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16-03-19葛君山
葛君山 王 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70)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葛君山王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70)
摘要: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改革及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分析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以期进一步改进,并供其他院校实践时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对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2012年以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法进行总结。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建设在校园内,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通过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实习,或者承接企业的生产加工任务,使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一致,实现生产功能与实训功能的结合,而且实训出来的产品有可能被别人使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1]。校内生产性实训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组织实训,达到实践教学和盈利的双重目的。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外延来看,是学校实训基地功能的延伸,其功能呈现多样化,在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生产、接受教师进厂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加盟驻厂教师工作室,担任技术顾问、培训等功能,实现实训教室与生产场所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难以取得共识,作为企业,需要在正常经营之外额外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无法直接从校企合作中获利,热情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氛围[2],真正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到的把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围,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作为学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同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让利与企业,优惠或无偿为企业提供场所及配套措施,学生实训是让企业获得阶段性劳动力或廉价劳动力,需要从认识层面提高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往往呈现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程度不够深入,其深层次原因是师生的职业能力开发不足,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现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师应走出课堂到企业科研、生产一线,参加企业锻炼和实际开发、技改项目,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3]。
(3)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衔接不到位,需要多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并且与职业标准联动,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要重视航海职教文化建设,加强与航海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
(4)校内生产性实训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内生产性实训评价指标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质量考核评估、政府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劳动力市场准入政策等保障措施不到位。在内部生产性实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虽多数院校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听课督导、质量考评等方面,制定了相关制度,但还不系统、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缺乏统一的生产性实训质量保障体系标准和完整的制度。
(5)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仍处探索阶段,管理机制不成体系[4],基地功能定位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而不是生产和盈利,需摆正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明确三方的权、责、利,实训中应尽可能体现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不断扩大实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兼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控制成本,促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支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为企业的管理献计献策,只有企业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长效运行。
3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3.1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简介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于1964年设置,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并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依托专业。
3.2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
2012年,经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讨论研究,在江苏海事局和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的关心下引企入校,与南京思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江苏海院·南京思孚电气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属于学校主导型。南京思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民营高科技公司,是中国造船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产品主要有:船用机舱监测报警系统、集控台、驾控台、主机遥控、液位遥测、阀门遥控、可燃气体探测、装载计算机、油水界面仪、排油监控等设备,产品取得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船级社的资质认可。
3.3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
学校于2014年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在此框架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江苏海院?南京思孚电气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在学校已有的《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制定了《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用耗材管理办法》、《实训车间管理制度》、《驻厂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江苏海院·南京思孚电气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5]。
3.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熟悉行业、具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从企业中选聘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过相关教学能力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到企业调研、顶岗实习、访问工程师、与企业一起进行项目研发等,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3.5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
校企合作实践了“真实应用导向、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海船电子电气员岗位工作任务“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编制了部分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初步形成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双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和企业工作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完善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包含“职业认识实习——学做合一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任训练”“五层递进”的实训体系[5]。
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在江苏海院·南京思孚电气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制定并完善了专门的生产性实训手册,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驻厂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按照实际产品的生产流程,从机箱设计与加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系统软件编制——线路板焊接——器件装配——系统联动调试——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项目进行真实的训练。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熟悉实际生产流程的同时接受的企业文化熏陶,实现“教学做”合一。2013年至2015年共有338名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共完成实训教学13280人时。
3.6不断丰富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南京思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依托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成立了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驻厂教师工作站,接受教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锻炼,教师为企业诊断、提供咨询,研发中心一方面负责船舶电气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通过招投标方式参与教学设备研发、采购项目与学校建立真实的生产合同关系,研发成功的产品由南京思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产品最后由企业进行销售,通过研发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企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及销售的脱节,也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所有环节中的参与深度,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时性及专业性。至今校企合作自主研发装备已完成船用燃油监控系统、船舶桥楼驾控台故障检修、船舶自动电站故障检修、船舶电力推进、液压舵机、船用起货机、船用起货机仿真实训系统18种。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一步将以教育主管部门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评估标为基础引导并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设施设备方面做到按真实产品生产需要购置仪器设备,符合行业现状和技术先进,满足实训台套数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和航海文化,进一步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训装置、实训项目与教材,在实训项目上,引入项目化教学,加大实训课程的广度和实训内容的深度,完善制度建设,探索基地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林小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5,22:52-56.
[2] 陈沛富,闫智勇,郑晶珂.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误区与反思[J]. 职教论坛,2013,30:23-27.
[3] 于巧娥,王林毅.双师型教师评价方案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64-65.
[4] 唐子蛟.新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80-82.
[5] 葛君山,郭宗莲.航海高职院校其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6,2:179-18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E JunshanWANG Fei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 211170,China)
Abstract:The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reform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alizing students’ employment with “zero distanc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troduce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rin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so as to improve and be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marin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16)01-0028-03
作者简介:葛君山(1965—),男,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课题(GS2015YB22)
收稿日期: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