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

2016-03-19刘广平

邓小平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刘广平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信息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略论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

刘广平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信息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手法高超,技术娴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 “邓式”风格。探析、研究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对解决新形势下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点是:青年是革命建设大业的未来;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 “闯将”;青年可以增强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活力;青年是各种阶级势力争夺的目标。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和侧重点非常明确,即用理想信念、法律纪律、优良传统、中国历史、道德品质教育青年。邓小平青年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说服引导,不搞运动,不压制;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事实说话,不强迫;联系实际,求实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齐抓共育,长期坚持;相信青年,关心爱护青年。

邓小平;青年;青年教育

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该理论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观 《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对青年教育的关心。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把培养教育青年的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性任务来抓。他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为我们今天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邓小平在他的文选中有大部分是论述青年教育,有时也把少年教育放在一起加以阐述。他把青少年看成一个整体,这不仅是由于青年与少年年龄上的相近性,而且他们在思维上对其培养教育的方法上大体处于一个层次。这就从宏观上在把握青年教育总体思路的同时,不忽视对少年的教育。细读 《邓小平文选》,他从第一卷首篇《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中的 “采取更多的教育说服方式,推动新战士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1〕到第三卷末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的 “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都体现了他对青年教育的重视。邓小平之所以对青年教育这么重视,这么苦口婆心,这不是他一时或阶段性的想法,而是他多年来丰富、扎实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他自始至终不放松对青年的教育,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青年是革命建设大业的未来

列宁指出:“我们党是未来的党,而未来属于青年的。”毛泽东也早在1957年接见我国留学苏联人员时就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之一、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把青年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他多次谈到,要教育好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年。抓住了青年就是祖国的未来这一主题,把青年教育推到了前沿的位置。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3〕。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中要求教育要做到 “三个面向”。其中“面向未来”〔4〕就是要着眼未来,把青年培养成祖国建设的未来人才。邓小平认识到,青年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作为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和发展历程代表着人类未来的面貌,而且在于他们对社会构成日益突出的巨大作用。未来属于青年,谁重视青年的培养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反之,谁忽视了青年,失去了青年,谁就失去了未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

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刚刚起步,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也较好地改变了国家的形象,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道路还很遥远,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的距离。邓小平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十分清楚前进道路的曲折坎坷。“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5〕。“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6〕。因此,培养“接班人”就显得尤为重要。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仍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讲:“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7〕“要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8〕既强调接班人的重要性,又强调了紧迫性。

(二)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 “闯将”

青年是处于人生特殊年龄段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敢想敢干、富于创新、勇于开拓的 “闯”劲,“年轻人脑子灵活,记忆力强”〔9〕。在革命和建设中,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翻开我党我军的历史,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立志献身于革命,要打破旧世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邓小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和他的战友们一道浴血奋战,赢得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不就是当年雄心壮志热血沸腾的青年吗?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 “自己的光荣的革命传统”〔10〕,那就是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11〕。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们,不仅要有当年青年人的那种“闯”的精神,而且要继承发展,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2〕。当前,世界的发展已进入了快车道,变化日新月异,科研领域“一日千里”,虽然我国发展速度较快,但 “脱贫”还需要一个阶段,赶上以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说是万里长征,起码也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客观上要求必须储备一大批有“闯劲的青年”,这就是时代的昭示。邓小平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及时地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他在肯定青年 “闯”劲的同时,也鼓励青年凡是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青年可以增强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活力

干部队伍要年轻化,要有活力与朝气。这是邓小平一生中都很关心的话题之一,在他的文选一至三卷中,尤其在第二、三卷论述关于干部队伍年轻化以及关于优化领导体制结构的篇幅中论述较多。这是他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或者说是他的切身体会与感悟。纵观他的一生,“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13〕,担任总书记时也不过五十二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这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普遍年轻,领导干部结构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干部队伍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干部队伍走入了一个怪圈。既错过了老干部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也耽搁了青年干部的培养时间。“四人帮”倒台后,许多老干部平反回到了工作岗位,但由于受 “四人帮”的长期迫害,他们年龄大了、身体弱了、精力也不足了,整个干部队伍非常老化。邓小平当时就敏感地指出:“最近一年多来,我们把许多冤案、假案、错案处理了,好多老同志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或担负相当原来职务的工作,这在前一段是必要的。但现在各级领导班子岁数太大,精力不够。”〔14〕“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缺乏活力。”〔15〕因此,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尽快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实现新老交替。同时提出了培养教育“接班人”的战略设想,目的就是要使干部队伍结构合理,保持其连续性,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他希望在青年中培养出 “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16〕。

