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示
2016-03-19叶雄超
○叶雄超
《晏子春秋》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示
○叶雄超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充满智慧的人物。他的事迹和传说在先秦两汉其他典籍中也有大量生动的记载。《晏子春秋》是战国人搜集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一部历史典籍,共8卷,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一、晏子为官治国道德品行的历史光辉
晏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一方面,周天子的权力和威望江河日下,诸侯之间争斗不断,战争频繁;另一方面,齐国自管仲死后,齐桓公晚年昏庸,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导致齐国内乱和此后长期不稳定的政局。晏子继承卿位后,先后辅佐的三君基本上都是暗弱之君。晏子事三君,讽谏不止,朝夕不怠,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思想家,治理齐国有一定的业绩,品德高洁,为官治国的道德品行至今还散发着历史的光辉,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一)外圆内方,正道直行
晏子作为卿相,在辅佐君主的时候,外圆内方,既坚持原则,又体现了智慧。正道直行,直言进谏,又想法设法使君主接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了一则晏子劝齐灵公通过以身作则来禁止齐国妇女喜着男装的不良风气。齐灵公很喜欢女人着男装,于是都城的女人都着男装。齐灵公令官吏加以禁止,结果女人被撕破衣服、扯断带子的到处都是,风气依然不止。齐灵公问晏子是什么原因,晏子说:“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齐灵公采纳晏子的建议,命宫中女子带头不穿男装,整个社会风气一下就扭转了。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景公因晏子的住宅靠近集市,景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齐景公的刑法比较残酷,动不动就把人的双脚砍掉。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由于砍脚的人太多,所以假脚涨价而鞋子卖得便宜还跌价。所以,齐景公听了脸色大变,于是不再用滥砍脚的酷刑了。
(二)以民为本,以礼治国
商末周初以来的民本思想贯穿在《晏子春秋》整部书中,也是晏子的政治主张。《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叔向问晏子:“哪种思想最高尚?哪种行为最淳厚?”晏子说:“最高尚的思想是爱护老百姓,最淳厚的行为是使老百姓快乐。”叔向又问:“哪种思想最卑下?哪种行为最低贱?”晏子答道:“最卑下的思想是苛刻待民,最低贱的行为是作恶太多而最终害了自己。”
晏子对景公与民为仇、不顾民而忘国的行为多次提出批评:“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谏下第八)指出,“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晏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民的作用,政令以民为本。(谏上第十三)强调:“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问上第十二)认为,谋划衡量于道义就必定能实现,做事随顺于民心就必定能成功。“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故反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存者也”。道义是谋划的法则;民心,是做事的根本。因此违反道义而谋划,背离民意而行动,没有听说这样的国家会长久的。
晏子重民爱民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上。春秋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是普遍现象,齐景公生活奢华,宴饮无度,多次大兴土木,赋税沉重。晏子经常对景公直言劝谏,告诫他:“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晏子还主张轻罚省刑,反对滥杀无辜。齐景公爱槐树,竖了一个木牌令: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个人醉酒撞了槐树,齐景公下令逮捕,晏婴听说后朝见景公,从治国的根本提出:“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说穷尽百姓的财物劳力以满足自己的嗜好欲望叫做暴虐,崇尚喜好的玩物,并使它具有和国君同等的威严叫做违逆,刑法杀戮不适当叫做残害。齐景公听了后承认错误,撤除了守护槐树的差役,拔掉了悬挂命令的木桩,废除了关于伤害槐树的法令,把触碰槐树的囚犯释放了。
晏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主张礼治。古人所谓的礼,简单来说就是用以调节社会矛盾,维护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典章制度。孔子、晏子以礼治国的主张是相通的。晏子生活的时代,齐国屡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等现象,同时齐国权臣也各自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尤其是田(陈)氏采取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惠民政策笼络民心,对姜齐宫室构成威胁。在回答景公提出的如何防止田(陈)氏篡夺齐国政权问题时,晏子说:“维礼可以已之。”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公曰:“善。今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立。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公曰:“善哉!寡人乃今知礼之尚也。”晏子曰:“夫礼,先王之所以临天下也,以为其民,是故尚之。”晏子把礼作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以及对立阶级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维护和加强其政权的统治,协调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此外,晏子认为礼不可过繁,主张礼只需要达到礼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不可过于繁琐,过繁就会导致奢侈等不良风气。虽然晏子的礼治思想具有讽谏思想的狭隘性,但仍可见其中的智慧。
(三)生活简朴,清心寡欲
