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品格
2016-03-19杜飞进
杜飞进
(人民日报社,北京 100733)
关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品格
杜飞进
(人民日报社,北京 1007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洞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更好治理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三大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性、时代性、世界性、创新性、实践性、科学性、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人民性、务实性、辩证性、底线性、制度性和开放性。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开辟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洞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梳理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一、中国性
所谓中国性即中国化,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中国性体现为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特”在何处
首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伟大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的内在联系,指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特”在何处。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习近平还着重强调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实际;强调 “五位一体”总布局,就是要牢牢抓住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 “五位一体”建设;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就是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深入阐释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丰富内涵,强调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深化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和时代背景、国情实际、全面布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了前进道路、目标方向,指明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指明了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使各项建设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系统合力。这一科学认识,也为他进一步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重大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中国性体现为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统一起来,形成了将全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4〕;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5〕。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未来奋斗目标的高度凝练和中国化表达。小康梦想古已有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高度统一起来,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中国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是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习近平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6〕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方位上,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强大理想信念。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中国性体现为其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其内容和话语体系都具有鲜明的中国 “范”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的实践土壤上生长起来的科学理论,其内容是中国的,话语体系也是中国的,既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也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凸显了中国特色,显示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具有深厚的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力。习近平经常借用中国的诗词、成语、典故等来阐述思想,把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巧妙地融合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阐发之中。比如,他用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来说明在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问题上要有主张、有定力;用“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等来阐释法治的重大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志与信念;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来勉励人们树立志向、勤奋工作;用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来说明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用 “计利当计天下利”来说明应该倡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饱含诗意的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理念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情怀,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
二、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立足于当今时代,反映时代要求、展示时代气象,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时代性体现为其科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使发展思路和各项发展举措更有针对性
习近平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7〕正因为看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前提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看到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特色的重大判断和重大战略部署。比如,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国民素质、生态环境、各方面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明确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 “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等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判断、决定方针、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是正确、管用的科学理论。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时代性体现为其对当今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解答,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主题,提升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人类发展面临一些共同的重大问题,亟需找到科学答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科学解答。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在这一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如何实现更好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正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与一些国家没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关。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 “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8〕当今时代,发达国家普遍面临政治参与度低、政党与人民关系割裂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愿和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9〕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凝聚力下降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0〕;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1〕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困扰全球。习近平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2〕;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3〕。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习近平深刻指出: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14〕对上述重大问题的解答,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不仅在指导着中国实现科学发展,而且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世界性
所谓世界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在立足中国的同时胸怀世界,以世界眼光、全球思维来观察与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矛盾问题,着力于促进世界和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世界性体现为其贯穿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新探索、新思考,展示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南北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新自由主义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发展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错综复杂的发展问题面前也束手无策;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消散,国际金融市场波诡云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低迷,新兴经济体发展遇到新的困难。世界经济的种种困境昭示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弊端,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存在失灵,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一国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探索新的发展理论、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连续三十多年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实现了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谱写了世界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近5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成为世界经济最强有力的增长引擎;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24美元,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进程正在接近尾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并且将再用5年时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 “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解决传统工业化难题,破解传统工业化困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是 “中国奇迹”的基因与密码,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推动世界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新理论、新模式。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世界性体现为其立足于“地球村”,积极倡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15〕作为地球村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因为自己的发展任务艰巨就不履行国际责任,而是在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以自身的发展造福世界,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16〕中国是第一个自主承诺减少碳排放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更是努力克服节能减排对本国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强重点污染物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等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1年的268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58立方米,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持续下降,“十二五”期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20%。中国利用完整的产品制造体系和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迅速降低了光伏产品、风电产品、高速铁路系统等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的成本,为世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 “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等。习近平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7〕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对接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签署减贫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合作减贫中心,共同推动减贫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建医院、医疗服务中心,派遣医疗队,提供紧急人道援助;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合作开发项目,支持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中国按照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的原则,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建设了270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培训了近1200万名各类人才,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18〕今天,中国把 “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 “十三五”规划,并将设立 “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未来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19〕等等。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20〕。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世界性体现为其胸怀世界,着力推动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维护世界安全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努力实现共同繁荣、促进共同安全。“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21〕;“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是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领域;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主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2〕。为此,习近平积极倡导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努力缩小南北差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仍很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深刻指出:“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23〕他着重强调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24〕;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25〕;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6〕。近年来,中国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与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积极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防扩散国际合作,参与管控热点敏感问题,共同维护国际通道安全;加强多边和双边协调,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全球网络安全;主张构建一个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以公平原则固本强基,以合作手段驱动发展,以共赢前景坚定信心,为核能安全造福人类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 《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世界性体现为其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大力倡导凝聚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7〕,“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8〕。