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间外交新模式
——北大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巴基斯坦的实践
2016-03-19程曼丽
程曼丽
探索民间外交新模式
——北大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巴基斯坦的实践
程曼丽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构成了“一带一路”倡仪实施中的积极方面。但巴国内的政治派别分野和媒体的不同背景,也增加了双方在沟通中的复杂性。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开展中巴民间外交,包括通过在巴设立“中国屋”,协助中国企业与当地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并提供业务咨询;建立中巴政界、智库、媒体、高校间互访机制,释疑解惑,增加中国话语发声频率;拓展公共外交领域,与更多的国际性机构、智库等建立合作关系,等等。民间外交新模式的构建增进了双方的理解与认同,作为国家战略传播的一部分,也为当下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瓶颈的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民间外交;沟通协调;交流互访;媒体外交
中国和巴基斯坦传统友谊代代相传,2015年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能源合作、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积极进展,一些项目投资也已经到位。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舆论环境开展课题研究和切身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深入了解巴基斯坦的国情、社情,以智库的身份在民间层面进行沟通协调工作,探索民间外交新模式,拓展公共外交新空间,为提升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开辟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中巴两国关系特殊,互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是巴基斯坦社情复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虽然总体进行顺利,挑战依然不容小视。对于中方关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提议,巴方政界、媒体给予了积极回应与评价,支持的声音占主流。但是,“中巴经济走廊”在推进过程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巴国内来看,由于巴基斯坦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具体路线图以及投资回报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看法,舆论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共识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诉求是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从中方来看,还应与巴方就经济走廊的战略规划、线路布局、投融资方式等深入沟通,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阐释,加强共商、共建,协助巴方进行规范化的项目设计,并与巴方媒体合作互动,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防止因舆论畸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
在上述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总有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而习近平在谈“一带一路”时所强调的“民心相通”,则需要达到更细微的层面,这正是研究院这样的民间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二、建立“在地化”的民间外交长效机制
(一)设立固定办事处——“中国屋”(China House)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出以来,很多中国企业来巴投资、开拓市场,但是由于对当地环境、条件认识不足,一些计划无法实施。2015年,研究院与巴基斯坦探路者集团①探路者集团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安保安防集团,服务网络遍布巴基斯坦全国50多座城镇,集团的主要客户为跨国公司与大型银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和紧密的联合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2016年初,研究院在卡拉奇和伊斯兰堡两地设立了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的固定办事机构,并称之为“中国屋”。凭借这一机构,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巴民间外交活动,为当地中国企业和巴基斯坦企业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为中国企业提供日常沟通、危机公关方面的智力支持。
目前与办事处在巴开展业务合作、建立联络或者达成合作意向的中国企业已近20个。“中国屋”建立后,研究院的国际合作部主任常驻巴基斯坦,北京总部为他配备了一名助手。
(二)协助在巴中企解决现实问题
由于巴联邦政府在多数省份基础薄弱、省际冲突频繁、政党攻评难止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一些由央企实施的在巴大型项目落地后,受到各种制约,对工期造成影响,现场压力较大。研究院办事机构以智库形式介入,不仅打开了沟通的新渠道,也为我驻地项目建设改善了外部环境,增加了双方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共识。
除了提供在地信息服务、关系疏通之外,研究院也针对一些棘手问题进行应急协调,积累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义务协助“中巴经济走廊”中方在巴某大型在建项目解决了关键设备的通关问题,也义务协助解决了某大型国有企业二级单位相关人员赴巴工作签证问题,等等。
(三)为在巴中企提供业务咨询
如前所述,目前研究院在巴开展业务、建立联络或者达成意向的中国企业已近20个,其中包括中国中冶集团、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分公司、银联国际、潍柴集团、保利新能源、中国建筑总公司,等等。
研究院驻巴办事处正在探索解决中企在地问题的新模式,可称为中巴民间外交新模式。若得以推广,既有利于迅速解决在地中企遇到的现实问题,保障中企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保障对巴项目顺利开展,使中巴合作的成果切实惠及巴基斯坦民众;既能通过典型案例发现同类问题,也能借助智库研究和提炼,形成问题上报机制,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建立文化交流和互访机制