晏子崇尚节俭并身体力行。《左传》、《晏子春秋》都记载晏子居于闹市,齐景公多次想为他更新宅第,但都被晏子拒绝。晏子每次上朝也都是“乘敝车,驾驽马”,戴着旧帽子,一件穿了三十年的狐皮衣服也从来不换。从这些记载来看,晏子的节俭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齐国大夫梁丘据见晏子吃饭肉食不多,便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要把都昌之地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受:“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若为师也。今封,易婴之师,师已轻,封已重矣,请辞。”
晏子有个很丑的老妻,景公亲自登门有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晏子,晏子谢绝了景公的好意,认为他内人确实又老又丑,可是他们之间生活了好多年,人本来就是以少壮托付于老年的,以漂亮托付于丑陋的。虽然君王有所恩赐,但不可背弃对内人的托付。
晏子崇尚节俭,不为金钱、美色所动,表现了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也体现了他旷达的人生观。
(四)举贤任能,务求实际
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是“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意思是说先君见了贤人不埋没,使用能人不怠慢,因此治理内政而百姓感念他,对外征讨而诸侯畏惧他。
在认识人才上,晏子主张从社会交往上、从实际生活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作决定。同时,晏子将人才品德分为上士、中士、下士,有助于更清晰的认识人才。
什么样的方法能得到贤人呢?《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记载了景公问得贤之道的事。景公问晏子曰:“取人得贤之道何如?”晏子对曰:“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近而勿辱。以取之,则得贤之道也。”怎样做好任贤呢?《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二十四》也有景公与晏子的对话。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晏子举荐田穰苴。晋国攻打齐国,燕国也侵扰不断,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晏子向景公推荐了一个小官田穰苴。景公任用田穰苴为将军,让他抵御晋燕之师。田穰苴治军严明,按军法斩杀了因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田将军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收复了全部失地。
(五)足智多谋,机智过人
臣下的忠言进谏能否被君王接受,这既需要君主的纳言境界和胸怀,同时也与臣下的直言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晏子能用一种充满智慧的行政方式和行为方式,幽默机智,出人意料,合情合理,使君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景公好射鸟,让烛邹看管鸟而他却让鸟飞走了,景公发怒,要杀了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的这番话是婉转地提醒景公杀了这个管鸟人会影响君王的声誉,影响齐国的国威,齐景公最后改变了注意,没有杀烛邹。晏子没有正面指责齐景公,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景公的话进行劝谏,达到了目的。
晏子的智慧还表现在外交领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八》记载:晏子出使吴国,来到宫中等待吴王的接见。不一会,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子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其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子马上反应过来,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子仍然不理睬,侍卫没有办法,走到他面前说:“天子请见。”晏子故作惊诧,说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我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我斗胆请问:吴王在哪里?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子这才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吴王本来想为难一下这位能言善辩的齐使,结果自讨没趣。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记载了广为流传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以开玩笑的方式捉弄晏子,认为晏子个子矮,就开城门旁边的狗洞让晏子进。晏子也巧妙地以开玩笑的方式进行了回击。如果晏子一开始就翻脸,势必造成僵局,并且也不可能完成此次出使楚国的任务。晏子机智的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狗门入。楚王恶毒地说:“齐国就没有人吗?”晏子机智的回答:“贤者出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晏子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应付自如,机智过人的才能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记载了“南橘北枳”的故事。晏子来到楚国,楚王招待晏子饮酒。酒至半酣,忽见两名士兵押着一个被捆绑着的男子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向来就善于盗窃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的回答:“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如果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他们的果实味道大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如今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子反应敏捷,机智应付,体现了杰出的外交才华。
晏子作为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位贤相,对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对晏子评价很高,孟子的评价也很高:“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诸葛亮、魏征也深受晏子的影响。唐朝贞观年间,朝廷曾专门颁布法令,禁止人们在晏子墓区十五步内打草砍柴。晏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志兼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贤人,一个为官者的典范,一个千古留名的智者。
二、晏子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代启示