(四)青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目标

青年人富有朝气,代表着未来,但他们又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阅历较浅,世界观尚未确立,易被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所侵蚀,处于 “游摆”状态。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总是会指向青年,青年成为他们 “进攻”的目标和想培养的代言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一天也没有放松对青年一代的争夺,不断采用 “和平演变”的方式拉拢青年,妄图搞垮我们。毛泽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事业的 “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他十分清楚地看到了争夺青年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敌对势力,借助我们开放的大门,趁机搞“小动作”,在我们后代的身上打主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势力活动更加猖獗,明目张胆地与我们争夺青年,竭力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他们的力量,企图从内部摧毁我们的堡垒。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争夺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建设极端重要。他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7〕。“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18〕。1986年国内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 “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9〕。针对“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并不懂”〔20〕的情况,提出“要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21〕,“要用历史教育青年”〔22〕。基于此,邓小平提出青少年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把青年培养成 “四有”青年,要始终把我们的青年教育好,要把接班人的培养教育作为领导干部的政治交待。

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反复强调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而且就青年教育的内容,在他的文选中也作为重点经常加以论述,其内容和侧重点非常明确。内容量大,但各个方面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重点非重点一目了然,论述得简明扼要,易把握易操作。在教育内容上,对理想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他始终抓住不放,从第一卷到第三卷,都谈到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根本教育青年。1961年10月他指出:“归根到底,我们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3〕1978年3月他又讲“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24〕。1985年3月他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25〕

(一)用理想信念教育青年

理想是青年的生命之树,是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内聚力;信念是激发斗志、树立目标、信心的动力。青年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和实现理想信念的奋斗中成长和前进的。

邓小平多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教育青年有“精神支柱”。而这个 “精神支柱”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26〕,因此,“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7〕。今天,我们面临的任务并不比过去搞革命轻松多少,实现共产主义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如果没有理想作“精神支柱”,不用理想来凝聚青年,中国将会回到一盘散沙的状态,被人欺凌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说,理想教育是青年教育的关键,抓好这项工作是战略性任务,唯有如此,中国才有希望,才能让先辈们放心。

(二)用法律纪律教育青年

以法治国的思想,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法治国的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法治素质。使各领域依法办事,逐步转变人治的状况,构建不以领导人意志为转移的以法行政模式。以法治国已是各国一定历史阶段内的发展方向。提高全民的法治素质,首要的是对全民进行普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因为法治之路主要靠青年一代来走,对青少年的普法至关重要。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28〕。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对青年进行 “有纪律的教育”,强调“人民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用纪律教育青年,目的就是让青年守纪律。关于纪律教育问题,他讲得最早、最多的是在军队范围。1938年1月,他指出,新兵教育要推动新战士自觉遵守纪律。1975年,针对部队存在“不讲团结,不讲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少有某种程度的丧失”〔29〕的问题,他强调:要用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青年。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要求军队“一切服从这个大局”,教育部队官兵要服从服务于大局,这不仅是个纪律问题,还是个政策问题。同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即席讲话中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30〕,“一靠理想,二靠纪律”〔31〕,“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32〕。因此,他教育青年要有纪律,守纪律在他倡导的 “四有”中,排在第二位。可见,对青年的教育,纪律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三)用优良传统教育青年

