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脱欧的前因后果及中国应对

2016-03-19

国际传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英国

邢 骅

英国脱欧的前因后果及中国应对

邢 骅

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震撼当代国际关系,给英国和欧盟乃至全球形势都带来重大、深远影响。英国公投结果是其多年与欧洲一体化建设隔阂的积累和爆发的产物,脱欧后其国内外政策将历经艰难的重整。欧盟力争从英国出走事件总结教训,重塑团结、亲民形象。英国脱离欧盟反映国际秩序的动荡、失常。当今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应为维护国际关系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英国;欧盟;公投;国际秩序;中国应对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民投票决定脱离欧盟,形成“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中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大事件。英国作为世界级大国,为何一日间就断然决定退出从属40余年的欧盟,历史性地折变了本国发展方向?作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集团,享有高度国际声誉的欧盟为何竟拦不住一位重要成员弃它而去,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惨重挫败?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割断对双方未来走向乃至国际形势有何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英国脱欧反映的全球形势动荡?这些都是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正视英国公投结果的必然性

英国公投前,卡梅伦首相获得了欧盟对英国要求的改革的赞同,增强了留欧选择的依据。与此同时,欧盟当局、德国、法国等领头成员,乃至联盟外的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都一致劝勉英国公民选择留欧,以维系欧洲大局。这些留住英国的多方努力,曾一度被认为更有利于公投决定留欧,脱欧结果只具小概率可能性。

但是,在上述情势下的英国公投最终结果还是脱欧而非留欧,一举否定了国际舆论的很多预测,击碎了欧盟与美国的期望,产生极大震动。英国脱欧运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非偶然,需要正视和研究公投决定脱欧的必然性。

(一)卡梅伦首相政治筹划的失败难脱其责

卡梅伦决定2015年大选后举行公投定下英国留欧或离欧,用心良苦。他心中的如意算盘是,既可以公投可能退欧前景,要挟欧盟授予英国多年追求的联盟内特殊地位,包括置身一体化之外的权利,使英国获得最大利益;又可借用欧盟让步堵住国内脱欧势力的嘴,使公投在谈好条件情况下确定留欧,保住对本国极具战略意义的欧盟成员地位。卡梅伦相信如此的公投更具说服力,可以压下国内就国家与欧盟关系的不息争论,一举消除国家政局中重大的分裂因素,稳定保守党政权。其实,卡梅伦本可再晚些,在有更多准备的情况下举行公投,但由于他对自己应对举措的信心,以及公投前国际社会一片支持英国留欧的呼吁,使他认定自己的筹谋实现时机成熟,6月23日即可公投,而对可能出现的反面结果则毫无预案。如此,公投决定脱欧对他无异晴天霹雳,使他手足失措、狼狈万分,只得仓促下台,退为唐宁街10号几个月的看门人,丢下一片混乱、迷茫的政局。

进而言之,卡梅伦首相求助公投确定本国与欧盟关系,表面上尊重民意,但是把国家留欧还是脱欧这一足以使国家走向完全相反的重大选择,不顾一切地交由票箱里的数目决断,而无政党、派别间认真、求实、足够的反复磋商,必然深受这种欧洲大民主固有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的弊端所害,此种不慎做法事后被不少国际评论形容为“玩火、冒险、赌博”。脱欧与留欧两派在公开辩论中,虽皆声称为国家着想,但立场与论据的极端化、粗略化都取代了脚踏实地为国家前途的全面、客观的摆事实、讲道理。英国选民大权在握,但没有机会获得对争论焦点的足够知识和就两派立场的客观、理性了解,使用大权的随意性增加。一些人甚至不知欧盟为何物,便胡乱投票赞成脱欧,丝毫不想脱离的严重后果,只是事后才后悔万分。

卡梅伦公投谋划的主观设想脱离实际,政治追求狭窄,错选工具,造成押上政治生命的公投落得失败的结局,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二)英国与欧盟间根本分歧发酵是根本原因

