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社团凝聚力的路径*
2016-03-19化磊
化 磊
(青岛理工大学 团委,山东 青岛 266520)
增强大学生社团凝聚力的路径*
化磊
(青岛理工大学 团委,山东 青岛 266520)
摘要:大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管理机制和方式滞后、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等较普遍的问题。大学生社团凝聚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有缺乏指导老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社团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社团成员流失率较高等方面。提出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指导与分类引导、建立奖惩机制、举办素质拓展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凝聚力;建设路径
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智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社团组织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组织松散、成员流失率高,这对社团积作用的发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疑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团凝聚力现状
对于社团而言,社团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社团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就社团凝聚力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凝聚力,二是整个团队的凝聚力。管理层的凝聚力带动和制约整个社团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影响着每一个社团成员的团结协作,是管理层凝聚力在基层的具体映射和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层的凝聚力。社团的凝聚力表现为每个成员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和对活动的参与度及各项活动策划与服务的投入程度。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凝聚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发展存在天然劣势
受社团建构模式所限,社团学生干部和成员分布于不同学院和专业,在体制结构上表现为松散性,这对于社团来说是天然的劣势。不同于专业班级同学朝夕相处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他们白天一般忙于学习,只有晚上有时间聚集在一起,研究情况,探讨问题。此外,社团活动没有固定场所,这也是困扰社团发展和凝聚力建设的难题。如何有效规避和化解这一难题,是社团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层之间和社团成员之间交流合作不畅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比较普遍的特征是社团种类众多,成员分布广泛,没有固定活动场所,社团组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由于活动吸引力和自身发展因素,社团规模不一,社团成员对于本社团的忠诚度和社团活跃程度各异。有的社团属于具有悠久传统、规模较大的社团,有的社团属于名不见经传、规模较小的社团,这两者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伴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团成员之间多以电话、短信、QQ、微信等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容易造成社团管理层和社团成员之间较少交流问题。此外,受社会和高校环境影响,作为社团管理方的社团联合会也不同程度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布置工作和开展活动多以指令通知为主,工作方法较单一,影响上传下达和下情上达。
(三)活动缺乏新意,学生参与度不高
许多社团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举办活动,不注重在活动质量和内容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所举办社团活动程式化,多数为自娱自乐,且因循守旧,缺乏新意,导致学生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久而久之,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口碑和美誉度降低。2014年12月,笔者对所在学校社团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47份。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对本校社团品牌活动十分了解并参与过的占54.6%,对于社团品牌活动不知道和从未听说的占16.4%。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社团活动影响力和学生参与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稳定性差,成员流失率较高
新生入学伊始,怀揣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很多新生选择加入社团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和功课压力增大,新生对社团的热情有所降低,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成员大量流失,导致开展活动难度增大,社团发展面临瓶颈。2014年12月社团发展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2014年新生入学报名参加社团1737人,第一学期末较活跃社团人数统计仅占学期初的41%。开展活动较少、活跃度较低的社团,活跃人数仅为学期初的27%。社团成员流失率高已成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周期性不稳定状态对社团发展造成周期性冲击,不利于社团稳定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社团凝聚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上“重使用,轻培训”,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首先,校团委作为社团的管理部门,每学期都会举办针对社团干部的培训活动。这些培训对于提高社团干部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原则在培训中的应用,将社团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将社团干部区别于一般学生组织干部。要根据社团工作属性,实行“菜单式”培训,着重提升与社团干部能力密切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动员说服能力等。其次,社团指导老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团指导老师作为社团“掌舵者”能够对社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事关社团发展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方面起到把关作用。但由于社团都是非盈利性的,没有充足的经济能力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而很多高校也未给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教师多是义务指导,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延续性。[1]而且多数高校在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模糊不清,导致教师参与指导社团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
社团发展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共同的愿景目标。一个组织要获得长远发展,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眼光,以实现成员共同的和个体的目标为激励,团结和带领全体成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由于受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足所限,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战略眼光和发展规划。很多社团负责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事务上,对事关社团发展的思想和文化等层面考虑较少,这必然对社团发展包括凝聚力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社团建设和发展,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能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增强和提升团队凝聚力关系诸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靠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来实现。
(三)社团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文化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较高层次,是促进成员沟通交流、保持组织联系纽带、维系组织存在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一个历史悠久的组织就像一家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其背后必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文化,将组织联系、建构、凝聚、激发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组织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是组织获得长久发展的精髓和内核。虽然社团开始逐渐重视社团文化建设,但往往对社团文化的内涵理解较为模糊,大部分社团将本社团的文化简单地确定为家文化,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社团负责人对于社团文化体系构建方法缺乏了解,对于社团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四)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社团是不同学院、年级、专业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的学生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和流动性,普遍较为缺乏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组织较为松散、缺乏凝聚力是社团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题。此外,当下众多社团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忽视社团优秀传统延续和建设经验传承,存在社团成员档案保存不完善、活动资料留存不完整等问题。社团成员只注重任期内的活动开展,对后任核心队员的培养缺乏足够关心和重视,社团骨干和人才培养没有梯队建设意识,导致社团发展出现周期性的震荡起伏。此外,“能人现象”是社团发展初级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能人”在社团在,“能人”退社团衰。社团发展主要依靠某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这本身就说明社团发展不够成熟稳定。另外,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对于“能人”缺少有效约束和制衡,有可能导致“能人”武断专权,不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如果社团内部“能人”之间不团结,有可能导致各自为政、互相攻讦,社团分崩离析,这些都是社团发展不成熟和缺乏凝聚力的表现。
