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艺复兴视角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发展研究*
2016-03-19吕跃东
吕跃东
(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于民艺复兴视角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发展研究*
吕跃东
(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根据制约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复兴的矛盾性因素,把学界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模式的单独关注,转移到民艺复兴的完整逻辑框架中,包括作为技术形态的技艺研究、作为审美形态的文化现象研究以及作为生活整体过程的研究,构建出立足于自身语境的发展新途径,为民间工艺美术发展高度开放的系统提供一种新的复兴理论研究思路。
关键词:民艺;民间工艺美术;复兴;逻辑框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张道一在《中国民艺学发想》这一文章提出应建立中国的民艺学体系[1],其学术取向大致分为作为技术形态技艺研究、作为审美的文化现象研究以及作为生活整体过程的研究框架,并直接关系到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形态问题:一是民艺造物过程中的技术性形态、二是作为反映民间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的艺术性形态,三是决定了民艺原发性特质的生活性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作为传统常见的民艺文化类型,是一种以造物形态融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体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的、集体的能力创造和文化表达。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来临,工业制品的侵略以及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大冲击,大工业生产方式以“标准化”的核心技术力量排斥并竭力消除所有“文化差异性”,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系统正处于一个不断被破坏而加速瓦解的进程以致日趋遗产化。当前,在上述的民艺研究框架下,应注重挖掘民间工艺美术的传统优势,探求当代产业实践中的可行性,适应现代化的生活理念和需求。
一、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发展应指向民艺复兴
虽然工业与信息化对民间工艺美术造成猛烈冲击,但民间工艺美术基于社会环境、文化结构、技术资源、经济条件在内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继承性,其发展并非形式上的诸种现代化表现,并非抛弃和违背了传统生命力的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等做法。一般条件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美术发展,其道路必然应该指向民艺复兴,民艺“复兴”要义是发现其“传统基因”的生命力是否有条件得以激活和再生,民艺传统性智慧在现时过度信息化形势下的重新阐发和创造,也是传统与现代“和而不同”的“合和”之道的自觉践行。所以,民间工艺美术发展需要重新解读生命力和祖先的智慧,发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积极的逻辑关系并完成重构。其本质规定性取决于其“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根据,内部传统活力它存在于有千百年持续生命力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而“外因”是条件,基于目前社会转型及消费市场化的社会潮流的市场外界输入,关键在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遗产资源合理配置与整合。
二、制约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复兴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当前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遭遇社会转型后经济发展、技术更新、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2],而在矛盾因素内部中,又体现在遗产本体和社会主体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改变甚至消失,必须以适应新的审美趣味转变与工业商品经济市场、生活需求,这就与遗产本体对原生态的保护要求有矛盾之处。二是工艺美术本体的发展首先防止行业发展中往往更多地注重技术的革新与改造的现象,通过现代技术革新和传统技艺传承的层面形成二者矛盾的核心,并且由此引发并继续加深技术现代化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三是当前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成为现当代文化的改造对象而外化于文化环境,并主要呈现为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外化影响。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承首先是基于自我文化内在体系中的传承保护,坚守民间工艺美术遗产的内在规律性,相对于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内的当代文化发展趋势,这种传承往往求其不变,产品被认为是过时、落后的东西而遭到社会冷遇,这就形成了复兴过程中的发展变迁与保护传承的矛盾。
三、传统工艺美术遗产复兴的逻辑框架
(一)作为审美的文化现象
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复兴,一定是文化在前,技术在后,文化是方向,技术是方法。从根本上说,传统民间工艺有一整套造物文化系统,其造物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在审美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是一种资源的当今社会,工艺美术需要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的演化与发展,将传统形式与现代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诠释传统的当代意义融入现代物质文化与现代精神文化。[3]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技艺、风格语汇和审美特征。在品类与材料、工艺及视觉形态等方面不断生成新的艺术形式与体系,同时赋予现代形态,并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认同和审美模式影响,造成有利于民间工艺传承的主体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民艺复兴的技艺形态
在民艺经验具体操作方面,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就是技术,也就是从它的技艺形态开始。然而,时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这种流变不断、新态永呈的技术本性及其人文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人们往往按工业生产模式对待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实践,出现了追求大工业生产规模和批量效益的手工艺“工业化”模式,并出现一些带有自戕性质的“技术创新”,应运而生的旅游工艺品,在盲目状态下为了取悦于购买者的需要而重复粗制滥造生产,因千篇一律和粗劣而逐渐失去市场购买力。它在“同质化”中根本地丧失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术生产本性。就技术创新而言,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虚拟和电脑绘图虽然加快了设计进程,也使我们渐渐疏离了民间工艺的实体性与其物质性,通过技艺形态实现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手工艺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最重要的边界,在符合现实需要和问题的生产过程中,选择和应用物质材料,形成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以技艺的改良、提高或革新为支撑进行创造,是工艺美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三)恢复工艺美术遗产的生活性
