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与区域教育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若干方面探索
2016-03-19王子南
王子南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阳江 529500)
比较教育研究与区域教育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若干方面探索
王子南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阳江 529500)
本文在分析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概况与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台湾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着力探究如何加强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等的三个方面,强调了加强交流与合作将会有助于推进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海峡两岸由于“地缘近、血缘亲、语言通、文源深、商缘广”的独特优势与特点[1],加上双方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各有着明显的优势,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地以各种形式和载体展开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得以日益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大环境下,探索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的合作交流概括及作用概况与意义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的合作过程呈曲折渐进的发展态势,实现了由无到有、由间接到直接、由单一到多元的全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日俱增,交流力度逐步加大,学生的交流互动也逐渐增多,台湾学生就读大陆高校人数持续上涨。2010年9月,台湾高校首次大规模招收内地短期交换生,内地高校也免试大规模招收首批台湾学生;2011年3月,“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于京成立,成为两岸高等教育实质性合作阶段的里程碑。
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彼此间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双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科研合作的项目上。201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原创企业管理案例,并应用于双方高校的EMBA和MBA的课堂教学上。2012年10月,两岸清华大学共同签署了《两岸清华大学合作研究计划协议书》,双方将在人文社会与管理、生物科技、纳米科技、能源与环境科技、基础科学研究、资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六大领域展开长期合作,以求优势互补、共创双赢;其次,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来实现校际之间优质资源的互补,也是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的主要载体,如双方互设分校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合作创新模式;另外,双方各类高校生以多种方式进行的互动也将成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具备重大意义的实质性内容。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在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也迈开了重要的一步,粤、闽、浙等省份纷纷把一些类似于实质性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日渐常态化。1996年,福建省中华职教社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2007年,福建省教育交流学会与台湾木铎学社联合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双方年百所知名高、中职院校校长出席了该论坛;广东省高教学会也联合台湾高教学会、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和台商子弟学校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期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就各类别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从目前情况来看,双方所进行的历经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一方面提升各领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成就了两岸教育沟通合作的重要枢纽,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稳健与和谐发展。
二、台湾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台湾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于1974年8月成立,这标志着台湾由技术职业教育、专科技术职业教育和技术学院组成的完整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2003年,台湾职技学院已达80多所,其中部分技术学院已开设研究生教育,设有硕士班和博士班。现在台湾已拥有台湾拥有高等院校150所,研究生院达700多所,每年生源容量约为31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齐全,所涉及的专业数达3000多个。
近40年的积淀,使台湾的职业教育具备完整的的教育体系,并积聚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比较有效的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办学理念、教育和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开发、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自成特色。
(一)在办学理念上,台湾强调“终身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涵盖学历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学历职教教育由高职院校、专科院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组成,在学历层次上涵盖了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直至博士学位,这不但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教育类型,还在学历层次上接近于普通教育。职技培训是由职业训练与二专长培训、职业证照培训、终身教育构成。这种“立交桥”式的职教体系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或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体现出了一定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整体上突显能力本位。专科与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迥然不同,专科层次强调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则是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管理型人才及现场技术人员,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侧重,不置可否以强调实践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三)在课程建设上,强调“重学力”而非“重学历”。台湾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务实不务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着力加强实用型课程的建设,体现能力本位。重视课程研究,并适时改革课程。上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生产结构调整和工业目标升级,课程建设较为重视与工业和商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此后,台湾吸纳德国职教课程模式的优点,推行群集阶梯统合型课程。1998年,台湾开发“跨世纪技职体系一贯课程”,同步研发各门类核心课程,注重培训学生通的识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等核心能力。
(四)推行证照制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1992年起,台湾开展职技学生技能考核政策,推行职业技术证书。规定职校、专科、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应取得相应的丙、乙、甲级技术证照,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可以以同等学力的资格参加高一级的学校入学考试,报考公务人员考试可视同等学力,并列为公务人员任用、升迁及升级的重要条件之一。强调技术证照与学校文凭具有同等效用,树立“学力重于学历”的多元文凭价值观念。
