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及现实意义

2016-03-19韩士海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韩士海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及现实意义

韩士海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现实意义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化没有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承受了其他民族难以承受的苦难历程,尤其是近代西方列强的残暴入侵使得整个民族陷入屈辱和苦难的深渊之中,甚至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但是无论是内部的分裂,还是外部的冲击,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并充满活力,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而坚韧的民族凝聚力。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正如习近平所讲:“现在比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助力实现 “两个一百年”和 “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内涵

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思想意志的统一性力量,是该民族固有个性文化对所有成员的吸引力,这种内在的力量,可以有效整合民族个体成员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思想意志的有机整体。一个民族由分离到聚合,由动荡到稳定,由沦落到光复都需要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贯的,文化认同都是其最核心的内涵。从商周到到唐宋至明清,国人把中国不仅仅是看做一个政治概念,更核心的是一个文化概念。所以,民族凝聚力核心内涵的集中表现是在文化认同方面,落实到具体的载体即为中华文化。

先秦时期,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 “华夷之辨”,但 “华夷之辨”的根本不在种族,而在文化,在他们看来,这也是区分野蛮与文明的标准。孔子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说明儒家认为,即使种族是中原华夏族人,但如果接受了夷狄的文化传统,也就变成了夷狄。而在整个西周时期,楚国一直被中原诸夏认为是蛮夷之邦,而在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争霸中,晋国惨败,楚国尽管大获全胜,但并没有穷追猛打,而是一切恪守周礼行事放晋国一马,所以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竹林》中说:“楚虽夷狄之邦,变而为君子”。而晋国不守礼仪,“虽为诸夏之姬姓之国,变而为夷狄”。所以,华夷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种族鸿沟,根本的区别和标准在于文化的认同上。汉以后,有作为的思想家也往往从在文化上来甄别 “华夷之辨”,来确定自身的民族性。即使是历史进入了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的交锋对抗中屡战屡败,依然如此。谭嗣同讲:“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疑可比于夷狄,何尝有一毫所谓 ‘夏’者!”[1]可见,民族性的标准依然是在文化方面,只是具体到了文明进步的高低而已。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毋庸置疑当属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它具有跨时空的稳定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是民族凝聚力最核心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观念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由“多元”到 “一体”,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支撑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正如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所讲:“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2]抽象的概念总是需要具象的载体来承载,这种强大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就在于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凝聚力进行梳理,这也是今天我们能够继承和弘扬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我们的文化根基是什么?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说:“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

这足以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中具有根基性、恒久性的东西,是构筑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基本要素,不仅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不仅是不幸的,更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共同的民族记忆和共同精神家园,这个民族是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便不可能有远大的前景。而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引以为豪的历史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不仅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这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只有立足于先辈们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历史相传的民族精神,坚持先进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才能有所依托,才能形成最广泛的统一爱国战线,凝聚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力量,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会有真进步。”[3]

(二)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把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核心的高度,而爱国主义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贯穿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之中。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滋养这种自觉民族意识的土壤。传统文化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爱国思想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时刻不忘民族国家整体利益,哪怕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因为这种优良传统的支撑,才使得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整个民族能够迅速凝聚,同仇敌忾奋勇抵抗,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才使得每当我们民族内乱之时,不同派别能够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求同存异,最终形成统一认识维护了国家的安定。正是因为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中永远流淌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才使得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依然独立统一、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使中华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三)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

自从西周建国至今,作为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大一统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国人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念。先秦诸子尽管在政治、文化主张方面彼此大相径庭,但在国家统一方向上却是一致的。“《春秋》大一统”,是古代社会人人皆知的价值认同,国家一统的观念是历久弥坚民族凝聚的重要精神指引。

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史,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到近代,尽管我们民族经历了很多次的内部分裂,或者外族入侵的残酷冲击,但每一次不管经历多长时间,我们总是必然能够实现国家再一次的大一统,不仅如此,再次的国家统一往往带动了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与政权大一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夏商周政权的确立促进了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第一次华夏民族大融合,紧随其后的是秦、西汉的国家政权的大一统;东汉末到南陈灭亡是长达400余年的国家分裂以及五胡乱华,我们民族实现了第二次的民族大融合,其后是隋唐的政权大一统;五代十国时期是长达500多年的国家分裂,政权的频繁更迭,这促进了汉族和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其后实现了蒙元的大一统。明后满清入主中原,不仅没有把大汉民族消亡反而促进了清朝疆域内的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使得中国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但这更促使了今天中华民族快速形成。所以,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显而易见,追求大一统早已经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一统的思想理念早已经是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的坚定信仰,不论多久的国家分裂、政权对峙、民族纷争,但最终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最后结果都必将是大一统。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大一统观念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它不仅是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更是促进祖国统一不可替代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崇尚 “大一统”的精神信念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强调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4]

