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2016-03-19史为磊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史为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论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史为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 “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升华,深化了对发展动力、发展平衡、发展载体、发展空间、发展目标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新贡献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 “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 “指挥棒”,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探讨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对于进一步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以及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发展

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明确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因为创新是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将创新升华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就是从发展动力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加以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

(一)高度评价了创新在社会发展动力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发展动力,是自古以来人们不断进行探索的问题,它指的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力量[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和根本指针,它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高度,摆在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创新发展动力的高度重视。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的最大矛盾仍然是供需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体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随着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人类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资源环境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此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想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关键在于创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和创新能力上,而我国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成为阻碍我们迈向世界强国的 “阿喀琉斯之踵”[3]11。创新发展势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势必成为我国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高度重视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创新发展体现了对科学技术发展动力的深刻认识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首先将技术作为革命性的伟大力量纳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主张将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力渗透到劳动资料、生产力、生产方式之中,提出了 “一般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科学”等著名论断,论证了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生产功能的社会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即 《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动力理论的重要发展。江泽民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二、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平衡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深入研究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找应对矛盾与冲突的有效办法,以实现人类社会良性有序、平衡协调的发展。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城乡差别产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缩小城乡差别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指出只有将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4]95。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区域发展问题。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域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时,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我们今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4]115。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协调发展理念,将我们党关于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协调发展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性、整体性和规律性

协调发展理念是基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的、持续的、健康的、平衡的发展,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协调发展不仅明确了发展的目的,还尤为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对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区域之间的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协调等。协调发展理念,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合规律性,是我们党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必须“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必须要遵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性、整体性和规律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协调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二)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系统性、耦合性和均衡性,并将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层次日益增多,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互动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客观实际,掌握发展规律,坚持用系统的、联系的世界观去推进各项实际工作。协调发展内在地要求协同发展,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每一项改革都与其他改革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都可能对其他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每一项改革还需要其他相关改革的有力配合、协调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增强补齐短板意识,必须运用补齐短板的方法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有效调整比例、优化功能结构方面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5]62-63。协调发展理念,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平衡理论的新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载体论的新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的基础和渊源。由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支撑,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载体的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和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人类只有尊重大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改造客观世界。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朝着全面小康迈进,同时,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绿色发展必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个层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绿色发展理念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5]65,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载体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绿色发展是开创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经济、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 “统一、统筹、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基础上的。这条绿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至少要包含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生活观、绿色行政观、绿色发展观等,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这种绿色发展观是一种追求人类永续发展和全面公平的发展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完成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抓手,为实现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生产,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绿色发展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惠民的价值取向,把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衡量指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认识。绿色发展是融合东方文化基础的绿色发展观,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价值层面,绿色发展不再盲目追求人类发展的物质层面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成本的考量,而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以来,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聚成了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载体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四、开放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空间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毋庸置疑,马克思具有科学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并以此来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进而敏锐地阐释了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其中,各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都应对外开放,并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事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4]132。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中已经具有了对外开放思想的萌芽;邓小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江泽民则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进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胡锦涛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敢于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开放发展理念,这是对我们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开放发展的核心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

开放发展理念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内外联动性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并且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开放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共赢等方面的理念。开放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开放发展,离不开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布局对外开放的举措、内容和空间,进而实现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这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与国之间只有不断地加强交流、增加沟通和深化合作,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健康发展,才能够推动对外开放实现惠普共赢的新局面[5]80。开放发展理念,内在地要求我们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开放发展推动与世界各国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新格局

开放发展理念,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从世界各国发展中汲取有益的发展力量,另一方面又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在这种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发展战略。这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建、共创、共享,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不仅为自己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开放发展理念,意味着要在国际合作中努力形成对外开放型体制,不断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双向投资布局,进而确立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布局;不断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五、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论的新发展

关于发展目标的理论,是为了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它涉及到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作了精辟论述。“共享”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是目的和归宿,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共享发展理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目标的重要理论。

(一)共享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共享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须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必须是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切实利益;必须是共建共享,广泛汇聚民智、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获得感;必须是渐进共享,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3]2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对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的探索创新,进一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发展目标上,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要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6]。这 “三个共享”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形象表达。在发展战略上,“四个全面”,不论战略布局总体,还是每一个 “全面”,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都要确保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发展理念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努力奋斗,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共享发展勾画了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新图景

共享发展理念力图构建一种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状态,追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关系着13多亿人民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共享性不够、普惠性不够、受益性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主张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共享发展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要想实现共享发展,还必须有全民参与的 “共建”,这就要求要处理好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以 “共享”来引领 “共建”,靠 “共建”来推进 “共享”,进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加人民的福祉,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在 “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要把 “蛋糕”做大,又要不断把做大的 “蛋糕”分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3]28。未来中国社会将在共享发展中逐渐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带领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共同富裕社会。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4.

[2]周利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1.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赵金元.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5]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责任编辑:于洋]

D61

A

1671-6183(2016)10-0005-05

2016-09-23

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编号:15KDC044)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动力源泉研究”和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批准号:2015MZD02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史为磊 (1983-),男,山东微山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