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3-19杨永华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杨永华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杨永华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微传播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如何面对微传播带来的挑战,紧抓教育时机,借势而为,迅速占领大学生思想意识观念的制高点,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微传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洁有力的24字准确表达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当今社会所处的微传播时代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它的信息传播特征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生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微传播环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微传播的概念及形态特征

(一)微传播的概念

微传播是社会处于微时代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微时代是以微媒介、微信息以及微社区为主要信息要素的时代,它直接导致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即由传统传播转向微传播。微传播是一种狭义上的社交传播方式,它主要是利用Web2.0 或Web3. 0的网络形态,比如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开展娱乐以及提供社交的一种传播形式和方法。

(二)微传播的形态特征。

1、形态。目前来说,出现在大学生身边较为常见的微传播形态主要有4种:(1)微博。微博主要遵循“用户—粉丝”的互动传播模式,高校舆情往往产生于此,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思想政治取向,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监测作用。(2)微信。微信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具备视频、图片、短信、文字、群聊等优势,它的互动性、私密性和亲和性有助于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进行价值观探讨,逐渐通向共识。(3)微课。微课主要依托智能手机和电脑的视频课程,一般只有5至1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短小精干的阅读文章、图文并茂的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它为大学生自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提供了延伸阅读的资料和平台。④微活动。微活动主要是依托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而开展的主题活动,包括微公益、微访谈等。它主要通过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式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具有传播正能量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树立和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特征。微传播不仅带来了表达方式的新形态和新环境,更是改变了传统传播的格局。相对传统传播,微传播首要特点和核心特征在于“微”,它具备自己独有的鲜明特征:

(1)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微时代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传播者成为了传受合一去中心化的传播主体。进入Web2.0时代以后,“你传我看”的Web1.0式单向传播已跃迁到传者—受众身份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这在微传播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微传播用户生产碎片化的信息产品。传播者通过转发、收藏、关注等操作,快捷消费微传播平台上的信息并广泛传播,实现了信息共享,形成了自由的意见市场。

(2)传播内容裂变式扩散。微传播的便捷性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移动的诉求。受众以移动的形态参与信息的传播,促进了微传播平台上的内容呈现出裂变式传播,从而产生惊人的传播效能。同时,微传播平台没有严格的把关程序和审核关口,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实效性,往往信息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快,在许多重要信息上抢占了发布的先机,对于新鲜的信息内容,更容易引发大范围的围观和转发以及评论,信息以裂变式传播开去。

(3)高参与性的互动传播。微传播的内容较为碎片化,涵盖面广,用语更具有亲和力,这契合了受众无暇深度阅读习惯。因此,精简的内容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受众用户快速浏览信息,迅速发表自我简短直接的讯息。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在实践中处理各种有关价值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各种价值标准以及以此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1]“发现与分享”的微传播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平台上实现互动分享从而产生价值认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3日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这6.6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0%,提升至88.9%。”[2]可见,手机网民正以庞大的数据扩大化发展,而他们的最大构成群体仍是学生。

1、机遇。微传播是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传播力量,大学生依托微传播主动地探索,寻求新的知识点,这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启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提供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微传播在技术、政治和成本等准入门槛上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个体,这为作为普通大众的大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锐教育平台,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生产出更接地气的信息内容。随着微传播用户的加速度增长,微传播环境和微传播介质成为了新注意力的空间。微传播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更为接地气,更贴近大学生群体特征,更容易深入大学生内心。

第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目前大众传媒充分发挥着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和开展监督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但微传播让时空和文化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全社会的大学生实时同时接受教育成为了一种可能,很大范围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

第四,形成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微传播平台上展现的电影、报刊、书籍等信息,各具风格。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借助微传播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就拥有机会分享多元的世界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等,大学生在相对开放和自由的传播环境下接受的价值观比单纯说教式的教学效果显得更为主动和深刻。

2、挑战。微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以及行为模式等带来积极变革,同时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

针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检查方式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第一,微传播的聚集功能易产生群体极化倾向,滋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微传播的“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显得更极端了。网络群体极化是一种集体非理性。”[3]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为严重的离心或挑衅作用。

第二,微传播的自媒体特征和跨媒体链接功能加大了监控难度。微传播作为一种主要的自媒体形式,具有匿名性、裂变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同时它比传统传播更具有快捷迅速的跨媒体链接特性,这些功能特性导致了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监控。

