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2016-03-19杨玲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政策优化

杨玲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生态文明建设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杨玲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我国的产业结构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应借鉴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新形势的路径分析,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新常态;生态文明;产业结构;经验借鉴;路径分析

优化产业结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诉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次确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着重强调了产业结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1]。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为目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是资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任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与供给、需求结构、技术结构相协调,优化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升级,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工业吸纳就业能力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质量不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恶化。这些问题的累积致使我国产业结构难以优化,而导致我国产业结构难以优化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是:科学技术因素、发展理念因素、政策因素、国际环境因素等。

(一)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历史的发展使这样的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活动的一切方面,特别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光耀夺目,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2]。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基础,是完善社会分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面对经济低迷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43%,其生产率的增长三分之二由高新技术产业拉动,这些技术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一度高达28%,科学技术在带动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强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力,美国的钢铁、制造等产业在进行技术改造之后重现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缺乏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低、技术依存度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资源布局不平衡,这些科学技术方面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发展理念因素

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目的、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的综合体现。发展目的直接决定着发展的路径,决定着是按照速度、规模、数量求发展还是按照结构效益、质量谋发展。发展的原则决定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和发展规律则影响着经济发展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还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就不可能指导产业结构的良性优化,不能产生科学的发展方式。

近年,我国的发展理念不断变化,发展理念的更替折射出我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绿色生态发展的经济发展历程,八五期间,“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我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同时,也突出了我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制于资源环境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九五期间我国发展理念转变为 “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各种能源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面对这些复杂情形,不仅要求可持续发展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这些催生了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新时期我国谋发展的新理念,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绿水青山。历次发展理念的转变都决定着我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都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发展理念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保障。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技术政策等,这些政策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具有极大影响。其中,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人力政策、技术政策等则通过影响供需、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实际上,政策引导的优势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真正的绝对优势,这一点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得以验证。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以其高增长、高竞争力、高利润率的态势良好发展,这种可持续性的强劲发展势头离不开美国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美国着力完善市场机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活动,推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技术政策,为调整产业结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技术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取向,不断调整并实施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我国的产业结构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弊端,市场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实质作用;以GDP为中心,注重发展速度、注重数量、注重投资而轻质量、轻结构、轻消费的政策取向依旧存在,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总之,制定并实施恰当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

(四)国际因素

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这些国际因素主要有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国际金融等,此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各国未来的发展模式都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刻地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日益清楚明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发展,各国必须积极参与,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不仅会引起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的变动、国际间产业的转移,还会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如荷兰,奉行自由贸易、鼓励投资、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是典型的外向型市场经济。主要贸易产品除了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贸易,还包括贸易金融、旅游服务、物流等无形贸易。开辟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使得荷兰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十五大经济体,人均GDP49050美元,居世界第九位。其农业高度发达,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工业发达,原料和销售市场主要依赖于外国,第三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各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及国际经济结构新一轮的调整也给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建立全球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模块化,促使跨国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我国,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推动要素结构高级化,实现比较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总之,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各国未来的发展模式等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交织,综合的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生态文明下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证经验

韩国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资源利用率高、能耗少、污染少的产业格局,使韩国由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创造了 “汉江奇迹”,并经受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快速走上复兴之路。其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确定战略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确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韩国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主导产业并优先发展,以这些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为主要拉动力,拉动总体经济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韩国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大幅下降,韩国开始鼎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在发展钢铁、石油、机械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将造船、家电等确定为战略产业,改变了韩国以往鼓励出口、发展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韩国提出科技立国,推进产业高级化,加快从重化工业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由 “外延扩大”向 “内涵扩大”转变,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在本国仍具有发展潜力,但对发达国家来说已属夕阳产业的一些诸如钢铁、石化、造船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对在发达国家处于成长期但对韩国来说刚刚引进的产业如精密仪器、航天航空等产业,将其确定为 “战略产业”,对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植。韩国通过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平稳度过战后经济恢复期,合理的产业结构使韩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出口导向”与 “进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