(四)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

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坚持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观念,既承认矛盾对立的客观性,又能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领之下,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从而使得整个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文化方面,在这种 “和谐”思想的主导之下,能够倡导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派别、即使相互对立的文化思想也能够相互借鉴,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百家,魏晋时期佛家思想文化输入并大兴最终形成儒、释、道三家并举,长期的文化共生并存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在政治方面,在 “求同存异”思想的指引之下,各政治集团之间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有利于达成政治共识,有利于国家大一统政权的形成并保证了其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在民族方面,不同民族之间可以不断交流沟通,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相互交融、兼容包蓄、多样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中华民族贵和尚中和谐的价值观念是维护集体内部及集体之间和谐的思想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同和谐思想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是相辅相成的,和谐思想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民族凝聚力是和谐思想追求的自然结果。

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历经漫长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成员以其共同的民族记忆、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民族凝聚力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依然内在地发挥着民族凝聚的历史作用。

(一)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始于中华民族形成之初,一直绵延至今,已经成为连接中华儿女的牢不可破情感纽带,使得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 “中国梦”,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3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 ‘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5]48

从上述习总书记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共同梦想,是包含国内外不同地区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和光荣使命。“中国梦”不仅是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拥有了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其次,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强调目标的民族性,它需要团结和依靠不同政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力量,并且依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够实现。

民族凝聚力也为 “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撑。在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之下,党内便无左与右,党外便无政见不一,地区便无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之分,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民族复兴便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就是一体的,就会相向而行,同舟共济,为 “中国梦”的实现而携手奋进。

(二)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在历史上尽管长期存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的情况,但对于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占主体地位的汉文化,其他民族普遍认同并在此基础之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共同的、大一统的中华文化。有了共同文化传统这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便会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强大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之下,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融合,孕育了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大团结便是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幸福的盛世,民族分裂便是内乱不止、人民苦难深重的乱世。晚清政权之所以在外敌入侵之时屡战屡败直至最后的土崩瓦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满汉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方面的建设,我们长期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帮扶等积极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传统习惯,并推行少数民族集中区域的民族自治。这些方针政策,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力支持,更是在精神上使得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关怀,才形成了空前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为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境外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大力扶持、鼓动民族分裂势力,这是我们民族大团结良好局面目前面临的新挑战。此时,我们更应该强化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只有如此才能把民族分裂势力压制下去以保持大团结的安定局面。

民族大团结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意志,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和目标追求,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过去如此,在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更是如此,古人讲:“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需要民族大团结来化解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集中各族人民的力量,以保障共同梦想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但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作为支撑。

(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

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同外来侵略势力和内部分裂势力的不懈斗争中,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历久弥新一直发挥文化支撑作用,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过纷争,有过敌对政权的存在,中华民族有过分裂时期,但是经过短时间的分裂,最后都归于一统。

纵观中国古代史,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国家政权,无论哪个政治派别在执政,都以中国为国号,都会把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看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在追求和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具体表现。进入近代史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猛烈冲击,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方面对外是部分国土的沦丧,另一方面对内是国内长期的武装割据,但在大一统的文化支撑之下到了新中国成立基本上都回归了一统,上世纪末香港、澳门也顺利回归。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台海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中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以促进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首先,两岸人民同根同种,这是民族凝聚力的自然基础,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一样,有着对同祖、共宗、同一血缘关系的先天心理认同。现在两岸实现三通,欢迎台湾同胞回乡,寻根祭祖,缅怀先祖,这些对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凝聚产生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其次,海峡两岸文化方面的根基是相同的即中华传统文化,并对于相同的传统文化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这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而作为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之一的大一统精神已经超越了价值观层面,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道德和政治信仰的高度,例如历史上卖国求荣的秦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被人唾弃的卖国贼,而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岳飞则是中华儿女永远顶礼膜拜的民族英雄。所以,现阶段尽管 “台独”势力依旧猖狂,但只要我们能够在两岸人民同根同种的基础之上继续强化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同源的传统文化认同,相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必将为期不远。

(四)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强化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对全世界的华夏儿女来说,是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扩宽相互沟通的桥梁,尽管距离上远隔万水千山,但共同的传统文化总是可以超越时空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皈依之所。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可以使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与祖国息息相通。当祖国繁荣昌盛时,他们为祖国而骄傲,而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又会以各种方式来支援祖国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难关,是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使得海外华人一直同祖国骨肉相连,休戚与共。

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除了有利于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协同力量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旅居海外,更是能够时刻感受到各种异域文化的冲击,更是需要民族文化自信心来支撑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会使海外的游子时刻能够感受到,尽管自己身在异国他乡,但共同的文化传统能够把他们和十三亿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他们不是少数人群,而是这个世界上最大民族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从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全面小康”和 “两个一百年”,都是整个民族层面的战略目标,既然是整个民族层面的目标就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也是共同的光荣使命。如今,中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旅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运用传统文化凝聚力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共同推动国家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大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华人华侨旅居海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同样需要运用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力量,把他们的能动性、积极性和使命感调动起来,为 “一带一路”和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423.

[2][英]汤恩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94.

[3]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7-108.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姜卉]

G122

A

1671-6183(2016)11-0056-05

2016-11-01

韩士海 (1980-),男,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