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小康视阈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讨※

2016-03-19白现军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建设

○白现军

全面小康视阈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讨※

○白现军

“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典籍《诗经》,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是在《礼记》中予以系统阐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社会”喻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成为之后历届党和政府领导人坚持不懈的目标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基本遵循和精神动力。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整个国家是不均衡的。在区域上,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领域上,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两者交叉叠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和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意旨在“全面”,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依然庞大的国家,在各种思潮猛烈激荡、世人心态日益浮躁的社会转型期,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涵育文明乡风的新路径,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伟大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30多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发展,小康社会的进程持续推进。“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也意味着小康社会理论内涵的丰富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1]。

(一)五位一体:覆盖领域更加全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知水平,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在接力探索中不断丰富深化。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理论,之后中央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央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党的十七大上,又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当前,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积累了不少问题,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要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全民共享:覆盖人口更加全面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主体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但是,根据最新的贫困标准,我国目前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主要居住在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多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群众。要补齐这块短板,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2]。要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三)城乡协同:覆盖区域更加全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市与乡村中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将工业发展的成果及城市的资源向农村合理配置,通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还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只有把落后地区的发展搞上去,补齐这块短板,才不会拖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利益标准是最容易可视化和显性化,也是最容易受人追捧的衡量标准。在人类贪婪与享乐的劣根性的驱使下,物质利益标准逐渐确立了其在多元价值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蔚然成风。而与此同时,那些曾经最受国人推崇的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民族传统美德,在农村地区逐渐丧失思想阵地,不再被农民所重视。

(二)攀比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和信息资讯获取方式的日益便捷化,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眼界日益开阔,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刺激着农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给农民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无形压力,进而演变成一种与城镇居民比消费的心理,特别是在农村青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农村青年的结婚彩礼也逐渐城市化,车子、房子、婚宴,要求体面迎娶新娘。婚丧嫁娶的规格越来越高,人情往来的礼金越来越重,这种盲目的攀比风,使一部分农村家庭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封建思想残余死灰复燃

近年来,封建迷信思想在部分农村地区沉渣泛起,建房葬亲要选风水宝地,娶媳嫁女要择黄道吉日,生病不医却求神拜巫。算命、看相、看风水、信神供仙等传统封建迷信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甚至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星相占卜、预测运势,披着科技的外衣进行所谓的“科学算命”。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以前主要是老年人参与,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且参与人数众多。部分农村不分男女老幼,一些农村中小学生甚至也成了封建迷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随着城乡联系与交往的日益密切,城市大寺庙成为农民烧香拜佛的主要去处,城市封建迷信活动的大量涌现,也对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封建遗毒的“重男轻女”思想还存在较大的市场,并由此导致非医学用途的选择性堕胎以及低龄女童高辍学率。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绝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绝非意味着宗教活动可以脱离政治与法律的控制而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宗教工作应该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思想麻痹大意和工作软弱乏力,导致披着宗教外衣危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严重非法活动屡禁不绝。他们或偏离宗教基本精神,编写所谓的教律细则,煽动人们对抗国家法律;或歪曲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友好相处的宗教原则,煽动对异教徒的仇视情绪,进而号召针对非信徒的暴力恐怖活动。尤其是篡改宗教经典中的奋斗本意,鼓吹暴力,妄图分裂祖国,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的宗教国家,这是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从事的性质最严重的犯罪活动。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打着宗教名义,从事聚众赌博、卖淫嫖娼、贪污腐败、制假售假等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丑陋行为,其实有些行为已涉嫌犯罪。这些非法宗教活动严重腐蚀着农民的心灵世界,侵蚀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五)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缓慢

民主与法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治则对人类整个社会文明起着确认、巩固、维护、保障和促进的功能和作用。我国的民主法治文明进程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农村是民主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区域。农村基层选举贿选拉票、家族势力干预,农村干部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小官巨贪的情况不在少数。农民对法治建设的关注程度不高、认识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对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体系和诉讼司法体系比较陌生,没有一个比较清晰和系统的了解。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3](P57)不少农民也持有“权大于法”的观念,在自身权益受损的时候,作为受害人的农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权,而是通过不断上访反映问题和寻求解决之道。实际上,信访反映的很多问题是能够而且应当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法律信仰的缺乏也是农村法治建设的一大困境。

三、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从亲族关系入手,传承优良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绝大部分家庭的家风、家规、家教,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上行下效”继承下来的,虽然没有写成书、刻成碑,却依旧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家庭成员及其后代的品格中。古人对家风的论述,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家庭问题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每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也就形成了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清则民风清,家风浊则民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健康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从基层党建入手,狠抓干部作风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所以存在各种不足,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模糊不清、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分不开,甚至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带头败坏社会风气,严重背离“三严三实”基本要求,丧失了一个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修养,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元,从严治党应该从基层党组织抓起,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作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必须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狠抓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领导干部自身廉洁、一身正气,自然也会带动周围的群众效仿学习。同样,如果基层领导干部自身污浊、行为不端,也会带动周围群众沾染歪风邪气。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开展,而且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从社会风俗入手,营造文明乡风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世代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因素导致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行为规则差异,称之为“俗”。风俗兼属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相对于法律、政令等的强制性,风俗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是潜移默化、精神渗透,是一种“软控制”。社会风俗中既有催人奋进、积极健康的世道精华,也有为人不齿、消极堕落的糟粕遗毒。移风易俗的目的是通过风俗改造,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地方政府要倡导农村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工会、青团青、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倡导婚育新风,积极举办集体婚礼等多种有效新形式,以此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婚事新办、俭办;科协、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卫生知识、文化节目下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弘扬唯物论、无神论,用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占领农村阵地。

(四)从历史文化入手,重拾先贤遗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度,拥有璀璨的华夏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的精神纽带日益松弛。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乡贤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度智慧与人文价值,潜藏着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相契合的因素。古代乡贤以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现代社会亦然。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是在历史长河和智慧宝库中撷取的传统文化精华,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搜集整理本地乡贤资源,宣传乡贤典型事迹和美德善行,大力弘扬古圣先贤淳朴厚道、仁义诚信的古朴遗风,能够更好地粘合乡土社会,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在精神上有所依靠,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灵找到归宿。

(五)从民主法治入手,塑造现代民风

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村长治久安的保证,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形势下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的自治管理与国家的社会管理相互贯通、相互赋权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国家基层治理战略。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要真正把村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交给农民群众,使民主监督制度更趋完善、真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配合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农村综合整治力度,规范整顿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坚决铲除横行乡里的村霸、乡霸等黑恶势力,重点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经济发展、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处理涉农违法案件,为农村经济社会构建良性运转的市场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共识、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筑魂工程,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相关部门必须齐抓共建、协同推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有效投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肖贵清,等.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J].山东社会科学,2016,(2).

[2]左停,等.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田莺歌)

江苏省社科基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XSB011)。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