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老生儿》中刘从善的智慧

2016-03-19刘方园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慧

刘方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



略论《老生儿》中刘从善的智慧

刘方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武汉臣的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中的三次家产分配是剧情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分配给女婿,第二次分配给侄子,第三次女、侄、儿三人均分。这三次家产分配显示着主人公刘从善在对待贪财的女婿、孝顺的侄、天赐的老生儿等人时的智慧,彰显着一位封建家长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老生儿》;刘从善;智慧;家产分配

元代杂剧作家武汉臣所撰写的《散家财天赐老生儿》讲述了一老来无子的富商,回心忏悔,以散家财的方式向天祈求一子,在此过程中,进行了三次家产分配,第一次将家产交给女婿张郎,第二次交给侄子引孙,最终感动上天赐予一子,将家产平分给侄、女、儿,终得圆满。这种老来求子的故事在后代多有流传,元末杂剧家杨文奎的《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中的韩弘道、李春梅即是剧中刘从善、小梅的翻版,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有《占家财狠婿妒侄延亲脉孝女藏儿》一篇,除了敷衍刘从善散财求子的故事外,更有对李氏“兴心妒色”的精彩点评。武汉臣所塑造的刘从善形象并非以往作品中愚钝、执拗的封建财主,而是一位充满智慧、思想灵活、做事精明的封建家长,这从他的三次家产分配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巧妙敷衍交给女婿

张郎是刘家女婿,他入赘刘家的动机很明确,是因为刘从善有那“泼天也似”家私,却“寸男尺女”皆无,张郎入赘刘从善家怀揣的是赤裸裸的金钱目的,然而,在元代,女婿继承妻家财产是有根据的。宋元时期,赘婿婚盛行,女方家里无子,家产无人继承,父母无人供养,男方因家贫或兄弟众多无力娶妻,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男方入赘女方家里,或临时性,或永久性,为女方家里繁衍子嗣,子孙跟女方姓,为女方宗祧,并且因入赘形式不同,分为抱财女婿、养老女婿、出舍女婿、归宗女婿等类型[1]。张郎已将己姓改作妻家姓,号称“刘张员外”,即已经明确表态入了刘家宗庙,因而就成了刘家合法的宗祧继承人。但是,从刘从善来说,对张郎始终是不信任的,将财产交给张郎只是为了顺从老伴李氏心意,并缓和家庭矛盾的权宜之计,他知道张郎对其财产早有所图、别有用心,但是无奈自己又无后嗣,老伴又偏爱女儿、女婿,自己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因此,他采取曲线策略,一方面声泪俱下地安抚女婿:“孩儿,你怎忍撇俺去了?今日为始,则在我家里住”,并将家产豪爽地分一半给女儿、女婿,说自己要去闲快活几年,将家务事全交给老伴李氏掌管,另一方面,则暗中观察张郎,对其明嘲暗讽,一旦张郎得到好处,总不忘了提醒老伴:“你看他便欢喜也”,试图使老伴看清张郎贪财的面目。其实,刘从善心里一直在焦急地等待怀孕的小梅早日为自己生下儿子,好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然而,张郎抢先一步,提前与妻子设计将小梅送走,断了刘从善的念想,此举,让刘从善始料未及,悲愤交加之际,对愚蠢的老伴和歹毒的张郎一顿痛骂:

(正末唱)你兴心儿妒色;你是个做女的,(云)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你为什么来?(唱)你纵心儿的放乖;更着你个为婿的,(云)万贯家缘都在你手里,你在那钱眼里面坐的,兀自不足哩!(唱)你贪心儿爱财。[2]2195

刘从善心里清楚,小梅走后,家产必定要落入女婿之手,对此毫不甘心,向老伴倾诉道:“在这城中住六十年,做富汉三十载。无倒断则是营生的计策,今日个眼睁睁都与了补代”,即使儿子的念想断了,刘从善也不愿就这样将家产白白地交给女婿,反而转向诚心悔过、施散家财、积德行善,“要问天公赎买一个儿”,命张郎张出帖子,去开元寺散财祈子。当穷困潦倒的引孙也去乞钱却被老伴李氏羞辱时,刘从善意识到还有侄儿引孙是刘家的子嗣,是本家同姓之人,比女婿更为可靠,然而,老伴李氏与侄儿想要化解矛盾却没有那么简单,况且引孙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上进,便索性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当着引孙的面将掌管家财的十三把钥匙交给女婿,这样,既取悦了老伴,也使女婿张郎可以消停一段时间。但私下里,刘从善又有新的打算,他先是言辞恳切地对引孙一番教导,鼓励其苦志勤学,谋取功名,好振兴刘氏宗族,荣耀家门,成为合格的家族继承人,然后,偷着给引孙在靴靿里藏了两锭钞,让引孙“自家取了去”,并且暗中敲打引孙:

(正末唱)在生呵奉养父母何须道,死后呵祭奠那先灵你索去学。缺少儿孙我无靠,拜扫坟茔是你的孝,他处求人沽酒浇,乡内寻钱买纸烧,一日坟头与我走一遭。一句良言你听着:你若是执性愚顽不从我教,引孙也,我着你淡饭黄虀,一直饿到你老。[2](P2205)

此番话,话里有话,含义无穷,刘从善知道自己和老伴李氏百年之后要葬入刘家祖坟,而引孙是唯一的刘家后人,祭扫坟茔这些事只有同姓族人最为可靠,女婿张郎未必会在此种事上下功夫,因而早早提醒引孙要准时祭扫,好表明其刘氏家族正统身份,而自己则又有新的打算。

二、真情感化交给侄儿

在民间宗祧制度中,祭祀是一种区别家族内部成员亲疏远近关系和增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刘从善巧妙地把祭祖作为一个契机,教育老伴李氏认识到:“着女婿别无指望,做女的也合斟量”的道理,从而使老伴心甘情愿地把家产交给侄儿引孙。刘从善将家产交给引孙是合乎我国古代传统的宗祧观念的,我国古代宗祧讲究血缘的纯洁性,要求“血缘世系要由近及远,尽量避免羼入异姓血统”[3]167,张郎虽入赘刘家,改作刘姓,可毕竟没有刘氏血统,而引孙却有先天的优势,它具有刘姓血统,是正宗的刘家后人,刘从善无子,按照传统宗法制度,无子嗣的要从同宗之中选取昭穆相当的继承者,引孙是刘从善的亲侄子,昭穆相当,完全具有继承财产的资格,这其实也是引孙在财产争夺中反败为胜的关键。

寒食时节,张郎同妻子拿着春盛担子、红干腊肉,同社长去上坟,却得意忘形,执意先去上张家祖坟,而破瓦窑中的引孙也自作聪明地理解了伯父的意思,在纸马铺门首唱了个肥喏,讨了些纸钱,酒店门口讨了半瓶儿酒,食店里又讨了一个馒头,凄凉地拜祭了自家祖坟。刘从善夫妇俩来到刘家祖坟,满以为女儿、女婿已经提前来了,正等着自己热热闹闹地烧纸破盘,却找不到女儿、女婿,刘从善此时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女儿、女婿并没有来上刘家祖坟,因而及时抓住机会,对老伴李氏进行了一番宗亲远近关系的教育:

(正末云)婆婆,孩儿每则怕不曾来么?(卜儿云)老的,说孩儿每先来了也。(正末云)婆婆,孩儿每这早晚到了么?(卜儿云)老的,孩儿每这早晚到那里多时也。(正末云)走、走、走,“你看我波,贪说话险些儿不走过去了。……兀的不搭下棚,宰下羊,漏下粉,燙下酒,红干腊肉,春盛担子,六神亲眷都在那里也?(卜儿云)则怕孩儿每来得迟。(正末云)老人家再来这等谎,你休要说。[2]2208

女儿、女婿没来上刘家祖坟,这是一个事实,刘从善不依不饶地追问老伴,问得老伴哑口无言,其实,正是在暗示老伴:女儿终归外向。自家祖坟上添不到两锹儿新土,烧不到一陌儿银钱,瀽不到的半碗凉浆如此凄凉景象令老两口倍感伤感,刘从善安慰老伴先拜祭先人,在拜祭的时候,他委婉地劝老伴拜祭比自己辈分低的弟弟和弟媳,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解婆婆与引孙爹娘生前的矛盾,“也道的是生时了了,死后为神”,不料老伴仍心存芥蒂,对引孙一顿诅咒,刘从善不慌不忙,同老伴谈论起百年后坟地的问题,援引一番要葬在“下洼水渰的绝地”的议论,接着引出有儿无儿的话题,老伴随口说道:“现有姐姐、姐夫哩”,刘从善顺水推舟地对老伴进行了一场姓氏论的解说:

(正末云)街上人唤你做刘婆婆也,是李婆婆?(卜儿云)这老的,你怎么葫芦提?我嫁的鸡随鸡飞,嫁的狗随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我和你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一车骨头半车肉,都属了你刘家,怎么叫我做李婆婆?……(正末云)咱女婿姓什么?(卜儿云)女婿姓张,是张郎。(正末云)我问你咱: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卜儿云)俺女儿百年之后,去他张家坟里埋。[2]2210