(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台湾职教的师资培训和储备较充分,通过起先,选派培训学习、教师互换、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实际技能,也通过增加福利待遇等方式外聘请资深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课。目前,台湾职教教师学历水平高,专职教师大多数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私立职校中,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不少是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台湾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六)强化产学合作,推行“建教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教合作”也就是产教合作,是指由建设单位、教学单位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的模式。“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单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也使企业容易特色到比较稳定而且素质较好的员工,更主要的是还要为在岗实训的学生增加了一些经济上的补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生三方共赢。
三、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几个方面思考
海峡两岸由于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双方在职业教育资源上是各有优势的,本着双方互利的原则开展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可行的,这对于双方职业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加大政策力度,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职业合作政策力度有所加强,但我们觉得这对于加强海峡两岸的职业教育来说,这仍是不够的。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把支持性政策倾斜于普高教育和高校教育的扩充。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亦比较欠缺,未能把深切地体会到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与台湾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正确定位海峡两岸的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针对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过程中欠缺系统性和有序性不强的情况,完善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管理制度。通过构建协调指导机构的方式,形成职业教育的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双方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大原则,通过互认学历来推动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二)搭建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2009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大陆首家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在福建省成立,为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认为,搭建职业交流平台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是搭建两岸职业教育院校交流平台。近年来,粤、闽、浙等省份均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了院校以及教育合作组织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未来的日子里,应继续利用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高职教育展览会、高职教育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二是搭建两岸教师交流平台。其次是构建两岸教师互动沟通的平台。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高职教育展览会、高职教育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二是搭建两岸教师交流平台。其次是构建两岸教师互动沟通的平台。教师间的交流平台是三个平台的主平台,老师交流平台可以从教师的访学讲学、学术研讨等方面逐步过渡和深化为教学合作和教科研项目上的合作。我们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成立“职业教育与科研交流基金会”,对两岸以多种形式开展的职业教育间的交流予以一定的资助。最后是构筑两岸高职教育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两岸青年艺术、辩论、职业技能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和竞赛,增进两岸青年人的互相了解认识,有助于两岸人民情感和文化的融合。
(三)开展多形式的校际合作
我们认为,海峡两岸高校间仍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两岸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两岸间的校际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取授权办学、分校等形式进行合作办学。海峡两岸均有丰富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两岸高校也均各具优势专业和师资力量,均可借助各自优势资源协助对方授权办学或开设分校。目前,已有台湾地区高校(或相关组织)到大陆办学的例子。在以后,两岸将会进一步创办新型的联合办学模式,扩展合作办学领域,实现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项目合作。这是基于项目上的校际间合作,包括教材、课程、教学(教师)培训等,甚至可包括双方开办专业或者是院系等。海峡两岸可以依据双方产学研的优势项目,由学科带头人联合创设有发展前景的科研实验室或研究平台,并形成科研联合攻关机制,发挥双方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海洋等产业的区域优势。目前,两岸清华大学已制定并实施了“两岸清华合作研究计划”,并将成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而海峡两岸现代林业研究中心”已落户福建农林大学等等,皆表明两岸已意识到并初步开展了双方在科研项目的合作。
三是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产学教三者合一、校企双方共赢发展。校企合作首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双方需共同商定培养定位和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和针对性地培养切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其次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大力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授课,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为教师创造更多优质校际培训机会;最后是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实训条件。大陆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有为数不少的实训基地(企业),但从利用质量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比想象中的好,归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好企业实训条件以及专家、师傅们的作用,学生得到真实环境的训练机会过少。
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院校间必然要有交流与合作,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双方良好向善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的交流与合作又必将会为双方高等职业教育注入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展望未来,通过提高对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以及高等院校自身的努力变革,本着互利发展原则,着力改善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谱写出新的发展篇章。
G 710
A
1672-402X(2016)12-0085-03
2016-09-28
王子南(1968-),男,广东阳春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