三、增强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有效路径
(一)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社团的领路人,其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高校应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等方面对于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予以认定,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社团指导老师应切实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向管理和培训要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对社团学生干部及干事的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学期初将社团各级学生干部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做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社团负责人作为社团的“领头羊”,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的一张“名片”,毫无疑问其个人的魅力和能力对社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优秀的社团负责人能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凝聚人心和引领示范效能,带动社团成员构建良好的社团文化,对社团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营造个个争先恐后,人人奋勇争先的精干高效的社团干部管理队伍,做到人尽其才,让真正优秀的学生干部脱颖而出。
(二)加强对社团活动规划指导
活动质量是社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活动设计的好坏,关系到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关系到社团的凝聚力构建。由于社团成员分布在不同专业和班级,这种分布的不均匀导致成员时间和空间不一致,影响社团活动内容的涉及面和广泛性,对社团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社团凝聚力的建设,必须做好活动内容的设计。针对成员专业分布的不均匀,业余时间不统一的特征,形式上要注意大活动和小活动相结合,内容上注意专业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参与度上注意统一参加与小组参与相结合。此外,要将分类指导和分层管理原则应用到社团管理中,针对不同类别社团和不同层次社团干部制定不同的工作开展原则和指导培训方针,使得方针政策的制定既符合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符合本类社团发展的特殊规律,提高指导社团建设和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在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向高一级需要发展。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较高需求层次里面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积极评价,所以对于组织内部有较大贡献的成员应该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反之,对于工作失误或造成不良影响的成员应当适当进行惩戒。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榜样示范的最大效能,从而形成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的局面。要在不同社团、社团干部、社团成员等多层次开展先优评比,对于表现优秀的团体和个人要加以表彰,对于落后的团体组织和责任心差的个人要通报批评并指出其不足,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局面,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带动社团成员“心往一块想,智往一起聚,劲往一处使”。
(四) 增强内部交流机制
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者,校团委要重视对社团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社团全体成员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氛围。其次,学习借鉴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增强凝聚力”计划和素质拓展,增强社团成员凝聚力和归属感,扩大社团影响力。再次,开展社团徽标logo设计征集和社团文化内涵提炼概括等活动,提高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努力举办质量上乘、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构建具有社团特色的文化,使社团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保持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降低成员流失率。此外,要加强社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岗位轮岗交流,使得社团干部综合能力在不同岗位得到全面发展。
(五) 建设凝聚向上的社团文化
当前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管理与活动开展一般实行主席团或各协会会长负责社团活动的规划与设计,社团成员大多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很多社团举办的活动缺乏创新点。社团文化活动缺乏长远目光,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不强,活动内容因循守旧;活动组织呆板、教条, 自由度不够;社团的品牌意识差, 鲜有精品社团出现[2]。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不利于普通干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社团成员在策划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彼此思想碰撞和交流对社团凝聚力的建设大有裨益。不能因为社团干事刚开始开展工作时能力欠缺或经验不足,就因噎废食不去放手锻炼和大胆使用他们。社团负责人要在掌握全局、把握整体的情况下,将部分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这样才能实现社团管理的信息流通,使社团管理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有利于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对于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增强大学生社团凝聚力是实现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社团凝聚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从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有效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等高度出发,加强对社团的重视程度和社团凝聚力的研究,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琳.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5)
[2]徐明波,等.大学生社团建设路在何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梁齐军)
On How to Increase the Cohes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 Lei
(YouthLeagueCommittee,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520,China)
Abstract: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monly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management styles and lack of appeal and cohesion. Absence of instructor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mited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high churn rate are all among the causes for the weak cohes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intensify both general and specific guidance, establish a good mechanism for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conduct quality-developing activities and to build upbeat association culture.
Key words:student association; cohesion; construction path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16
*基金项目:团中央学校部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2015LX198)
作者简介:化磊(1981-),男,青岛理工大学团委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