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的译本对比
2016-03-19龚家慧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龚家慧(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论读书》的译本对比
龚家慧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Of Studies”是培根的论说文集中的压轴之作,许多翻译家翻译过这一名篇。本文选取水天同先生与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试图从文体的选择、词语的选用、排比句的翻译上来解析两位大家的翻译方案,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Of Studies”;翻译方案;解析;比较
Abstract:"Of Studies" is a masterpiece of Francis Bacon's essays. A great number of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this well-known essay, such as Mr. Shui Tiantong and Wang Zuoliang.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their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yle, word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Keywords:"Of studies"; translation scheme; analysis; comparison
一、简介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英国论说文的始祖,以文笔简练、善用警句著称。“Of Studies”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写于1597年。全文不过503字,却涵义深广,富有哲理,从读书的意义、方法讲到读书的功能作用,论点、论据、论证均十分简洁有力。文中多处采用排比或对偶,也有很多格言式的句子,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本文选取水天同先生和王佐良先生两位大家的译本,试从他们对文体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以及对排比句的翻译等方面来解析两位所倾向的翻译方案,并进行比较。
二、译者翻译方案的解析
作者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两位译者经历的相似,两位译者在少年时代就已接触、学习、并热爱上英语,在求学期间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都有过出国求学的经历,因此两者译者都具有深厚的英语功底与开阔的知识境界。
“Of Studies”翻译方案解析:
1.文体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两位译者对于文体的采用。水天同先生译文(以下简称水译)共878个字,18句话,标点符号84个,文言用字“之,盖,乃”等共21个,口语词58个。王佐良先生译文(以下简称王译)612个字(原文503字),17句话,标点符号84个,“之,其,者,也”文言用字71个,无口语词。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水译偏向口语化,因而用词较多;王译偏向书面化,表达干练,用词较少。从语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水译主要用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白话,王译用的是文言和白话相间的语言。
以水先生的文学功底,使用文言文应当得心应手,从他译的《献书表》就可见一斑,但他却是用白话翻译培根的第一人。水先生应当是考虑到当时通行的语言风格以及读者情况,所以选择以白话文为主翻译培根。而王先生选择文言为主,应当是对培根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培根行文的风韵有更多考虑,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他(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①
2.用词
词义并非简单地考查字典就能获得,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以及上下文的语境紧密结合起来,加以判断,所以用词并易事。以下来看一下两位译者对词语的选择。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水译: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王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对这三个名词的解读,水译的是字面所对应的意思,忠实为主,贴近原文。王译的除了在用词数量上努力做到对等,而且词的选择是这几个单词的引申意,显得更加有文采,文学的意味重一些。
(2)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水译: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以学问上的规则而段事是书生的怪癖。
王译: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段事乃学究故态。
对待这三个名词,水译的处理仍然非常的贴切,把每个词语在此处的所有意思说出,道明。王译仍旧追求风格的对等和韵味再现,因此把前两个词的意思都缩略为一字“惰”、“矫”,在翻译最后一个词语时候,水用“书生的怪癖”要比“学究故态”好懂。况且humour一词在此语境下应取“古怪念头,想入非非”之义(见《新英汉词典》,618),而“故态”是指“旧日的情况或态度”,(见《现代汉语词典》,455)用在这里意义不贴切,而且读者脑子需要转好几圈也不能明白其意。
所以,仅从用词上就可以看出,水译所遵循的是“忠实,贴切,尽量不删不减”,而王译在努力做到“用词删增灵活,词数力求对等,有文采,读时朗朗上口”。
3.排比句的翻译
排比句的大量使用,是“Of Studies”里面熠熠生辉的修辞方法。平行结构能使语篇结构紧凑,语义集中,增强语言气势,句式特点是工整,对照,环环相扣。因此对排比句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试从以下例子探析两位译者对排比句的处理方法。
(3)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
水译: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王译: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crafty”一词本身就有两种解释,而且译为“多诈的”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在此语境下都行得通,在此就不多做讨论。从句式上看,两句都做到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中排比句的句义和形式。
(4)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水译: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王译: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这里有一点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是王译的“存心诘难作者”,笔者认为“contradiction”和“confute”是指有人读书目的不端正,为了能和其他人辩驳或反驳而读的,并不是指去为难作者的,所以还是赞成水译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认为水先生在句义上一直力求忠实再现原文之义。单从排比句的角度来看,两位译者虽然本着不同的方针,但是旗鼓相当丝毫不逊色于对方。
(5)Reading make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水译: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王译: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这是“Of Studies”中人尽皆知的句子,现在广为流传,大家都会背诵的是王译的版本。但是单从翻译的角度看,水译的丝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忠实和细致,甚至连“writing”这么细微的词,水先生都考虑到培根可能表达的两项脑力活动。
三、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解析,两位译者的译本可谓各有特色与闪光。相同的是两位译都将培根这篇论说文的特色与意义再现出来。不同的是,水译一直坚持“译文可靠,信字第一”这样的指导思想,忠实贴切地处理每一个词语与句子,以白话文重现说理文风,让读者清晰明了培根所言所指,更容易领略其中深藏涵义。而王佐良先生自己曾经讲过翻译的方法:“1.辩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2.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而且主张译者为读者着想:“也许有两点是读者都会要求译文的,即它应该可靠,可读。所谓可靠,是指译文忠实于原作,没有歪曲、遗漏。所谓可读,是指译文流利,亦即余冠英先生所说的:‘上口、顺耳’,即使是直译也要使人大体读得下去。”②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先生在“Of Studies”的翻译方案中有着他这些翻译主张的体现:他在“可靠”与“可读”之间,比较偏重“可读”,也就是选用有文采的词语,构造短小精悍的句子,大量运用四字结构,力图与培根的原文相呼应,使读者在领会到意思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节奏与韵律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王译的版本广为流传。
两位译者翻译方案的不同造就了两种风格不同的译本,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译本的味道和感觉自然也不相同,但经仔细剖析之后就会发现,水译与王译各具特色与魅力。那么为什么在现代众人在译本比较中大加赞赏王译,而对水译嗤之以鼻呢?笔者认为这正如旗袍与超短裙之美各不相同,现代人的审美观发展变化之后,更喜欢超短裙的清爽、干练与可爱,但旗袍就不美吗?旗袍的传统之美更长久、魅力与韵味。
注释
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1b9cf0100als1.html. ②http://www.oushe.cn/intro/10591.
参考文献
[1]辜正坤.英文名篇鉴赏金库[M].天津:天津人们出版社,2006. [2]胡德香,周卫军.从《翻译:思考与试笔》看王佐良的翻译观与译笔特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增刊),1999.
[3]蒲隆.水译《培根论说文集》的影响与特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8-42.
[4]水天同.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