英国脱离欧盟绝对不能只由卡梅伦首相的失误担责,更为根本的原因是,英国与欧盟间长期积累,越积越重的分歧被形势的压力引爆,双方同为一体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回看英国与欧盟关系史,隔开两者的并非只是一湾大西洋海水,而是对欧洲发展根本理念的差别。英国也主张欧洲联合,但大陆六国开创的、以联合自强意志驱动、走向欧洲一体化的联合,英国基本上不认同。欧盟虽然也有国际伙伴,但它立足于欧洲大陆国家;而英国外交重点则还有他人,即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以及英联邦遍布全球的网络,因而视野与利益和欧盟不同,难以同心同德。英国先是另组集团与欧盟前身欧共体抗衡以失败告终,后不得不承认欧共体存在和有利可图才寻求加入,但从1961年8月提出申请到1973年1月最终加入,经历了长达12年的坎坷历程,说明两者关系中不合之处又重又多,而这些不合在英国入盟前不可能也没有完全克服。英国入盟后几十年来一直未丢掉对联盟大方向的异议,成为联盟内“疑欧派”的带头人。它对欧盟建设项目点菜单般处理,大致上只青睐单一大市场的自由流通,而搁置甚至反对欧盟促进一体化意义的政治、经济领域的举措:不参加欧元区,进而要求限制欧元区在欧盟内权限;拒绝参加欧盟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核心方案——《财政契约》及其他已经或计划建立的防范机制;不参加申根协定,对难民流动主权处理,不理睬欧盟的集体方案;此外,不受欧盟社会宪章约束,在欧盟内政、司法合作上注意保留本国主权等与众不同的做法不一而足,大体上可说英国与欧盟委实“同床异梦”。

2008年以来,欧盟接连遭受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之后,难民危机和恐怖威胁加剧又不期而至。欧盟陷入多种难题共生的空前困境,苦无良策,威信低落,凝聚成员国能力衰弱,对联盟的悲观论调四起。欧委会主席容克称,新的一年“每件事都是困难的”。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认为,欧洲正在酝酿全面危机。

欧盟的如此逆境,无疑激发了英国与欧盟一贯隔阂的升级。首先是,欧元区危机持续难平,英国舆论讥讽欧元区不过是“荒诞妄想”“正在倒塌”,庆幸本国没有加入免遭其害。其次是,欧盟内人员自由流动规则有害英国。据统计,自2004年英国对其他欧盟成员国开放劳动力市场以来,已进入80万波兰人和9万斯洛伐克人,给英国就业产生压力,而欧盟又要求他们享受与本土居民同等福利待遇,更挤压到英国已然捉襟见肘的预算。加之,英国如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被恐怖威胁阴影笼罩,又感到需主权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入,自主看好国家边境,不能服从欧盟指挥。

当前重大现实利益促推离欧的因素,加上平素对欧盟文犊主义、官僚作风、闭门造车等弊端的不满,使英国力主脱欧的独立党等派别和人士宣扬的欧盟遏制了英国发展、剥夺了英国主权和自由的论点更有市场,说服了很多人。如果说英国历史上对欧盟的态度与心情为“若即若离,有取有弃”,近几年“离”和“弃”的比重明显增加。当欧盟中连一些中东欧新成员都抱团指责欧盟的不是,索取国家主权回归时,老资格的英国本就比他们更加自以为是,更加不服欧盟,自然有更多诱因,蓄积走得更远的势头。

如此,尽管在一定条件下留欧可能更符合英国长远利益,尽管公投中脱欧的多数票不无水分,但脱欧确实在英国形成了实在的、有力量的潮流。英国公投结果并非偶然,是一个只能尊重的主权决定。

二、脱欧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

英国公投决定脱欧是其“二战”后历史上重大的身份折变,英国央行行长将此比喻为“一次政权更迭”。①Euobserver:“Bank’s reality check highlights Brexit vacuum”, https://euobserver.com/ukreferendum/134589.国家秩序由此突然受到强力震撼,摇晃不定:首先,政局一度无人出面掌舵。保守党的执政首相推出公投的结果脱欧,但放手不管与欧盟实施脱欧步骤。力求留欧的最大反对党——工党领袖被责备推动留欧不力,内部生乱,难有作为。独立党大获全胜,但主席法拉奇却辞掉领导职务,因为,以该党为首的脱欧派摧毁与欧盟关系的固有体制大有作为,但却无能力也没想建设这一体制的替代,似乎切断国家对欧盟的从属,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而展望未来,英国一旦解开绑定与欧盟关系的缆绳,又无替代机制,便可能势如随波漂流的船只航向迷茫,国际信誉下降、英镑大幅贬值、金融城中心难保、经济发展前途黯淡、大国地位的保障无从谈起。第二,同样严重的问题是,苏格兰地区执意留欧,决心不受英国公投脱欧决定捆绑,酝酿再次争取独立的公投,并开始赴欧洲大陆说项。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的新芬党也寻求借英国与欧盟分家之机,实现与英国分家,并入爱尔兰的老主张。英国的领土完整公投后遭受威胁。