凝聚人类共同价值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贡献。有媒体统计,在党的十八大提出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先后62次谈到了“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深入阐述中国主张,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了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 “中国方略”。〔29〕习近平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30〕;“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需要作出以下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倡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合作平台,提出了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 “中国方案”;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承诺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人民的圆梦过程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展现出理论创新的魅力,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新性鲜明地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各个方面,在此仅举三例。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创新性体现为其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总体布局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逻辑展开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路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完善和补充,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逻辑展开。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当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全面依法治国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当前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创新性体现为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使我们党在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达到新境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反映我们党对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最新认识。新发展理念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大逻辑,强调必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是对传统发展思路的全面革新升级,对发展内涵的全方位拓展和对发展理念的全方位提升。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建构起宏大的发展框架、严密的发展逻辑、务实的发展思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发展观念、发展目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和发展要求的全面提升,必将带来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开启未来发展的崭新境界。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创新性体现为其提出的现代化新维度和发展新战略,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具体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32〕这深刻表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要体现本国特色,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在不同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是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还应看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调整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因而将大大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新发展战略,都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对发展道路及具体路径的拓展,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五、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既从实践创新的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发挥了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的强大作用。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实践性体现为其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习近平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33〕他深刻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实践充分证明,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34〕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在调查研究中形成和提出的,是针对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深入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解答。比如,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思想是我们党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明确了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坚持的经济发展方略。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他首次提出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开启了治国理政新实践。同样,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也都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比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出台前经过了近7个月的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经过了9个多月的深入专题调研和反复论证。正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对于如何在新时期更好治国理政,怎样成功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重大问题不断给出准确、科学的答案。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实践性体现为其扎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深厚土壤,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比如,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针对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的;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要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提出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是着眼于减速不失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营造良好环境而提出的;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着眼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农村短板而提出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对实践发挥着巨大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六、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通过深化对 “三大规律”的认识,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达到新的境界。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体现为其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6〕,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本”: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7〕进一步明确了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要求:“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8〕第一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明确指出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39〕,并从严明纪律、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严明纪律方面,习近平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严明政治纪律就要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40〕,“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抓作风建设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41〕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坚持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要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42〕。在制度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43〕;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体现为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从国情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科学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引领中国向着正确方向稳健前行,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其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进一步阐发和升华,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依靠力量,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了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这个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的制胜要诀,绿色这个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开放这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共享这个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向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的有效途径,既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药方,也是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思想,洞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举措来促进发展,深刻总结出我国当前阶段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并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对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创造性运用。此外,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体现为其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表现为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长期历史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世界潮流。习近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和我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反复强调:“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4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一以贯之的红线。正因为牢牢抓住了这根红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得以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独树一帜,坚持中国立场,表明中国态度,发出中国声音;得以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的思想舆论场中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入人们心田;得以在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从容应对,保持战略定力,高瞻远瞩谋划,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世界潮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习近平高度重视顺应世界潮流的问题,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46〕“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7〕正是在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今世界潮流的基础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的新理念新举措,主要包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创新世界经济增长路径、共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倡导各国人民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和倡议,积极回应了世界潮流,为世界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七、战略性
所谓战略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从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战略举措都凸显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彰显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谋划和恢弘气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战略性体现为其在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中凸显了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48〕习近平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运用“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所提出的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和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 “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和顶层设计,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趋势和前进方向,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而科学的战略布局。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战略性体现为其在谋划战略举措和战略部署时凸显了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战略性,还体现在他用战略思维谋划战略举措,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牛鼻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抓住关键、纲举目张,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强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在从严治党方面,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 “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战略性,同样体现在他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上。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洞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洞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致力于让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有机会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红利,为世界经济培育新动力,为中国发展创造新机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前瞻绿色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致力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而作出的战略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在洞察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着眼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在谋划战略举措和战略部署中凸显战略思维,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总能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八、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从改革发展稳定,到内政外交国防,再到治党治国治军,全面涵盖、无所不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系统性集中体现为其涵盖内容的全面性、体系性。