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视角把握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

2016-03-19夏海军范明英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三维实力价值观

○夏海军 范明英

“三维”视角把握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

○夏海军范明英

党的十七大确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探寻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律,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内实际和国际形势,围绕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部署,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体现了我党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与文化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肯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至少应从意义维度、根基维度、建设维度三个维度来学习和领会其思想要义,这对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意义维度: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作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国家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形象,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精神支撑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状态以及自由发展的程度。2013年5月,习近平在同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强自立,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进入改革攻坚的“深水期”,处于各种矛盾的多发期,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诸多困难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的精神信念是什么?这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大力支持。一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所述:“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

(二)文化强国论

在当今西方价值观仍占主流地位的全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话语权、国际形象、文化影响力等处于被动地位,在致力打造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强国的诉求也呼之欲出,俨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召唤。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已经为“发展”作出了新的定义。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正如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所讲: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3]。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三)国力核心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由经济水平、科技发展、军事实力、领土或地域扩张等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由意识形态和制度感召力、文化感染力、国际形象影响力、社会发展模式吸引力等构成的软实力又风起云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5]这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的国力核心论,表明我党对文化软实力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这再次表明,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均衡发展才不会“偏科”。

(四)民族复兴论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民族的屈辱、抗争后,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随后而来的十年文革的浩劫,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复兴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梦想。在收获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后,中华民族走进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2013年,习近平在山东调研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同年,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由此可见,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就没有民族复兴,只有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二、根基维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具有强烈的意识性和阶级性的文化软实力,其根源来自何方?内核是何物?服务对象是谁?对这一系列必须要回答的命题,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构建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文化根源论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识别码,体现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如同浮萍一样没有根基,必然不会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干壮枝强。反之,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核心灵魂论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8]同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

价值观是行动的价值引力,先进价值观是一种推动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人民福祉论

文化软实力服务对象和发展目的是由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同于任何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文化,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站在21世纪,习近平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有着深刻的认识。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导向”[10]。他在接见201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代表时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立足人民主体、立足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建设文化软实力必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属于人民,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促进国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目的,避免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三、建设维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实践命题只有和现实紧密结合,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遵循内在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立足国内外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这些特征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文化根基,提高国家形象,筑牢国家话语体系。

(一)阵地论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12]。

软实力的“鼻祖”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断立足于西方意识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必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1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文化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必然之选。回顾苏东巨变的惨重教训,意识形态阵地一刻都不能放松。只有牢固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阵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

(二)根基论

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是全社会的崇德向善。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6]同年12月,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2]

精神道德最能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形成了深刻而丰富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激励着一代一代人战胜困难,追逐民族、国家、个人的梦想。传统美德与现实相结合形成时代精神,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文化软实力最终要靠国民素质来支撑,国民素质首先是道德素质。提升国民道德素质,要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根基,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知礼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匡正社会风气、陶冶人们情操,使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光域不断增大、亮度持续增强。

(三)国家形象论

国家形象是国家行为的国内外的总体评价,是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公信力。良好的国家形象能较好地获得国内外的支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2]

当前,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竞争合作程度越来越深。与此同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声音也不绝于耳。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势的媒体力量,渲染我国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导致国家形象出现被丑化、矮化、妖魔化的情况。面对不利局面,我们要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和手段。国内繁荣昌盛是国家形象的基础,要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在国际上,要承担起国际分工的角色和国际责任,注重打造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

(四)国家话语权论

在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中,提高我国话语权是一个时不我待的任务。更何况,国际话语权紧密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精辟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打造国家传播力是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再次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在应对西方媒体上仍显乏力,要尽快提高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场合的传播力,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用好新兴媒体传播国家声音,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亲和力。同时,应强化公共话语能力特别是各种修辞能力的培养,扩大网民队伍的公共话语热情。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夏海军.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江淮论坛,2009,(2).

[5]习近平.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人才,2014,(9).

[6]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7]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4-06-07.

[8]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10]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05-05.

[11]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

[1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3]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7.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 楚朴)

猜你喜欢

三维实力价值观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我的价值观
软实力致胜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发电项目PDMS三维设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