韩国外向型经济战略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为主要特征,这种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绝不是两者的模块式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3],这一政策及其形成的产业一体化机制使得韩国得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同时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又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发挥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力[4]。1989年韩国成为GATT11条的成员国,实行进出口自由化的贸易政策,同时利用国内贸易政策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给予本国企业更多的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时间。在进一步贸易自由化之后,韩国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由最初保护本国产业、限制外国投资到有选择的开放、引进外资,弥补自身的不足。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全面推行投资自由化,实行国内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加速本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新时期,韩国根据本国发展状况,确定了外向型经济的新版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以FTA为中心,通过快速和 “同时、并进”的方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签署FTA协定,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技术政策

综合系统的国家技术政策提高了技术对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改善的贡献率。韩国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发展的实践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科技政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拉动作用。新技术革命反映了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活力,其中科学技术产业已成为韩国经济的战略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政府支持,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宏观经济政策切实有效为信息产业缔造良好的环境;利用国际经济依存度不断上升的趋势实行以开拓国际市场为核心的外贸政策。

三、生态文明下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措施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阶段,我们应该厘清 “十三五”时期的战略方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倡导低碳发展模式,高效、绿色发展,带动我国产业链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不能脱离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能脱离市场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规则,完善以服务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体系,为优化产业结构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在发挥调控作用的同时存在着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政府错位会导致暗箱操作、行业垄断、诚信缺失;政府越位则会导致行政垄断、地方保护主义;政府缺位会致使一些地方出现政府职能失效的状况。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制定的部分政策前瞻性不强。如,我国政府主导的工业扩张的投资机制是造成我国内外需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因素之一。要逐步克服这些问题,保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环境。一是建立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倡导绿色发展,实施低碳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向发展低碳产业转变;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建立正常退出援助机制,建立援助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对于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制定专门的转型政策,对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员工进行再培训和再安置;完善财政税收等相关体制,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优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财政支出。二是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不仅应做好事后监管,更要强化事中监管的职能。加强对产品质量与安全、公平竞争、环境保护的监管;增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简化审批程序,减少项目审批,降低对资源配置直接干涉力度。三是创新政策模式。调整政策重点,把重心放在支持关键领域的功能性政策上,取代以往重点支持特定行业的结构性政策;加快制定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自主创新相关的功能性政策;建立产业政策协商制度,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协作,达成共识;协调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转变以往以推进出口增长为中心的外贸政策,实行以外贸为主的政策,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实行不同的竞争战略;顺应WTO的政策规则选择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利用本国地区差异较大的特点进行内部产业转移。

(二)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产学研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国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积高达2670亿美元,并且特别增加了对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的专项投入,科技投入的产出总量高速增长;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期间,科技研发的人员总量不断增长,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尽管国家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我国的科技发展也稳中有进,但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足;原始创新水平低,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不多;在技术创新方面依赖性和模仿性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体制与能力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肩;科研人员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依旧缺乏;没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低。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研发、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这需要首先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带动经融机构对科研单位的经费划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以市场为主体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者进行奖励;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人才,开展科学技术的学习交流,支持本国科研工作者出国学习。二是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共用技术研究和公共平台,形成高端技术供给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集中研发和推广关键技术;平衡科技经费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合理确定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的比例;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推进基础研究,鼓励本土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牌。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立法,将科技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上;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投资,促进以教育培养人才、共同研究开发、创业、技术转移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建设示范工程,发挥带头作用。

(三)倡导绿色理念,“生态式”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因此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4]。近年,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守住绿水青山,必须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一是倡导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生态农业即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减少对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破坏,同时发挥农业本身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工业即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推动工业产品生态化和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发展生态服务业即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高附加值、高智力要素、环境污染少和资源消耗少的产业。二是提倡清洁生产,推广绿色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现代企业,加强在线监控,推广消耗污染少的生产技术,淘汰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设备和工艺;加强对排污量的监管,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三是形成契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方式,创建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协调机制;规划发展环保工业,以环境为中心促进经济、能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全方位推动低碳社会的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结束 “高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3]申东镇.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马嫦娥.韩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启迪 [J].世界经济,2001(2):18-22.

[5]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N].中国环境报,2013-09-03.

[责任编辑:李成林]

[1]吴辛夷.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F121.3

A

1671-6183(2016)10-0055-06

2016-09-13

杨玲 (1990-),女,山东莱芜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政策优化
政策
政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助企政策
政策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