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