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的家风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2016-03-19彭龙富
○彭龙富
习仲勋的家风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彭龙富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对待家庭和子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优良的家风。习仲勋的家风,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与智慧,严慈相济,言行一致,传与教融合,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也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当前,随着反腐斗争的持续深入,领导干部家风问题日益被社会关注。习仲勋的家风,更显示了它所具有的夺目光辉与当代意义。
一、习仲勋家风的精神内涵
(一)舍小家顾大家
习仲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离家别子,体现了一个革命家“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从他与妻子齐心早年的经历即可窥见一斑。1944年4月28日,经组织批准,习仲勋与齐心在陕北绥德结为革命伴侣。新婚伊始,习仲勋就明确向齐心表示:“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陷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婚后八年,习仲勋与齐心聚少离多,相去甚远。两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借助书信,而书信里的内容大多与革命有关,以至于被人称为“革命的两地书”。1952年秋,习仲勋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当时,齐心带着子女也从西安到北京安家。齐心先是到马列学院学习,后留中央党校工作。期间,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好工作,两头兼顾,劳心劳力。但习仲勋从没有想过为了齐心省时省力照顾两头而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她调岗位、换单位。
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88岁寿辰。当时,家人在深圳为他举办寿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习近平写信向习仲勋拜寿。当女儿读完习近平的拜寿信,习仲勋表示非常理解。他告诉在场的人:“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因为,在习仲勋的心里,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仲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诲子女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习仲勋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老革命家的人间大爱,这正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时代精神。
(二)从小勤俭持家
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写信祝贺习仲勋88岁寿辰。信中,习近平表示,希望从父亲身上继承和吸取的宝贵和高尚品质有很多,“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便是之一。习近平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习仲勋家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习仲勋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住宅破旧了,习仲勋硬是不让粉刷维修;公家配的沙发桌椅陈旧不堪,习仲勋迟迟不愿更换;自己的布衣布鞋,习仲勋更是一穿再穿,补了又补;空闲的时候,习仲勋自己种辣椒、豆角等蔬菜。完全可以说,习仲勋虽然是一个老干部、大干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在习书记身上,时时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民那勤劳、勤俭和朴实无华的作风”。
习仲勋自己艰苦朴素,也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他经常用“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类的话语教育孩子,生活中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粒粮食等,一切都习惯成自然。这种无声的教育,让子女们受益匪浅,个个继承了父亲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女儿桥桥回忆小时候兄弟姐妹衣服鞋袜“接力”穿的故事时表示:“尽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甚至比常人还要简朴,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艰难、被人歧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是乐观的,而且活得很有尊严。”这启示我们,革命家庭崇尚勤俭,不但不会降低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子女的健康心态。
习仲勋一生勤俭朴实的作风,对子女、孙辈的影响甚大。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提出了以勤俭节约、改进作风为核心的“八项规定”;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彰显了“革命后代”淳朴的“红色”本色。
(三)夹着尾巴做人
习仲勋虽然劳苦功高,但他对妻子、子女的要求却是“夹着尾巴做人”。习仲勋与齐心50多年相依相伴,两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然而,现实中,习仲勋对于齐心的单位、岗位、待遇等,从没有给予特殊关照。齐心也牢记习仲勋的嘱咐,“从不干预习仲勋的政务,从不给习仲勋添麻烦,更没有因为是习仲勋的夫人而自恃高贵,出风头,生活上特殊化”。
作为习仲勋的妻子尚且“夹着尾巴做人”,作为习仲勋的子女更不能例外。女儿桥桥小学毕业升初中时,报考了北京101中学和河北北京中学。两者之中,桥桥更想入读前者。然而,因为0.5分之差,桥桥无缘北京101中学。原本以为父亲会利用关系满足自己的心愿,可习仲勋不但没有让桥桥享受“特权”,反而要求桥桥入读河北北京中学后将父亲的“习”姓改成母亲的“齐”姓,将家庭成分由“革干”改成“职员”。
习仲勋教育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就是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到基层去工作,在艰苦中锻炼,这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是大有裨益的。也正是由于习仲勋的严格教育及家庭的逐熏渐染,习家的子女都自立自强,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能够经受考验,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
(四)坦诚宽厚待人
