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9吴楟君
吴楟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研究
吴楟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提出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以清远民族地区为切入点,研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分析后发现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结构类型单一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策略研究,提出产业经济发展对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诉求及存在问题对应的策略,并从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以制订定向培养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体系,以定技能培养模式为核心;实行预就业模式,以定岗位实习培养学生三个方面对清远民族地区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定向培养模式
定向培养模式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很多学者对定向培养模式都有界定。贾文胜、楼晓春、陈君青等(2010)对“青年定向班”基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制定企业化定向培养方案;沈雅雯(2011)对“定向—双轨制”以学生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前提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徐意(2015)对“微定向”的定义是根据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聘请导师,由两方的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与技能的训练以及素质的培养。由此可知,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是学校以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确定为企业输送的人才类别,建立企业与人才输出方面的对接。
定向培养模式是企业与人才两端的衔接,是学校与社会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工作部门间形成的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根据企业对于实际岗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方向更加对口,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定技能培养模式
定技能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企业及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必备的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来培养学生”。从本质而言,定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力本位培养,首先关注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落到实处,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培训期间,指导教师确定考核的内容,让学生在培训期间完成,以完成培训的考核;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以行业协会的标准对学生的技能及技术水平进行鉴定,合格者便获得证书。增强学校课程的时代性,避免学校课程盲目设置,确保为企业及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
(三)定岗位培养模式
国内有学者将定岗位培训与双元制进行结合,走本土化道路,并将此命名为“定岗双元”。陈智强(2010)认为“定岗双元”培养模式是针对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双元)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计划,以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从而达到产学、工学结合,在岗位任职前对岗位所需技能尽可能地把握,在岗位任职时做到无缝对接,最终能够出色地胜任岗位。定岗位培养模式是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具体化,将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岗位群乃至岗位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实际岗位相关人才的需求问题。
(四)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
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是以定向培养模式为大前提,确定人才输出的方向,将人才与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对接;以定技能培养模式为保障,确保为企业及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以定岗位培养模式为具体化,将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岗位中去。
二、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年底,清远市共有中职学校(含5所技工学校)21所,在校生5.9万人(含非全日制),其中中职学校在校生42553人,专任教师1580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634人,专任教师530人。中职学校“省重”以上7所,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2所。全市中职学校(含5所技工学校)招生25368人(含外输8063人),仅与省下达的招生任务距离0.13%,其中外输超省计划的34.38%。[1]
(一)连南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概况
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合并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连南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大学、连南瑶族自治县成年人中专三所学校,总面积除山地外达150亩,拥有约7800千方米的建筑面积。学校在职教职工46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42人,兼职教师4人。学校校在校生657人,其中包括大学专科、本科在读507人(含春季招生),中等专业学校在读150人(含春季招生)。广播电视大学春季大学专科招收了93人,华师远程教育本科89人,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本科12人,合计194人。合并后,举办了11期共492人次的教师职称评定、计算机培训班,以及1期45人次的小学校长培训班,1期98人次的小学新课标培训班。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早有联合办学的历史,与清远市第一职业学校、广东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联合,采取在县职校读一年半,在联办学校读一年半的做法,分别在县职校设立办学点,设置了9个专业,其中县职校自办专业有幼儿师范教育、会计、机电一体化、旅游服务4个专业,联合办学的专业有电子信息技术、数控机床、皮革服装设计、模具制造、汽车维修5个专业。[2]
(二)连山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概况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同样合并了清远市第十四职业技能鉴定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大学三所学校。学校于1983年由政府财政全额拨付经费创办,是县直属事业单位。2013年6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县职校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并下设清远市第十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建设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鹿鸣西路1号。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包括“双师型”教师43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130亩,建筑面积31892多平方米,校园分行政办公、教学、培训和实训、运动、生活五大区。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备,图书藏书量33772册,人均43.74册。同时,学校拥有各专业实训的专用设备设施,学校建有电工相关系列实训室、航空相关系列实训室、汽车维修相关系列实训室、数控相关系列实训室,及电脑室7间,共有290台电脑。各专业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合理使用实训室,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功效,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相结合。学校开办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育,中专为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航空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现有23个中专教学班,在校生772人,大专、本科开设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小学教育、法学等二十多个专业,现有在读生600多人。[2]除学历教育外,学校还承担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各类短期培训工作。
三、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禀赋、发展形态是息息相关的,这也使其职业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问题。具体来说,当前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缺乏认识
清远民族地区世居人口大部分为农民,且以瑶族农民为主。一方面,出于经济原因,大部分农民受过的教育较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清远民族地区的人们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重视的现象,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就是培养“打工仔”的地方,从职业院校毕业终会低人一等,不如直接回家务农或外出务工。故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不愿意到职业院校就读。已经就读职业学校或者准备就读职业学校的人群中,部分人考虑到职业学校免学费、学生年纪还小,难以就业、甚至是在有关人员的一再劝说下才选择去职业学校“混”日子。可见,清远民族地区的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二)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清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存在培养目标与当地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和长远性。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清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没有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少部分已调整的也未能从根本上有效的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3]此外,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新型城镇化下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同时,职业学校大部分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学过程在教学条件的限制下依然非常重知识、轻技能。简言之,无论在专业设置还是办学模式上都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三)职业教育办学结构类型单一
目前,清远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只有国家办学这单一主体,且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不高,没有发动企业和社会团体力量参与到办学中。作为生产性、实践性强的职业教育,是需要政府以政策的形式进行引导与支持来促进校企合作、校企合办职业教育。目前,清远民族地区企业未有太大的积极性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中,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校企办学的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相关指令性条款不足。此外,现阶段,清远民族地区仅有中等职业教育一个层次,清远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无高等职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产业经济发展对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诉求