优良传统是我党我军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规范、凝聚、指导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在革命时期管用,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虽然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是不会变的,是不会过时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应当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重任,它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然而,一个时期,在我们的人民中,尤其是在一部分青年人身上,优良传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颓废的东西,影响了青年人的成长。邓小平早已意识到这一点。1957年,邓小平在青年团第三次全代会上就指出:“我们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仅要把这个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而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大大地加以发扬”〔33〕。“这个光荣传统就是不怕牺牲精神,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同时,他还号召:“在全体青年中间发扬艰苦奋斗的正气”。1975年7月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有个战士坐车,一位妇女抱着娃娃,他不让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边有位老人说,雷锋叔叔不在了。从这个事情上是可以看出问题的”〔34〕,“有的人发展到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丢掉了。这方面的例子多得很”〔35〕。同时,他还提出警告:“如果认为这些都无关重要,没有警觉,那是很危险的”。虽然这些话是对军队讲的,对其他领域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后来,他多次讲,“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36〕。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青年优良传统的教育。“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37〕。对青年的教育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四)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

邓小平77年的革命生涯,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深深地体会到旧中国的黑暗与没落,也感受到新中国的光明与兴旺。在他的一生中,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既伤害了许多老革命,迫害了一大批真心实意干工作的同志,又耽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经济刚刚得到恢复的新中国,好端端地让林彪、“四人帮”搅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随之进行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大地才有了新的气象。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是,在我国经济刚有好转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一股思潮,一部分青年相信西方的民主、自由,推崇资本主义制度,羡慕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谈论西方话题津津乐道,而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对中国的近代史却知之甚少、知之不深,有的甚至不加分析、不切实际地比较,盲目信奉西方,无端地怀疑中国的一切。这股思潮,虽属支流,但在青年中影响极坏,大大影响国家稳定,干扰经济建设。因此,邓小平在会见外宾以及各种场合讲话中,多次阐明要用历史教育青年,并且,亲口给外宾讲中国的历史。不仅让自己人了解中国历史,也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就是要使现在的中国人、外国人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背叛历史。1987年2月,他在会见外宾时,从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讲到国民党的统治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百姓民不聊生。“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8〕。后来,他多次与外宾谈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谈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关于这方面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文选第三卷上面。在他离开领导岗位后,仍始终念念不忘要教育好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五)用道德品质教育青年

青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曾多次提出道德教育问题。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39〕。邓小平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青年道德教育思想,为以后提出培养“四有”青年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时隔不久,他又要求 “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朽的革命品质教育”〔40〕。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41〕。要在青年中倡导 “五讲四美三热爱”、“三有一守”,后来更是提出了较为规范的“四有”。纵观邓小平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青年道德教育是他的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青年教育思想,其工作思路和方法也颇具特色。他不仅继续沿用了我们党的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做法,而且还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方法,为指导青年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到今天看来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说服引导,不搞运动不压制

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理服人,以理正人,不能强行灌输,更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邓小平是我军政工战线的“老政工”,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娴熟,很清楚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的重要性。早在1938年他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时就指出,新兵教育要采取更多的教育说服方式,推动新战士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始终倡导大家要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对青年要采取说服的方法,从思想上解决问题。1961年10月他指出:“要引导人们向兴旺的道路走。”〔42〕1981年7月他强调:“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43〕1987年3月3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所抬头的现象,他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的问题,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是并行的”〔44〕,“既然是长期的事,不可能搞运动,只能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45〕。时隔五日,在会见外宾时,他又强调:“既然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就不能搞运动,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46〕

(二)实事求是,不搞形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自己讲:“我是实事求是派。”这一思想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根据人的思想认识特点进行教育,教育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他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47〕“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48〕他还结合自身实践讲:“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49〕

(三)用事实说话,不强迫

“拿事实来说话”,这原是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内含的思想,不仅贯穿到改革开放之中,而且也灌输到邓小平青年教育上。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快,有的慢,青年人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改革开放的形势,有的思想认识一时跟不上或理解有偏差,思想上、行动上、表现上不协调,这是正常的,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对这些青年,邓小平提出不强迫,用事实说话。1987年2月他在会见外宾时,就少数大学生闹事问题指出:“这些年总的发展不错,国家情况好,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学生们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父母也要给他们上课的。”〔50〕时隔一个月,他又指出:“今年放寒假回去后,几乎每个家庭都给学生上了课。他们看看左邻右舍,同时又跑了一些地方,看到这几年搞的事情对每个家庭都有好处。所以,很多人回校后承认他们原来的认识和行动不对。”〔51〕这就是邓小平用事实说话的教育效果。