但是,近日一抹亮光穿透了笼罩英国政局的乌云,老牌帝国的政治积累还是不容国家局势直线下坠。前内阁内政大臣特蕾莎·梅危机时刻脱颖而出,迅速取得保守党高层拥戴,一举获得党魁桂冠,成为英国第76位首相,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而梅首相就任后立即组阁,快速结束了卡梅伦还得看守政府到9月的过渡期,不容国家政权空白持续,以便迈出拨乱反正的脚步。

梅首相从执政第一天就表现出绝不逊于须眉的干练、决断力,沉着迎战国家山河破裂般的困境,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舆论评论说,她不是“没有作为”的过渡性领导人,英国政治从此进入“梅时代”,更有甚者干脆将她比成撒切尔夫人的再世。

梅首相在组阁选人时已现“铁娘子”风格,自有主见,不按常规出牌。她一举弃用了原政府财政、外交、内政等一批主要大臣,同时根据新需求任命了一名脱欧事务大臣。尤为出人意料的是,梅本人是留欧派,但却任命脱欧派领袖、前伦敦市长约翰逊为外交大臣,而此人却是一个口无遮拦、多次公开讲话得罪过欧盟和一些大国领导的毒舌,本应最不适合对外代表国家。梅的新内阁如此几乎撇开前政府,重打鼓另开张的态势,被称为英国政治“最无情”的组合。

梅首相组建政府班底后,马上出访欧盟中德国、法国、波兰三大国以及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伐克,为应对国家头号难题——开启英国脱欧程序探路。她与东道国领导人会谈时客气、有礼,但就实质问题的意见交锋也很锐利,不乏“温柔的一刀”。梅首相不如撒切尔夫人当年为减少英国对欧盟开支的摊派而斩钉截铁地声称“我要拿回自己的钱”那样厉害、泼辣,但也据理力争英国利益,一步不让。梅首相首先表示,脱离欧盟的英国愿继续与其密切合作,接着抢先把未来双方脱欧谈判定位为“冷静、有序和建设性”,力争主动。她反话法国谈判不得拖延的意见,说谈判需做充分准备,至少年前无法开启。几个东道国一致表示,英国如继续留在欧盟单一大市场,必须保证人员自由流动;梅首相则强调,英国政府必须尊重公投中英国公民表示的愿望,“人民不愿(人员)如过去那样自由流动”。①Euobserver:“EU free movement must be curbed, UK says”, https://euobserver.com/ukreferendum/134525.

梅首相为使新政权站稳脚跟,在完成对外经济、贸易联系新途径铺成之前,力图及时平息脱欧对本国市场的震动,制止经济下滑,稳定人心。为此她成立了经济与产业战略内阁委员会,筹划振兴经济,同时向人民保证经济发展惠及每个人。英国央行接着推出7年来首次降息以及银行购买债券等量化宽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梅首相的拨乱反正只是刚刚启动,与欧盟完成退欧程序、重新安排对外关系途径与保证政策、稳定保守党政权、化解苏格兰与北爱尔兰特别是前者的独立意图,都是一个比一个更难缠的挑战。“铁娘子”首相和她的政府班子尽管意志坚韧可比钢铁,也难克服执政路上更强硬的障碍。英国从公投后的动荡走向平稳发展,从大乱到大治实在任重道远。

三、英国公投冲击欧盟根基

英国脱欧对欧盟的打击可与欧元区债务危机相提并论,但对欧盟影响可能更巨大、更深远。英国因脱欧发展方向变化,欧盟也会因此发生一些重要变化。脱欧对于欧盟和对于英国一样,都使他们的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英国出走削弱了欧盟实力和影响

英国在欧盟内不只是“麻烦制造者”,还是欧盟防务合作的倡导者和不可或缺的骨干。它对欧盟一体化的挑剔在联盟内不无响应者,一定意义上也多少有助欧盟内不同政见的平衡,令欧盟警惕一些毛病。同时,英国是欧盟第二大、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金融中心,在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如果说英国是欧洲大厦里一根有些歪斜的柱子,它也和德、法等顶梁柱国家一道为这一多样型的建筑起了支撑作用。它的脱欧首先意味欧盟的GDP将失去1/6,经济实力减弱,同时英国不在其中的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会随之缩小。