习近平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因而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全面涵盖了从改革发展稳定到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领域各方面内容,而且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各项内容和举措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呼应,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合力。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主题主线。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3.提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4.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科学布局。5.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统领发展全局的科学的新发展理念。6.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和总纲,为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7.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当前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实现转型升级、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制胜要诀。8.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证。9.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守中华文化这一民族的“根”和 “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坚持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在深化军队改革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祖国统一,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并提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13.把和平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1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15.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方法论,提出要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发扬钉钉子精神等一系列重要方法论思想。这1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前5个讲的是治国理政的主题主线、依靠力量、目标任务、科学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后面9个方面,则从改革、经济、法治、核心价值观、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和举措;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在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这15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并有内在紧密逻辑联系的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九、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就其结构而言,表现为从“五位一体”到 “四个全面”,从战略部署到具体实施,从继承弘扬到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可以分为顶层设计、具体部署和方法论三个大的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三个部分内部的具体内容也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这种整体性,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整体性体现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顶层设计
在构成顶层设计的主题主线、依靠力量、目标任务、科学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把另外四个方面紧紧贯穿在一起,使依靠力量、目标任务、科学布局和新发展理念都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则为彰显主题主线、完成目标任务、落实科学布局和贯彻发展理念提供了最根本保障;“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全体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是在科学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布局,是主题主线的逻辑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现,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是让人民群众更好发挥作用、更好享受发展成果,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发芽的科学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 “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及落实科学布局所必须坚持的科学发展理念,体现了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主题主线、依靠力量、目标任务、科学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于改革、经济、法治、核心价值观、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论述,是顶层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展开。也就是说,各项具体任务和具体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为了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都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落实,都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整体性体现为其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和具体举措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比如,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经济发展则为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提供前提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样需要法治保障,同时经济发展也对法治完善提出新的要求;核心价值观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法治昌明,同时它又随着社会发展而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富国与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等等。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无论顶层设计还是具体任务和具体举措,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闪烁着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光芒。
十、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不是封闭的、僵化的,而是在从战略定力到灵活应对、从坚持原则到刚柔相济上,都表现出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灵活性体现为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具体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工作、选用人才、外交工作、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
比如,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进而指出,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对一些矛盾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改革试点,要科学组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根据改革需要和试点条件,灵活设置试点范围和试点层级。在经济工作方面,习近平指出,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选用人才方面,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学合理使用干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既坚持原则,又体现灵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灵活务实推进合作共赢,并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工作密切结合,推动了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打开了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示了自信、灵活、朴实的“中国魅力”。在军队建设方面,指出要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方向发展。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灵活性体现为其对整体和局部、全面和重点的精准把握,蕴含着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强调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和原则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又注重保持理论的弹性和政策的张力,使得理论和政策能够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及时作出调整,并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既坚持了重大原则,保持了战略定力,抓住了大局大势,又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思想更加符合实际、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各项政策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
十一、务实性
所谓务实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从崇尚求真务实到着力实干兴邦,从强调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到践行抓常抓长、久久为功,都表现出了务实、管用的科学品格。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务实性体现为其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品格
早在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在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专门论述了求真务实精神。在这篇名为 《求客观规律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的文章中,他指出,求真务实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工作作风,也是一种党性要求,其真谛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到底是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9〕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次指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50〕;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51〕正因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品格,因而其展现出了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的精神。比如,在作风建设上,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52〕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推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党的自我革新,强调要 “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53〕。在推进改革上,他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他指出,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他强调: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规律,紧紧依靠人民,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由之路。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务实性体现为其在实干兴邦上不断地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其行动诠释了求真务实的治国理政品格,在实干兴邦上不断迈出新步伐。三年多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人民获得感持续增强;面对“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的经济压力,保持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了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以宽广的战略视野,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加速形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简政放权稳步推进,本届政府承诺减少1/3以上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民生持续改善,教育更加公平,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目标;就业保持平稳,扶持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就业计划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人民收入持续增加,近两年来居民收入增速均跑赢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保障扩面提质,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8.42亿人;推进精准扶贫,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663万人,年均减少3182万人;青山和金山双赢,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已提前完成;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作风建设贯穿始终,干部作风显著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政治生态更加清朗;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渐成世界共识,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吸引了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一项项治国兴邦之举,不断开拓出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二、人民性
所谓人民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始终以人民为主体、为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致力于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人民性体现为其把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执政理念