(四)联系实际,求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看教育联系实际紧不紧,是不是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52〕“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3〕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的原则,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邓小平的青年教育思想不仅反映了他苦口婆心的言教,更体现了他以身作则的身教精神,并且实现了二者无缝结合。纵观 《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都体现了他身教的思想。“拿我来说,缺点是很多的,错误也是常常要犯的”〔54〕,“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55〕,“我这个人,多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56〕。这些论述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坦荡胸怀。此外,他还身体力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退休。虽然无官职,但一身并不轻松,时刻关注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有这些不仅为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也给我们青年人树立了榜样。这既是身教的作风,也是邓小平人格魅力之所在。

(六)齐抓共育,长期坚持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57〕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58〕这段论述一是指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性,二是强调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有义务和责任 “教育和引导人民”。这里的“人民”当然也内含我们青年。此外,邓小平还要求全社会各阶层都来抓青年教育工作,包括每个青年的父母都有义务教育引导自己的子女,一定要用好家庭教育这种方法。

青年教育要长期坚持下去,也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内容之一。他一直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的问题,既然是长期的事,就只能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他还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动摇,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事,也要靠长期坚持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保证教育效果。

(七)相信青年,关心爱护青年

邓小平相信关心爱护青年是全方位的,他不仅重视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也十分诚恳地以一位“老人”慈善的胸怀关心呵护着青年人的成长进步。在他的文选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肯定青年的优势。早在1961年他就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59〕后来,邓小平又多次讲:“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60〕。这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选拔年轻人担当重任,“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另一方面,也在肯定青年有闯劲、有能力、有素质,相信青年人能够挑起大梁。这既肯定了青年的优势,又鼓舞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给青年人吃了定心丸。二是爱护青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文化大革命”,“要数罪状,把一些青少年带坏,是‘四人帮’的一条很大的罪状”〔61〕,“过去的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62〕。正是基于此,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做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为教育好青年一代,他自告奋勇当教育战线的“后勤部长”,力争把十年的损失夺回来。随后,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尽快恢复了高考制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一段时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不相称”的现象,造成了对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教育不够。因此,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定要把我们的青年教育好。三是谅解青年。青年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邓小平正确地对待青年的过失,甚至对青年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他也循循善诱,泰然处之。1987年2月在会见外宾时,针对学潮他指出:“大学生闹事,主要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其中主要是少数党内高级知识分子。”〔63〕1989年政治风波后,他在与李政道交谈中又进一步指出:“不能责怪参加绝食、游行、签名的人,只追究用心不良、触犯刑律的带头人。”〔64〕四是激励青年。邓小平激励青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目标激励。他一再指出:要把青年培养成“四有”青年,使之成为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综上所述,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是邓小平一生理论与实践结晶的重要部分。不仅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于新时期青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做好青年工作,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蓬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将来仍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10〕〔11〕〔23〕〔33〕〔42〕〔54〕〔5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278,278,290,278,290,207,291.

〔2〕〔4〕〔5〕〔6〕〔7〕〔8〕〔13〕〔15〕〔16〕〔17〕〔18〕〔19〕〔20〕〔21〕〔22〕〔25〕〔26〕〔27〕〔28〕〔30〕〔31〕〔32〕〔36〕〔37〕〔38〕〔44〕〔45〕〔46〕〔47〕〔48〕〔49〕〔50〕〔51〕〔52〕〔53〕〔56〕〔57〕〔58〕〔60〕〔63〕〔6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5,383,383,381,381,381,5,179,111,116,191,191,191,206,110,110,111,163,111,111,112,327,290,206,208,208,211,381,382,382,205,208,144,144-145,173,40,40,381,204,327.

〔3〕〔9〕〔12〕〔14〕〔24〕〔29〕〔34〕〔35〕〔39〕〔40〕〔41〕〔43〕〔55〕〔61〕〔6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5,32,143,191-192,105,18,18,18,106,262,369,391,353,54,177.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

A849

A

2096-0921(2016)03-0135-10

2016-03-10

刘广平(1966),男,山西灵丘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系思政工作科科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思想与“剑”
什么是“好的教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