民艺同时也是生活的一种具体体现,真正能体现人文之本、“生活文化”的建构的传统手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民众创造的、与民众生活相贴近的造物文化体系,具有作为生活形态的原发性特质和普遍性。从而不宜用激进的革命的方式,所以用改良的方式就是一种推动民间工艺复兴的方式,修复民间工艺遭到破坏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系统,用原有的资源而不是破坏它来创造新时期民间工艺,并招回和恢复被破坏的生活性。目前工艺生产往往更多的是注重产业,注重硬件。过多的强调产业、招商、发展,另一部分如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感情、道德等生活的全部跟不上,就会失衡,文化认同是民间工艺复兴的依托。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信仰构筑的过程,一个精神文化传承的过程,从而保持创造活力。
四、工艺美术复兴与创新
(一)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最终目标
就是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和生活文化的养分,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种生活需求,为今天的生活服务和发展服务。凡是有益于承续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做法,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适应现代化进程并从中提升自己的做法,有利于调节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补充,就是一种复兴模式。在这个框架内,传统才可能会转化成一种构成新的文化或新的经济资源,被用来建构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地方文化、经济的新方式。在未来复兴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力军中,除了以具备相当手艺的个体作为行业组织出发点的家庭作坊式模式以外,更多的是将复兴传统手工艺视作企业理念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继而在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们的指导下,以社区为组织活动形式的,形成一个复兴传统手工艺“平台效应”,养成一批有志于从事传统手工艺复兴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常态心理,形成一种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之进行创新的共识。
(二)工艺美术的复兴与创新
当前民间工艺美术的延承过程已经因社会转型而中断,决定其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以消费为特征的生活需要。因此,从社会背景来看,当代民间工艺美术要不断地创新并与传承结缘,除了是对生活的适应,又有社会创造的需求,更多时候意味着如何复兴传统的问题。关于创新问题,除了时代背景要求下外力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改造以外,亦可看作是其对自身的一种发展性的时代调适要求。当然,工艺美术的创新不能违背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而搞所谓“创新”,应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结合。而复兴问题更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层面的个体选择,应注重分析民艺复兴的多元复合体形成,应从遗产保护、社会调适、技术整合、文化创新的策略来解决矛盾性问题,并在文化多样性需求的背景下和产业复兴过程中,形成来自政府、企业、教育等社会各方“合力”的全社会复兴模式,促进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问题
亦即其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问题,包括对当代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的适应,当然,这种当代性问题意味着在此基础上的变革和创新,也意味着传统工艺美术必须参与到当代社会财富的创造生产实践。而且要全面地看待传统工艺美术历史地形成的综合性功能价值和归属指向,而不至于被单一的仅仅看重经济价值的社会需要所“绑架”。从而使得我们不能将任何一种工艺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绝对化,使之“静止”或“封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的应有姿态是积极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而言,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应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同时重视将外来的创作技巧、风格手法中国化、民族化,与本土经验融汇贯通,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最终能够体现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李砚祖.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J].装饰,2014(5).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J].装饰,2014(5).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250-02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北方学院重大项目“基于民艺复兴视角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发展研究”(编号:ZD20141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吕跃东(196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tradictory factors of restricting the revival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heritage,The paper transfers academia's simple focus on development mode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to the complete logical framework of folk art revival,including craft research as a form of technology,cultural phenomenon research as an aesthetic form,as well asthe study of life in the whole process,which builds up new development method based on its own context.As a result,it provides a new renaissance theoretical research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open systems of folk arts and crafts.
Keywords:fort arts;folk arts and crafts;revival;logical fra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