2015年以来,通过研究院成员的努力,融通中巴政界人士、智库、媒体、高校的互访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2015年7月,巴基斯坦探路者集团董事长伊克拉姆·塞加尔先生应研究院邀请访问北大;2016年1月,受探路者集团和卡拉奇外交关系委员会邀请,北大研究院代表团访问了巴基斯坦。代表团共访问了3座主要城市(卡拉奇、拉合尔和伊斯兰堡),2个知名智库(卡拉奇外交关系委员会、巴基斯坦“全球智库联盟”), 6所高等院校(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空军战争学院、巴基斯坦海军战争学院、卡拉奇商务管理学院、拉合尔经济学院、拉合尔管理科学大学),两家企业(巴基斯坦探路者集团、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分公司),拜会了巴基斯坦政府、军方、企业、智库和中资机构的各界人士,就“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问题与巴方展开了充分对话。其中,巴基斯坦总理国家安全和外事顾问萨尔达奇· 阿齐兹先生(Sartaj Aziz)是巴基斯坦外交关系领域的核心决策者之一。双方就“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地区安全、巴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等进行了交流。此外,还有巴前驻苏联、法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大使沙希德·阿明、商业管理学院院长、前巴基斯坦央行行长侯赛因、巴基斯坦空军战争学院院长皮尔扎达·萨迪基少将、巴基斯坦海军战争学院院长阿姆吉德少将,等等。
总之,研究院希望通过高度灵活及非官方的民间外交途径,增进中巴两国知识阶层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为“中巴经济走廊”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目前巴基斯坦多所高校正在积极筹备访问北大并建立合作关系。中巴智库及人员的交流,既有利于中国智库对巴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舆情研判,又可以形成长期性的交流项目,产生长效的文化认同效应。
四、开展对巴基斯坦媒体外交
研究院代表团访巴期间,高度重视与当地媒体的合作。在卡拉奇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安排下,研究院在卡拉奇和伊斯兰堡参加了两次高端媒体早餐会,就“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问题与当地各界人士进行交流,释疑解惑,以期为中巴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方面,与政界、知识界等高层人士的接触本身就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另一方面,早餐会等非正式接触迅速拉近了与当地媒体的距离。
研究院的访巴行程以及在媒体早餐会上的发言得到巴基斯坦10多家媒体的报道,包括巴基斯坦的通讯社Dispatch News Desk (DND)通讯社、巴主流商业新闻报刊《商业记录报》(Business Recorder)、《论坛快报》(The Express Tribune)、巴发行量前列的主流报纸《新闻报》(The News)、《国民报》(The Nation)、《每日时报》(Daily Times)等。此外,巴政府部门和智库,如巴基斯坦外交部官方网站、巴基斯坦著名智库“全球智库联盟”、卡拉奇外交关系委员会等组织的官方网站也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转发。
巴基斯坦媒体报道正面深入,舆论引导积极。例如,Dispatch News Desk (DND)通讯社发布《萨尔达奇· 阿齐兹谈“中巴走廊”可以扮演预防遏制恐怖极端暴力的堡垒》一文,对巴基斯坦总理国家安全和外事顾问阿齐兹先生的讲话进行了重点报道,肯定了中巴合作的利好;《商业记录报》刊发《程曼丽院长谈“中巴走廊”有利于提升两国人民的社会经济水平》一文,对“中巴走廊”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积极阐释;多家媒体对巴基斯坦前驻苏联、法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大使沙希德·阿明(Shahid Amin)的发言进行了报道,他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有助于改变整个区域的游戏规则,双方可以就道路、管道建设和能源项目展开深入合作。
民间外交机构与媒体的沟通可以避免官方外交较为强烈的宣传色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此外,开展媒体外交有助于培养对华友好媒体,增加中国话语的发声频率,还可以促进国际性议题的深入探讨。
五、拓展公共外交领域
除了探索新型的民间外交模式之外,研究院还积极拓展公共外交领域,与更多的国际性机构、智库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国际化的公共外交平台。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经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碳论坛、巴基斯坦探路者集团、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中国研究中心、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等众多国内外机构或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院已经邀请来自英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到北大演讲;接受了来自以色列、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多国的访问学者;与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中美高级战略对话会。目前,研究院正在与北大国际合作部合作举办“大学堂系列讲座”项目,并邀请丹·席勒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来华演讲。
总之,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在民间外交的开展、民间外交新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特别是借助“中国屋”,研究院希望在“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领域中做一些细致入微且非常必要的沟通、联络工作,补官方外交之不足,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做一些矫正性、修复性的工作。目前研究院力推的“中国屋”概念和做法,已经得到各方面的认可,研究院正在努力将这一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国家战略传播”强调协同性,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协同有助于解决横向管理中的资源调配问题以及纵向实施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战略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新鲜词汇,它的价值在于,从问题出发,试图为当下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瓶颈的突破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视角。
(责任编辑:林凌)
程曼丽,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