习仲勋的高尚人格和独特魅力,在于其克己奉公,在于其艰苦朴素,在于其以身作则,也在于其胸襟宽广。习近平说习仲勋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为他为人坦诚、忠厚。习仲勋自己也表示,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以及关键、敏感时期,习仲勋的坦诚、宽厚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1962年7月,康生污蔑习仲勋、贾拓夫等人组成“反党集团”,并栽赃小说《刘志丹》是这一“反党集团”篡党篡国的纲领。在《刘志丹》案中,习仲勋抱着尽量少牵扯别人的态度,把能揽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对此有人很不理解,习仲勋却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他们身上就是西瓜;他们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后来,习仲勋遭到审查、迫害,不仅被撤销国务院副总理一职,还下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习仲勋遭到关押。面对不白之冤和莫须有的罪名,习仲勋虽然内心痛苦,但始终没有抱怨,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坚定地认为:“我们国家、我们党内出了坏人,这只是暂时现象,正气一定会战胜邪气,真理永远是真理。”
1979年7月14日,中央组织部为习仲勋平反后,谈及自己遭遇的不公与厄运,习仲勋平淡地表示:“像我们这些人,坐监狱,遭受各种劫难和折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为党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是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吧。”言谈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个中境界,令人叹服。
习仲勋对自己的委屈能忍能受,对待别人却是难以想象的宽宏大度。即使是那些做过错事、甚至伤害过他的人,他也从不计较,甚至还为对方遮风挡雨。习仲勋的一位秘书,在《刘志丹》案中,经不住政治压力,违心地写过揭发材料。习仲勋复出后,得知这位秘书住房有困难,长期没有解决,就指示有关部门设法协调。这位秘书生病住院时,习仲勋还专程看望。秘书既羞愧又感动,习仲勋安慰说:“你也是身不由己,我能理解,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安心养病吧!”
综观习仲勋的一生,虽然职位高、权力大、资格老,但他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因而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二、习仲勋家风的当代意义
习仲勋“舍小家顾大家”、“从小勤俭持家”、“夹着尾巴做人”、“坦诚宽厚待人”等家风,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以及一个社会主义公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习仲勋身上所具有的“以民为本,秉公用权”、“原则明确,情理分明”、“严慈相济,不偏不坦”、“忠诚担当,光明磊落”的红色家训,对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具有极大的示范力和感召力。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更应学习习仲勋的精神,学习习仲勋的家风,从而坚定信仰、坚守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汇聚力量。
(一)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
习仲勋的一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位居中央,都担任过许多高位、要职。但是,不管位有多高、职有多重,他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句话说,对习仲勋而言,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党和人民办公事、谋实利。习仲勋一生坚持以民为本、秉公用权,体现的正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这样的风范,值得当今每一位领导干部学习。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却是错误的、扭曲的,他们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结果将“公权”变成“私器”,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因此,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严于用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要警惕不法商人的拉拢;要警惕那些讨好、献媚于自己的人;要牢记人情里面有原则、交往之中有纪律。这样,才能杜绝家人、亲友和别有用心的人在自己身上打开缺口。
(二)树立“公私分明”的亲情观
作为共产党人,习仲勋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但作为普通人,习仲勋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朋友,同样有爱情、亲情、人情。而习仲勋能够在法与情、公与私、国与家之间做到泾渭分明,缘于他有着正确的亲情观。从三女儿桥桥中考差0.5分就读第二志愿河北北京中学,还跟母亲姓“齐”,把家庭成分由“革干”改成“职员”;到长子富平撤回解放军后勤学院调令;再到二女儿乾平择业出国必须“夹着尾巴”。可以说,习仲勋时时处处从自己做起,从家属做起,既端正了家风,也树起了好的党风。领导干部学习习仲勋,应当学习他这种公私分明的亲情观。这不仅是家风问题,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自觉。
在家风腐败案例中,诸如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于飞,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同庆,菏泽市委原统战部长刘贞坚,北京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原书记兼董事长毕玉玺等,都因亲情观不当而沦为反面典型。他们中有的是自身自爱、廉洁奉公,却没有管好“枕边人”,被“拉下了水,上不了岸”;有的是自身不正,伙同妻子、儿女“并肩作战”,企图“一人当官,全家发财”;也有的是因为交友不慎,防范不严,被身边的人“拉大旗作虎皮”,导致同流合污、不能自拔。总而言之,当私情与公利、人性与党性、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他们都选择了为私情、人性和个人大开绿灯、大铺通道,结果都是“一人倒”而“牵一窝”。
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自己人”、“身边人”、“圈子人”等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为了“亲”而损害“公”,决不能让私情己利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领导干部带好头,牢记党的重托、组织的厚望和群众的期盼,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自警、自励、自省、自醒、自净,切实亲民、爱民、为民、富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才能营造良好的家风。
(三)树立“严慈相济”的教育观