(二)欧盟公信力被贬,欧洲疑欧、反欧潮流得势

英国脱欧事件震撼欧盟,借总结教训的机会,联盟内追究责任、对欧盟的批评如打开闸门的水流一涌而出。批评和追责主要指向欧盟治理经济疲软和移民两大问题不力,也有一贯对欧盟总部抓权太多、不听各成员意见的抱怨,甚至有更尖锐的批评,指出难民根源是欧盟参加西方在中东地区的错误行动。备受欧盟政治与经济打压的波兰与希腊两国领导人对欧盟的指责更为严厉。波兰总统抱怨,波兰是欧盟专制的受害者,要求容克和图斯克等欧盟领导人引咎让位;希腊总理指出,民主赤字和借助恫吓强推的不公正的政策导致欧盟信任危机。欧盟成为如此被广泛指责的众矢之的绝非偶然,它确实反映了欧盟日趋厚重的民意。欧洲舆论近期指出,“英国对欧盟的敌意已在全大陆广为传播”,怀疑欧盟目前是一种新常态。“众多欧洲人严重质疑,欧盟能否提供它承诺的和平与繁荣”。①Euobserver:“Euroscepticism: The EU's new normal”, https://euobserver.com/opinion/133747.一项最新的欧洲民意调查显示,反感欧盟的被访者已高达47%,而这一比率在联盟创始国——法国更高到61%。

比欧盟挨批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英国脱欧使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多国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政党受到鼓舞,法国国民阵线勒庞主席趾高气扬地声称,“看来脱离欧盟是可以做得到的”。遍布大陆的疑欧、反欧势力上涨,屡屡提出效法英国、组织脱离欧盟为目的的公投主张。尽管英国例子在欧洲大陆产生骨牌效应可能性不高,但欧盟、联盟创始六国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新的三大国组合纷纷紧急呼吁余下的27国保持镇定、团结,因联盟稳定被撼而忧心忡忡难以掩盖。

四、欧盟反思英国脱欧教训,筹划未来应对

英国留欧失败无情揭示了欧盟赖以立足的根基已被腐蚀,向欧盟敲起警钟。一篇评论干脆以“咱们实话实说,联盟不存在了”②Euobserver:“Let’s be honest: the union does not exist”, https://euobserver.com/ institutional/133674.为标题。

欧盟于9月中旬召开会议讨论英国脱欧后对联盟极具挑战的局势,全面规划应对方案。欧洲人期望他们的领导人能进行“拷问灵魂”般的自我反省,冥思苦想后制定出有效对策;克服成员国不断上升的离心倾向以及欧洲公众对欧盟的不满,应为对策中两大中心命题。但是,欧盟就认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会受主观禁锢与客观困难羁绊,很难期望做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德国外长斯泰梅尔已经预告,欧洲领导人没有对所有提出问题的答案。

首先,就离心力命题而言,欧盟求解路上的障碍是结构性的。欧盟特有的运转模式,即主权成员国让出部分主权,一致性与多样性相互融合,因为遭遇时代变迁的磨损而日趋滞涩。一是联盟只有6国时,规模小,共同利益大,遇事好商量,一致性易在照顾多样性同时获得;如今28国间利益与主张差别扩大,决策多样性可以,一致性就难获得。二是这一模式帮助欧盟实现了共同贸易、农业政策、单一大市场等成果,但随着欧盟建设步步升级,一些成员难以跟随,退出一些达成的共同规则,老模式日趋乏力、落伍。当前欧盟一体化升级到经货联盟,为维护欧元区要求更高度主权集中,欧盟对成员国的监管层层加码。如此的一致性尤难被同意并执行。英国出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服并摆脱欧盟这种监管的极端形式。

欧盟内就当前形势的关键对策上不同意见对撞,尤为不利英国出走后急需的制止涣散。欧盟、德国主张成员国应更为团结在联盟周围,齐步推进一体化;而中东欧国家则要求放还主权给成员国。与此同时,欧洲地区集团兴起亦使欧盟统一领导面临权力分散化挑战。中东欧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北欧五国集团、黑海国家集团等各有特别追求,而北部欧洲与南部欧洲经济模式、发展水平和利益追求的分野又逐步清晰。9月希腊总理邀请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马耳他等南部六国开会,酝酿组成抗衡北方的南方联盟,非常值得注意。所有这一切使得联盟显然有心无力拿出克服离心力的办法。

