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中国共产党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文化卷之述评
2016-03-19王珏
王 珏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中国共产党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文化卷之述评
王 珏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推进密不可分。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如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演进轨迹?如何通过研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学举、杨钢、李后强主编的 “中国共产党强国之路”丛书之一,曾敏研究员主编的 《中国共产党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文化卷 (以下简称 《文化卷》),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本专著以独到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这是一部站在历史、现实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著作,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研究方法,值得总结,以助力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
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文化研究方法
目前,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基于历史顺序的历时性研究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考察、描述和分析,侧重于时间顺序、着手于经验材料、呈现为描述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呈现为断代性研究,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研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研究等,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还较缺乏。二是基于文化框架的共时性研究模式。该模式主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框架展开的研究。已有的相关论著中,大多数学者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也有少量从社会文化结构、比较文化建设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描述和总结,但从文化自强与强国战略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进行自觉反思和深入挖掘的专门论著却不多见。
《文化卷》有机整合了上述两类研究模式,写作中作者自觉地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和挖掘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为读者描绘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演进图景和辉煌成绩。该书开篇的绪论部分,作者就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叙述了著作的整体立意,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进程,揭示了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历史逻辑”,并将这一历史逻辑贯穿全书,成为谋篇布局的中轴。“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演进的第一个历史环节。本着这份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战略纲领,“就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言,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理论形成的标志”。“文化自信”是第二个历史环节。凭借这份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尊重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坚守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包容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自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逻辑的最终环节。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把文化自强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文化发展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最终实现 “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之源。
二、唯物史观的新文化史学研究方法
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实证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关注意义在研究中的作用是“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文化卷》采用了唯物史观的新文化史学研究方法,将文化史学的研究方法奠定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双重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演进进行研究,以立体网络取代平面视野的扩展,在宏观与微观的有机互动及相互支撑中刻画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理念、战略和实施的纵深推进轨迹。
《文化卷》没有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历程的考察拘泥于形而上的观念领域,而是通过 “历史背景—时代问题—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带领读者进入社会环境与文化努力、文化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辩证互动,将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的研究置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之中进行探讨,也将有关中国共产党 “文化”的研究置于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发展史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将静态的结构与变迁的文化、将领袖人物的论著与同时代一些代表性文献有机结合,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进行全面而又新颖独到的研究。《文化卷》从第一章“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纲领”,到最后一章也即第九章“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基本按照“历史背景—时代问题 (提出过程)—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或深刻内涵)”的逻辑展开研究。课题组根据上述结构框架,在历史变迁的时间之维中追踪、考察、探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发生学源头,清晰勾勒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进行的文化努力及取得的文化进步,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个阶段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强国战略各个发展阶段的优势与教训,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和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价值驱动和实践优先的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与其他史学方法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具体而言,就是在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照与互动中,强调价值驱动、实践优先的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强调实践维度在逻辑上的优先性,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价值”是每一个值得研究问题的内在属性,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研究都由价值驱动,始于“价值”,又终结于 “价值”。
面向实践,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提供借鉴,是 《文化卷》课题组进行研究的精神动力和价值目标。《文化卷》课题组的研究者坚持从实践出发,将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置于文化发生学的视域进行阐释,并将这一方法贯穿全书。课题研究显示,每逢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会依据时代条件,从中心任务出发,回答时代提出的文化问题,切实有效地进行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能。本书的最后一章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也即根本价值所在。提高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必要条件,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由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跨度较长,研究内容也属原创,且参与的作者较多,因此,书中难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如:研究风格的统一,研究材料的完善,研究方法的明确等问题。不过,瑕不掩瑜,这项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战略的成果,是近年来学界现有相关理论成果研究中的一部有价值的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 王 生)
2016-04-01
王 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