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
2016-03-19郭海龙
郭海龙 汪 希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
郭海龙 汪 希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 “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 “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声音;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多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深刻阐述,即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促进世界长久和平,并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共同体(community),即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它通常是指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一般可分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等。通过对习近平近年来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的学习和领会,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性质的集合体。这种人类共同体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平等性。习近平指出:“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1〕这就是说,无论大国与小国,大家同是地球村中平等的一员,大家同享主权平等,任何国家不得随意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平等按照康德的观点来看就是源于 “人类共同占有地球表面的权利”〔2〕,所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有权力宣称它具有独占地球自然资源的权利,或教导别的民族和国家如何生活和思考的权利。
第二,共赢性。习近平所谈的共赢性实际上就是指各国之间的“共生性”和“合作性”。因为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所以,“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4〕。在今天的世界中没有孤岛,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人民都由于商业行为、货物贸易和网络世界而联接起来,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过,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可能影响到千里之外的爱尔兰,而美国华尔街的动静则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正因为如此,这既可能是一个共同繁荣的机会,但也可能带来波及全球的危机。所以,人类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单打独斗、搞单边主义与零和博弈。只有这样,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才能走上繁荣共赢的道路。
第三,安全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追求世界性安全的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5〕
习近平在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也谈道: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法西斯战争留给全世界各族人民和国家的历史共识和历史遗产。如果没有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的共同记忆和深彻悔悟,人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协商机构(联合国),更不可能一起制定出和平共处的原则 (联合国宪章)。〔6〕正是由于这场战争带给全人类的伤痛和记忆促使人类去反思如下问题:人类应该走向何处?又应该如何和平共处?这也是在回答康德所提出的著名问题:“人类应该希望什么?”〔7〕实际上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联合国大会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应该走向联合,走向和平共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各国之间的发展和安全。所以,促进世界性安全应该成为每一个国家奋斗的目标。
第四,包容性。承认文明、国家、民族之间的包容性也就是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和当今世界的多极性。今天的世界再也不是西方一家独大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极化和多元化的世界。由于第三世界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格局已由西方主导的一元化迈向多极化,同时,伴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复兴,文化自觉与自信也正成为这些国家的 “新常态”。今天这个世界,不是一种文明独霸话语权的时代,而是多种文明和众多国家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交流融合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习近平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8〕因此,今天人们所期待的世界秩序不是一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秩序,而是基于多国家、多民族和多文明间相互包容、对话协商的新世界秩序。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和价值
习近平之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思想渊源、现实背景和时代价值。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同样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不是随心所欲提出的理念,而是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有学者指出,“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智慧。〔9〕例如,“赞天地之化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观,指出了每个人所应具有的生态情感与责任,要敬畏自然,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有利于反思西方“征服自然”以及只顾本国利益、输出污染的“生态帝国主义”,倡导世界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再如,儒家的天下观超越了种族、国家的界限,是天下一体、全人类一体的整体主义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主张把对自我、家人之爱推向他人、社会和世界,视天下人为一家人。还如,儒家讲“和而不同”,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仇必和而解”,这些思想主张民族平等、国家平等、文明多样、彼此包容、相互尊重,认为人们相处要兼顾各方意愿,善于妥协平衡。在上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下,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合乎逻辑、水到渠成的事情。可以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延续5000年的文化中滋养”〔1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以 “和”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现实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阴影、恐怖袭击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危害等世界性问题依然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作出的 “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1〕2015年5月7日,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的《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一文中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来自中国的思考,勾勒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度一致的。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在2016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地球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人民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 “朋友圈”越来越大。
同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内在统一的。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题为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2〕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和以邻为壑的事情。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代之所以具有引领意义,正由于它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了世界人民的期待。习近平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13〕这就是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
当今时代是世界多极化时代。世界多极化必然要求更多国家承担全球治理的角色。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全人类的共同世界和实现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现实可能。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地由各国人民来共同参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实现全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各国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互信与和谐共存。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民间的利益相互交融。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走向共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世界经济的发展早已过了一国可以独秀的时代,而是已经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联系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合作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来让世界人民共享美好未来。
当今时代是社会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化使整个世界安危与共。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走向和平安全提供了现实可能。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人类间的联系密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境地,同时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又使更有效的安全保障成为必要和期待。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世界人民能在安全中享受亲密。
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世界各国人民可以超越时空局限,从全球角度和人类未来前景的高度来审视这个世界,从而有利于构建健康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和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事实也一再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共鸣。当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阐释“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时,30分钟的演讲中赢得了30次掌声。当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倡导 “中拉命运共同体”时,他成为赢得 “迄今最多掌声”的外国领导人。当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明确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时,这一主张被外媒评价为亚洲自信的话语中心和亚洲团结的符号。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原则
在2015年的联合国论坛上,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实际上指出了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概言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实现,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分步实现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和长期努力。按照习近平的论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贯彻“分步实现”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的分步实现思路是先通过构建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然后发展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最后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4〕这里,习近平提出了 “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事实上,中国通过提出 “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中巴走廊”等设想正一步步地践行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二,平等互助原则。所谓平等互助就是通过构建平等的国家间关系,实现各国间的公平发展和创新发展。世界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应该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15〕“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6〕所以,世界各国要协同发展,只能摒弃旧发展观念,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观才有可能。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第三,尊重差异原则。尊重各国的差异,大国要更有担当。同一个地球村中,国有大有小,发展有快有慢,责任也有大有小,先发展的应该带动后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是2016年1月习近平在世人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的承诺和表示。他认为,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一定能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从而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增添新力量。另外,习近平代表中国所提出的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也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好评和热烈响应。秉持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构想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纷纷对接,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第四,绿色发展原则。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使世界发展贯彻绿色发展原则。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17〕2015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表达了中国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决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巴黎大会上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中国不仅仅是提出绿色发展的理论,还切实践行着自己的减排义务,同时也号召世界各国都能推动绿色发展,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
第五,兼容并蓄原则。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原则。习近平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18〕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分歧是文明冲突的根源。事实上,正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色彩斑斓。多样可以带来交流,交流可以孕育融合,融合可以产生进步。习近平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9〕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不仅仅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理论,还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中巴走廊”等等实践行为,都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虽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还远没有实现,但是提出这一概念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国际领域的正义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兴盛有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只有在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之下,人类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兴盛。
〔1〕〔4〕〔5〕〔14〕〔19〕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开幕式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 (全文)[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267.shtml.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9.
〔3〕习近平.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 03/24/c-124495576.htm.
〔6〕〔8〕〔13〕〔15〕〔16〕〔17〕〔1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环球时报,2015-09-29.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2.
〔9〕牟钟鉴.共同体:人类命运中国经验[N].光明日报,2015-12-14.
〔10〕国纪平.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5-18.
〔11〕〔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273.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
D2-0
A
2096-0921(2016)03-0040-07
2016-04-01
郭海龙(1976),山西孝义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汪 希 (1983),女,重庆涪陵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