其次,欧盟应对的第二个大命题是重得民心。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呼吁欧盟余下的27国加强安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三大领域的合作。德国总理默克尔进而指出,建立一个让民众参与、认同并受益成功的欧洲是克服难题的途径。如此指向具有针对性,但并无新意。欧盟无需提醒,正在这些方面奋力苦斗,但步履维艰。经济方面,欧盟总体上走出经济疲软恐需较长时日,依然需要量化宽松政策支撑,失业率尚未取得特别有意义的下降。希腊还需外部输血,签署了第三轮贷款援助,但与贷款方合作磕磕碰碰。它之前所得贷款的95%用于还旧债,无助经济恢复,连续7年经济萎缩,彻底恢复经济自立很难指望。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或债务水平不达标,或银行信誉下降的问题此起彼伏,欧元区还未稳定。

难民危机是欧盟使出浑身解数未能缓解的首要困惑。今年跨海登陆意大利抵欧的难民有增无减,到7月底已达22万余,直逼去年全年25万余的数目,并且已有3000多人渡海中途溺亡。欧盟分配各成员国接受难民的决定,遭到一些国家激烈反对,甚至被告上法院。其他措施,如提供援助换取难民来源地控制人口外流、加强边境集体巡逻和海上救援、打击利比亚犯罪组织等对解决问题皆无大补。欧盟下大本钱拉拢土耳其协助阻止难民过海为对策核心,但最后不但交易搁浅,反而和土耳其闹翻,促使土外交大方向由西转东,极反欧盟所愿。

在安全问题上,欧洲安全环境因乌克兰危机不断恶化,欧盟作为直接当事一方备受压力。它与美国、北约一起与俄罗斯对峙,不对俄在争执问题上让步,但又得防止危机演化成在欧洲家乡燃起战争,并且从长远打算,又不想把与俄关系推到敌对下去的不归路。俄罗斯对欧盟是敌手还是伙伴?是否对它制裁下去?内部意见不一,政策很难掌握。与此同步,欧洲各国恐怖威胁没有因普遍警觉提高和防备强化而降低。受宗教极端主义毒化或指挥的恐怖分子的袭击依然无力防患于先,有效制止,血腥惨案时有突发;而有恐怖主义背景或无此背景的“独狼”犯罪杀戮平民的案子也有增加。近期暴力犯罪浪潮从法国、比利时等欧洲重灾区波及安全维护严谨的德国,不安全局面在全欧扩展。

欧盟面临经济、移民、安全问题严重挑战非一日之寒,有经济全球化中反应乏力、传统价值观和体制与现实变化的不适应、地缘政治战略地位的被动、联盟扩员与保质的平衡不当等深刻、长远背景,绝非短期内可改观。欧盟委实进入阶段性的低潮。在此期间,在剩余27国的框架内,欧盟也会在促进增长、维护安全等方面有些作为,但基本会徘徊于“保守疗法”尺度。联盟内也出现了探讨联盟根本目标与基本模式重塑的思潮,已经有将不同速度的成员分成核心国与周边国体制等类的建议,但此种极具探索性的讨论距离形成有现实意义的方案仍然很远。

五、国际形势无序,冲击稳定与和平

原来欧盟如众星捧月般为国际社会褒扬、学习、模仿,不少国家努力靠近,争取成员资格。一直只有它考察、接纳他国以及考虑开除某些成员的份,哪曾想到有一日会被一骨干成员主动抛弃。当前国际大环境不稳定性、不可预料性剧增,英国脱欧正是这一趋势清晰的风向标,类似突破常规的事件层出不穷。国际舆论将英文的ORDER(秩序)加上前缀DIS,成为DISORDER(无序)来描述当前形势变化特点。《经济学人》杂志指出, 1991年苏联垮台,美国学者福山论断“历史从此终结”,意指西方取胜的“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就此永恒,没有预料到的是,“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还是被卷入变化的旋涡。这份杂志和很多西方报刊的观点是,秩序的变乱主要表现在,西方维护与推行的制度、观念受到质疑、反对。