老伴恍然大悟,明白刘从善其实是在教育自己女儿是外姓,终要葬入异姓祖坟,好不感伤,刚好引孙来取铁锹,老伴大彻大悟,意识到引孙才是自家孩儿,亲切地直呼“引孙儿也”,并称其为“小刘大”,老伴改变对引孙态度,刘从善心里肯定很高兴,可为了教育老伴到底,仍旧假装不解,“则叫他引孙可便了也,什么小刘大”,为了考验老伴是否真心悔过,假意责骂引孙,使得老伴主动认错:

(卜儿云)老的也,你越饶着越逞。为人谁无个错处?我当初是我执迷来。孩儿,想我也曾打你,也曾骂你。从今日为始,则在我家里住,吃的穿的,尽照管孩儿哩。[2]2212

至此,刘从善顺理成章地化解了老伴和引孙的矛盾,并将侄儿引入了刘家,接着,老伴顺利地骗出了女婿手中的十三把钥匙,交给引孙掌管。

三、统筹兼顾女、侄、儿三分

侄儿引孙是在刘从善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继承伯父的家产的,现在刘从善有了儿子,从宗法制的角度,应该是儿子继承家产,这种父死子继制在商朝时就有规定,“直系即父死子继制,旁系是指兄终弟及制”并且“甲骨卜辞中记载直、旁系先王所祭祀典也明显不同,厚直系,薄旁系,直、旁系具有等级的差别。”[3]P20儿子属于直系亲属,侄儿属于旁氏亲属,直系的儿子显然更有资格继承财产,引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主动交出了掌管家财的十三把钥匙,调笑自己“您孩儿则做的一日财主”,令气氛顿时尴尬起来,女儿引张在此则不怀好意地在父亲旁煽风点火:“你便有孝顺侄怎强似的亲儿?”意在使刘从善收回引孙的财产继承权,并不失时机地提醒父亲:“父亲今日有了孩儿也,休忘了您女儿”,但是,刘从善并没有听从任何人的意见,而是有自己的打算:“咱三口儿都亲,俺女儿、侄儿和这孩儿,我把这泼家私做三分儿分”,如此结局,既合乎宗祧继承制,又照顾亲人感情,同时顺利地解决了家庭纠纷,皆大欢喜。这种家产三分的决策是刘从善的大智慧,他没有墨守成规地按照封建宗法制的传统观念,而是很潮流地结合当时元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的安排。元蒙民族统治时期,礼教松弛,《元史》记载“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其郊庙之仪,礼官所考日益详慎,而旧礼初未尝废,岂亦所谓不忘其初者欤?然自世祖以来,每难于亲其事。英宗始有意亲郊,而志弗可遂。”[4]官方对宗庙祭祀礼法的不重视,使得民间在处理宗族事物上可以更为灵活,而绝少限制。此外,元代本来就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文化的交流,使得民间百姓的思想更为活跃,在蒙古族中,实行幼子继承家产的制度,但是因为疾病、灾害、战争等因素,有的家庭没有可以继承家产的儿子,而蒙古族的财产并不要求无子嗣的要归宗,而是由主人的徒弟或奴隶继承,甚至女儿也可以继承父家财产,这种灵活的财产继承方式也是刘从善没有单一地把家产分给儿子,而是女儿、侄子、儿子均分的原因之一。

纵观全篇,刘从善辛苦经营,真心忏悔,欲以散家财的方式求得一子,在此过程中惶惶不安,先将家产交由女婿掌管,又交由侄子掌管,最终女儿、侄儿,儿子三分家产。刘从善作为刘氏家族中家长,掌管家庭中的财产分配,巧妙地处理家庭内部矛盾,通过将家产三分,使老伴、女儿、侄儿的关系更加融洽,符合宗族家长治家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那木吉拉·中国全史·中国元代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7-139.

[2]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全元曲·第四卷[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195-2212.

[3]常建华·中华文化通志·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167.

[4](明)宋濂·元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1779.

(责任编辑:颜建华)

A Brief Thinking about Liu Congshan’s Wisdom in “A Rich Old Man’s Son”

Liu Fangyuan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710000, Shanxi, China)

Abstract:The three property distribution in Wu Hanchen’s drama “A Rich Old Man’s Son” is three times high-tide in the drama plot. First, the man assigned his property to his son-in-law.Second,assigned to nephew.Finanly,daughter nephew and son,the three people divided. The three property distribution shows the protagonist of Liu Congshan’s wisdom and a family manager’s personality charm when he deal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dy son-in-law,dutiful nephew and infant son.

Key words:“A Rich Old Man’s Son” ;Liu Congshan;wisdom ;property distribution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刘方园(1989~),女,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2-0016-03

猜你喜欢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样
谈“禾”部
谈“禾”部
智慧退敌
猫的冷酷与智慧
致强制胜的智慧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101分的智慧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