如前所言,习仲勋教育子女要“从小勤俭持家”,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忠实坦诚待人”等,这都是良好的家风。在习仲勋夫妇的严格教育下,习家子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自强自立、心刚气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习仲勋没有给他们特殊的照顾,没有留下巨额的财富,但给他们留下了好名声。而这“好名声”就是作为父母留给子女最大、最重、最珍贵的财富。习仲勋的教育观,也是广大领导干部在家风建设中应该认真学习的。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家庭由于社会地位特殊,家庭条件、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富裕。许多“官二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娇气、盛气、傲气,同时他们也有着比别人更多的诱惑因素。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忙于工作,事务繁多,往往无暇顾子女的学习、生活,因而有“愧疚”心理、“补偿”心理、“迁就”心理等,甚至企图通过物质满足来表达对子女的关注,也由此反复刺激子女的物质欲望。长此以往,导致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子女也更容易在家庭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中放任自流、变本加厉,进而败坏家风、连累家门。不少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表明,重养轻教、只养不教的后果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了子女也害了家庭。当年,“我爸是李刚”之所以成为网友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有的领导干部在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严重缺位。
习近平在谈到家风问题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作为普通家庭尚且要高度重视家风,对于领导干部家庭就更应如此。当前,领导干部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端正子女的名利观,避免子女唯利是图;要端子女的金钱观,告诫子女金钱不是万能;要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子女的抗挫能力;要帮助子女学会独立、自给自足等,这样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四)树立“忠诚担当”的价值观
关于习仲勋的生平,中共中央给予这样评价:“习仲勋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他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不居功,不护短,爱护干部,关心青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与工农群众、民主人士、文化艺术界和宗教界等各方面人士坦诚相见,广交朋友。他办事严谨,宽厚待人,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习仲勋之所以德高望重,备受爱戴,归根结底在于他有着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习仲勋家风中所蕴含的“严于修身齐家”、“乐于为民奉献”、“甘于勤俭持家”、“敢于担当责任”等行为准则、精神境界,都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新常态下领导干部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尤其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广大领导干部更要充分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努力践行正确的价值观。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通常包括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名利观等。有的领导干部忘记党的宗旨,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之不顾,这样的价值观是要坚决否定的;有的领导干部只要权力,不担责任,不愿担当,不敢作为,“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过日子”,这样的价值观是要坚决抵制的;有的领导干部强调在为个人努力、为个人奋斗中,客观为党和社会工作,这样的价值观是要坚决批判的。此外,还有种种与为民、务实、清廉、忠诚、担当等相悖的价值观,都是要高度警惕的。因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一旦出了问题,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就会随之而来,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见利忘义、贪赃枉法等也就相随相生,误党、误国、误民、误己也就不可避免。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一旦扭曲,其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给家属成员的负面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家风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复杂性,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家风,传递正能量,促进家庭和谐;而不好的家风,则如同一本有害的“教材”,对“学习者”产生的危害无形而巨大。领导干部自身的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行为失范,家属成员耳闻目见,日益受自私自利、求功求富等低俗观念影响,结果必然是陷入价值判断、理想信念的误区而无法自拔,并最终自取祸害、自食其果。可见,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此,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是良好家风的创建者、维护者、创建者,是家庭成员的“精神导师”。否则,领导干部自身思想不纯、境界不高,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成长大为不利、后患无穷。为此,领导干部要培养和强化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带头实践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
当下,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仅对于领导干部家庭自身,而且对于党风、政风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重大影响。习仲勋的家风凝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经验与智慧,在新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领导干部应该以习仲勋为榜样,在家风问题上讲党性、讲原则,守纪律、守规矩,用正确的权力观、亲情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去妥善处理权与责、名与利、公与私、情与理等关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风范去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为营建良好的家风,以及纯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田莺歌)
2016年湖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习仲勋家风研究》(编号:2016DX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