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和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进步障碍重重等情况有关,但是西方利用手中把握的大把国际事务话语权,一意孤行地宣扬和推行自身观念与政策,猎取非正当权势与利益,造成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对国际秩序混乱负有责任。美欧联手在世界各处实施政治、经济扩张,强行军事干预,鼓动政权更迭,蹂踊他国主权和安全,导致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等国难解难分的灾难性内乱,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得以趁乱滋生。美国虽然今年总统选举黑暗、丑恶无比,民主虚伪外表下的腐烂再度大白于天下;但是,它仍以“世界百年领袖”“民主捍卫者”名义,到处推动“颜色革命”,颠覆别国政权,为此不加甄别地支持这些国家反对派,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集团混迹其中,得到发展机会。欧盟以推销自身价值观和制度为对外政策核心,坚持为扩充势力范围而推行东扩,也助长了欧洲地缘政治的斗争。同时,经济全球化在众多西方国家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加剧,人民不满高涨,使民粹主义有更大活动空间。

总体上看,西方固有观念、制度已经降值,但干扰形势稳定的负面作用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家面临错综多变、纷纷攘攘的国际关系,需要更清醒、坚定的政策把握,只有对外执行独立自主,有利和平、稳定、正义的政策;对内坚持符合本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取信于民,维护国家团结,才能稳定立于全球国家之林,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六、中国应对英国脱欧与国际形势变化

(一)中国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愿与脱欧后的英国继续合作,维护中英关系继续良好发展的机遇

英国脱欧后,非常需要开辟广泛的对外合作途径弥补空缺,而中英间的双赢合作公投前已经获得良好势头,有很多可能性等待开发,应被英国新组政权看重为有潜力的合作伙伴。由此,可以对中英关系的持续进展持乐观估计。7月28日,新任首相特蕾莎·梅暂缓中英法三国合作的核电站项目协议的签字,称9月再做最后决定,引起注意。首相发言人解释,英国愿与中国发展“有力关系”,且欢迎外国投资,使人相信这不会意味着英方重大政策转弯。精明、认真的梅首相很可能对前任留下的如此重大项目,不愿上任仅十几天便草草接过来,经她手签署。她需要时间再了解、审查一遍协议书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会使她有可能对未来协议的执行给予更多关照。但她在再审协议过程中,是否会为英方利益要求改动一些内容,则尚难以确定,需要观察。①编者注:在本文刊发前夕,英国政府批准了相关核电项目。新华网:“英国政府批准欣克利角核电项目”,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16/c_129283425.htm。不论如何,中英新形势下合作大趋势看好,但加强相互了解与信任仍有现实意义,要多做工作。

(二)中国与欧盟合作基础厚实,合作方位宽阔,前景总体乐观

中国支持欧盟克服困局的努力,期望这份努力可以促进欧盟的团结和发展。当然,中欧关系不会没有困难,以建设性态度处理好分歧非常重要。双方在国际热点特别是亚太地区问题上,需加强沟通,避免立场与行动错位;就经贸合作而言,需尊重国际协定,制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共同致力于扩大、稳固中欧关系的合作面。

(三)放宽视角而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给各国当局内外治理提出严重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极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确信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具有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自我要求和不断增长的相应能力,为促进国际社会应对形势挑战应该有更多作为。

在政治层面,中国可以也正在为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尊重联合国宪章、实施平等互利而不是集团对立的新安全观而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以公平、求实原则,劝和、劝谅解的做法介入国际争端,并正把这一积极介入扩展到更为棘手的叙利亚等危机。中国动员极大力量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国际安全与平乱做出卓越贡献。在经济层面,中国提出发挥20国集团功效、“一带一路”、亚投行、产能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有益倡议,有助于各国政策协调,给全球经济增添动力,克服疲软局面。中国大力支持联合国提出的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并且在对外合作中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

但是,中国应该也确实看到了形势变化呈现的严峻一面。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地位提高得到普遍欢迎和支持,但并非没有招致不理解、嫉妒、甚至有意羁绊,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影响力还需持久不懈的努力。在亚太地区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东北亚安全威胁、防止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渗透等方面,中国也都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需做多方应对准备。总的来说,中国一方面需要推进本国创新、改革、平衡发展,给世界以榜样和信心,另一方面需敏锐判断国际形势演变并适时应对,使国家内外政策与时共进,继续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既为世界做出有益贡献,又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逐步实现。

[1]系列评论“愤怒的政策”,《经济学人》,2016年7月2日。

[2]冯仲平:“英国脱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7期。

(责任编辑:张颖)

邢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关系、欧洲、法国。

猜你喜欢

英国
英国的环保
When is the festival?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Reading skills praCtice:A train timetable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Myths and Iegends-Europ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Southwest Asia(Ancient Mesopotamia-Sumer)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