1、产业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清远民族地区大量的剩余乡镇劳动力涌进城市,但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素质仍较低,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技能训练,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能给为入城的劳动力专业、实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所需技能、提高素质。职业教育能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新的工作和生活。[4]
2、产业经济发展要求吸收并培养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清远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能延迟青少年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职业教育可以吸收并培养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缓解低龄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造成的巨大压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民族经济建设储备一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5]
3、产业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结合地方特色办学
就广大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地区自身不同的文化、习俗、环境和发展条件导致其个性的突出,由此孕育出来的经济社会也应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风貌、民族特点、文化传承等特点。职业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之一则应结合地方特色办学。
4、产业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面向市场,调整办学结构
产业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转变,2013年广东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三产业,达到47.8%,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清远民族地区的发展亦遵循此规律。职业教育提供相关专业,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大批能适应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用工需求。
(二)推进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逐渐消除清远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一,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县级政府应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如政府部门可以在官方网站建立专栏普及职业教育相关知识,使群众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优越性并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中。第二,各类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如定期举行职业教育讲座和职业培训活动,解释与阐述有关职业教育的各类问题,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意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第三,各个职业学校应举行家长、学生免费参观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与职业教育有更直接的接触,学校可以介绍相关专业及人才培养的输送渠道,提高群众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6]
2、加大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针对清远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首先,落实对中职学生的补助政策,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其次,以较为完善的硬件设置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掌握所需的就业技能,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达到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的。最后,针对民族地区专任职业教师队伍不足的情况,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有力的资助政策为前提,完善的教学设备为基础,优良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来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3、立足实际,发展具有清远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
开办具有清远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以满足当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专业要根据民族地区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需要开办怎样的专业、需要怎样的技术技能来开设。要坚持把稳定、长效和需求量多的专业,同易变、短期、需求量少的专业相结合以保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竞争力。[7]如近年来,乳源自治县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当地职业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当地旅游业相关的导游专业。近年来,当地的建筑工程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地职业学校可以适时、适量的开设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学专业。
4、面向市场,调整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
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要面向市场,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准确的调整清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结构。首先,清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立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依据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专业。其次,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一些人才交流中介组织,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逐步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最后,在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同时拓宽办学主体。目前,不论从学生人数、教学场地还是教学设备来看,清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都是欠缺的。并且只有国家这单一的办学主体。因此,清远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高自身吸引力,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和条例,为校企合作设立专项资金等。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中。更好地完成转移清远民族地区劳动力、促进清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三)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以制订定向培养教学计划
建立清远民族地区职教人才信息交流平台,让民族地区的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学校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定向培养教学计划。定向培养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方向及内容的确定,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同时也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当地人才需求更加匹配,以发展具有清远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务处及招生办可以从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了解企业需求,以制定教学内容以及学期内的课程安排。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与现实需求有一定的滞后,学校可根据企业的的现实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对滞后部分进行删减,增加新内容。在实操课方面,学校可根据企业进行针对性课程调整,对企业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清楚的了解,让学生的实操有更实际的意义。
2、构建工学结合体系,以定技能培养模式为核心
建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定技能培养模式为核心,将理论和实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可建立基础、专业、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关注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关注实操方面的知识、以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要,专注于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非关注于理论的学习,专注于学生在专业群的职业技能训练,而非关注于单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要使专业课程的教授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选修课程则更关注拓宽学生的视野。清远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应更关注当地行业企业的发展,使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当地行业企业所需的人员更加匹配,让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更匹配。
3、实行预就业模式,以定岗位实习培养学生
针对清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定向培训教学计划与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立后,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选修课程后,便进入实习阶段,在第三学年以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定岗位预就业实习。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完成半年以上的定岗位预就业实习,在毕业后与企业签署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在定岗位预就业实习期间,学生预先适应员工身份;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提前进入角色;定岗位预就业实习代替了试用期,减少企业在培养新员工时的利益损失,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求。
[1]清远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dqy.gov.cn/gdqy/gshfz/201505/9e2bdb03e9804a60ad151ef58520d4d8.shtml.
[2]广东统计局.清远市统计年鉴[Z].广州:广东统计出版社,2015.
[3]张筠.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3(9).
[4]魏云.校企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6).
[5]方明.论城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互动关系[J].考试周刊,2013(79).
[6]马小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5).
[7]蓝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现状实证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G 712
A
1672-402X(2016)12-0139-05
2016-09-27
2015年广东教育厅研究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研究——以清远民族地区为个案”(项目主持人:郭正涛,项目编号:2015GXJK078)阶段性成果之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研究生创新课题“清远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定技能、定岗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主持人:吴楟君,项目编号:GSY201610)研究成果。
吴楟君(1992-),女,广东韶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