晏子是距今2500多年的历史人物,他为官理政50多年,我们从晏子的思想和人生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晏子说:“尽力守职不敢怠,奉官从上不敢惰。”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所以,要求我们要树立起责任理念。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优秀的品德薪火相传,绵延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社会尽职尽责。人人尽责,基业长青。晏子尽礼行忠,我们现在是把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内化为行政人格,外化于行政责任。
(二)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晏子认为“以民为本”是治理好国家最根本的道理,并且运用到治国实践中,才有了齐国的强盛和后世对他的称赞。他提出的“政必合乎民”、“以事利民”的观念和政策,是其施政的重要准则。他还提出了“节取于民而普施之”的社会救济策略、“振孤寡而敬老人矣”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制度。
晏子的“以民为本”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阶级性局限。我们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宪法,是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和义务,也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建立服务型政党、服务型政府,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行政价值观。
(三)遵章守纪,廉洁从政
晏子一生廉洁节俭,虽贵为相国,却一贫如洗。他晚年要归还食邑,景公不许,但晏子认为“德厚而收禄,德薄而辞禄”,还是交出了食邑和一辆车子。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认为廉洁是为政的根本。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道,晏子说:“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是说廉政要像水一样的清。清清的水很美,如果它浑浊了,它不会有好的前程,就会把它经过的地方都污染;如果它是清清的,那么在它所经过的地方,水会把一切污浊的东西都清除了。所以,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就要做到晏子说的“清水”一样,树立清正廉洁的理念,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四)秉公执法,办事公道
晏子在为官理政中能选贤任能,赏罚公正。晏子的公平理念是:“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现在,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公正的理念,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公正理念成为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价值底线,在执法和服务群众中,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公平。
(五)幽默机智,善言善辩
晏子对内机智劝谏、对外不辱使命,他身上所焕发出来的幽默智慧和人格魅力至今还熠熠生辉。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妨多一点机智幽默,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机智幽默可以化解烦恼与矛盾,有时甚至可以化险为夷。只要我们心胸宽广,乐观对待现实,诙谐幽默的性情就会得到自然的流露和体现。要善言善辩,可以学学晏子说话的艺术。
一是抓住要害,实话实说。《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天空出现彗星,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道:“堂皇的亭台,终归谁手呢?”群臣都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景公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彗星出现在东北的天空,正对着齐国的位置,寡人为此担忧。晏子说:“你筑高台凿深池,租税唯恐收得少,滥施刑罚唯恐不奇,最凶的茀星将出现,你怕什么彗星呢?”景公说可以祭祷禳除彗星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去。但百姓愁苦成千上万,而你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抵得过众多百姓的口呢?”
二是善用比喻,迂回论证。《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记载:一天,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有什么忧患,晏子答道:“忧患就是那社鼠。”晏子说:“那土地庙,捆扎木板涂抹泥土修建而成的,老鼠就寄居在里面,用烟火熏它怕烧坏了木头,用水灌它怕泡坏了泥巴,这老鼠之所以不能消灭,就是土地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样的老鼠,君主左右的小人就是。”
三是正话反说,欲擒故纵。为了把道理说透,话反过来讲,欲进先退。如齐景公杀烛邹、杀马夫的事件,晏子都是先说该杀,然后列举其该杀实际上不该杀的所谓“罪状”,这样的劝谏办法使景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四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如“踊贵鞋贱”的故事,晏子没有直说景公的错误,而是顺着景公的思绪走,借景公的话题生发开来,没有生拉硬扯的感觉,收效极佳。
五是创设情境,以情感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记载:齐景公想建长庲之台,有一天,风雨大作,景公和晏子闲坐饮酒,晏子作歌曰:“穗兮乎不得获,秋风至今殚零落,风雨之拂杀也,太上之靡弊也。”唱完了歌,晏子转过头流下了泪水。景公见此情景,对晏子说:“今天你作歌告诫寡人,这是寡人的罪过。”于是撤了酒席,停止了徭役,最终没有建设长庲台。
六是小中见大,启发自觉。以近说远,由微见著。《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有一次,齐景公掏鸟窝,见小鸟太幼弱就把它放回鸟窝。晏子听说后,没等上朝时间就进宫见景公,祝贺道:“我的君王有圣王之道了。”景公不解,晏子说:“您掏鸟窝见小鸟幼弱就放回去了,这是长幼之道,君王有仁爱之心,竟然连禽兽都施加了,更何况人呢!这就是圣王之道了。”晏子抓住时机引导景公把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施予百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作者单位 湖北省罗田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