第三,微传播缺乏把关监管,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用户生产内容”是微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微传播没有设立相应的把关人,大多数用户也没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这导致微传播平台上虚假信息泛滥。虽然最终虚假信息会得到证实,但是不实信息难以消解微传播的公信力。

第四,娱乐低俗化的微内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4]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部分微传播的用户将健康文化和消极文化等混杂在一起,生产出娱乐低俗化的微内容,疯狂地在微传播平台上转发,微传播被动出现娱乐化、低俗化和快餐化发展倾向,这促使大学生误入价值道德判断感性化的歧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第五,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传播蛊惑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群体是微传播的活跃用户和主体受众。大学生长期在微传播环境中浸润式地成长,比较容易被负面价值观念侵蚀。特别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微传播平台作为思想集散地,它们汇集了包括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利用微传播平台审核不严等弱点实施和平演变,向思想还处于波动期的大学生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试图动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三、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1、打造定位鲜明的微传播平台

2、 培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5]如何充分发挥媒介的功能,最佳方法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让媒介的不良功能得以减弱和失效。由于微传播等工具存在天生的功能缺陷,往往被不法分子侵入,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个人隐私泄露、欺骗诈骗等犯罪问题,越发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判断,微传播逐渐变成“危传播”。因此,大学生作为微传播的主群体,不仅要积极顺应微传播的时代潮流,学会如何判断和辨别微传播所展现的真假信息,不断培养强烈的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的“三俗”现象的发生。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者,更要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素养,正确判断他人转发的信息,甄别真伪。只有培育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微传播才能拥有纯净环境,大学生才会掌握正确的传播理念。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即走入高校。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理性解读微传播信息,提高媒介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及邀请专业媒体举办媒介素养讲座等教育培训方式,让大学生明确地知道微传播环境下,哪些信息是应该关注和传播的,哪些信息是应该坚决杜绝和抵制的,利用微介质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

3、坚持微传播的正确舆论导向

“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社会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存在为前提”。[6]微传播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在面对微传播多元化信息的价值冲击,要充分利用微传播的功能特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高尚的人格精神,引导大学生摆脱低级庸俗的政治取向,唤醒内心的道德良知,追求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4、充分利用微传播改变大学生社交生态

微传播环境下,“新媒体生存、自媒体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交形态的结构标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度依赖着微传播,构架出新型的社交组织。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日渐刻板化和陈旧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能与时俱进,难免让90后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更新互联网新媒体思维,结合大学生身边鲜活感人的案例故事,缔结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力,提高微传播的传播力和沟通力,引导青年学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议程设置互动内容

当微传播的核心技术 Web2.0或 Web3.0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改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教育信息呈现出双向性互动的网状结构,受教育者实现了与教育者的平等地位,教育的互动内容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主动设置活动性的话题议程,借助大学生最为广泛接受的微传播平台来承载相应内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现实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牵引大学生树立融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凝聚信仰和力量。

6、政府参与引导,构建纯净的微传播环境

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终端,微传播可谓鱼龙混杂。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成立舆情监管部门,严格把关集群性较高的公众账号,查处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公众号,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微传播环境,传播和引导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政府要引导和督促各省市教育部门和高校开设微传播公众平台,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引导能力。对此,“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续梅在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各高校要继续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平台内容,扩大新媒体平台影响力,尤其是尚未开通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的省市以及高校需要在2015年年底前全部开通。”[7]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召开大会、举办讲座、班级活动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微传播的大环境。当代大学生高频度接受微传播信息内容,他们更享受微传播中的平等交互应用模式。微传播中鲜明的个体存在感以及去中心化的思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翻转传统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稳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5(2):1.

[2]周琼·浅析网络广告及其转化影响因素[J].商,2015(27):212.

[3]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18.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9.

[5]刘森·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17.

[6]成咏梅·试论社会新闻对舆论引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3.

[7]刁巧燕·2015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工作推进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EB/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501/29/46528.html,2015-01-29.

(责任编辑:王德红)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Micro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Yang Yonghua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Nowadays the human society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age of micro propagation, and the carrying-out of the work on education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s facing important important mission that should be solved urgently. That is how 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 o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should face to challenges of the micro propagation and take the teachable moment to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student ideology and concept.

Key words:micro propagation,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2-23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重点项目“大学毕业生群体行为的新特点及校园毕业文化建设”(项目编号:2015DYZD021)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杨永华(1973~),男,广东丰顺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2-0053-04

猜你喜欢

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