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句朴实的话语,充分表明了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的至高位置,反映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情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执政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内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面小康,反映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严治党,是为了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一战略布局,全方位保障了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始终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样,新发展理念也处处都有 “人”的身影,饱含着对“人”的深切关怀。比如,创新发展,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调发展,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绿色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要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共享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4〕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历史责任感、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使命感和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现实紧迫感,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人民性体现为其把群众路线定位为 “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55〕“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56〕“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57〕把群众路线定位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找到了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基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从根本力量、根本宗旨、血肉联系、评判标准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进一步回答了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 “八项规定”为抓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形成和完善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坚持不懈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申和坚决执行党的纪律、政治规矩,丰富和完善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举措,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人民性体现为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人民性特点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58〕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要坚持 “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5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在2020年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回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坚持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全体人民的获得感。习近平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6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着眼于通过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和促进全社会成员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享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共建共享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生动诠释了公平正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共建共享作为基本原则,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是在当前阶段改善民生、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必须坚持的科学原则。
十三、辩证性
所谓辩证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辩证性突出体现为其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洞悉事物矛盾运动规律,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深刻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 “牛鼻子”。〔61〕正是因为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具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同时又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 “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气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改革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62〕又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这个战略布局,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既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深入把握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对 “三大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新高度。再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理念都着重于解决一个重要问题,相互之间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础上推出的政策针对性强、牵动面广、影响力大,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巨大威力。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辩证性体现为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一分为二地看,辩证地看。重点论就是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纵深发展,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越加复杂,各种两难甚至多难问题增多,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妥善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全面而深刻地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中。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比如,在谈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重点时,习近平指出,发展战略重点,是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 “衣领子”、“牛鼻子”;抓准、抓住、抓好战略重点,是保证 “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63〕比如,关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对每个发展理念,也要抓住重点,以抓重点推动每个理念在实践中取得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64〕比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 “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把握好 “加法”和 “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65〕习近平的外交思想同样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深刻体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辩证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韬光养晦与主动作为的辩证统一、注重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等等。〔6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具有揭示规律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性。
十四、底线性
所谓底线性即底线思维,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在工作中划出红线、守住底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底线性突出体现为其把底线思维确立为重要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抓住了推进工作的要害。底线思维建立在正确判断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础上,它预见到可能面临的危险,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防止出现破坏性的质变,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底线思维的领导者在做决策定战略时才能从容不迫、张弛有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领域风险增多;随着我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风险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视。“十三五”时期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历史时刻,我们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对于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对矛盾和风险缺乏清醒认识,就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发生危机,甚而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无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正是因为坚持了底线思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才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始终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效应对了国内 “三期叠加”局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各项建设均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影响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底线性具体表现为其在工作中划出红线、守住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划出红线、守住底线。习近平明确指出,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67〕这表明,无论前行中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底线。遵循底线思维,使我们在很多具体工作中都能明确划出红线、坚决守住底线。比如,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他强调“要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层层负责、人人担当”。在经济工作方面,他强调“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68〕。“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69〕在金融监管方面,他强调 “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70〕。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他强调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 ‘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71〕。在坚持耕地保护制度方面,他强调 “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72〕。“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73〕在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他强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74〕。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他强调 “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75〕。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方面,他强调 “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76〕。在教育方面,他强调 “好老师要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77〕。在补齐民生短板方面,他强调 “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78〕。“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79〕在生态建设方面,他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80〕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他强调 “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81〕。在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方面,他强调 “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在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时,他强调 “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十五、制度性
所谓制度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所具有的强烈制度思维,把制度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与准绳,强调从扎紧制度笼子到于法有据,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到全面依法治国,把制度现代化作为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的一条红线。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制度性体现为其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高度,达到了积极推进制度现代化的新高度
习近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问题,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82〕“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83〕正是为了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习近平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高度,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指出: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等作出统筹设计,对增强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耦合性、关联性作出科学安排;从提高国家制度执行力着眼,科学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从而使全面深化改革既大处着眼、确保“立治有体”,又小处着手、确保“施治有序”。这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正在全面落实和推进,有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4到2015年两年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8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261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785条改革成果,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今,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一大批改革举措正在抓紧落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制度现代化建设达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制度性体现为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与全面深化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基础
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84〕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习近平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与全面深化改革同等的位置,把二者比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深刻揭示了改革和法治是 “破”与 “立”的关系,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只有二者配合,才能既发挥改革的作用,又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坚持了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制度性体现为其把制度思维运用到全面从严治党上,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注重教育和制度双管齐下、同向发力;坚持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有机统一,既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强调守纪律守规矩;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强调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强调全党动手、全党参与。〔85〕习近平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突出重点,重在管用有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制定制度要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从而增加对制度的认同;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零打碎敲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要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必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等。〔8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首先制定了“八项规定”,紧随其后又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这一系列制度建党的科学理念和具体举措,对充分发挥党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高党的治国理政水平和应对风险考验能力、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出顶层设计,为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推升党应对风险考验的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六、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指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时代和实践的产物,不仅为了破解新的矛盾和问题、指导新的实践而产生,而且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开放性体现为其不仅高度重视树立全球视野和文明交流互鉴,而且其本身就是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而形成的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87〕“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88〕基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的正确认识,怀着“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习近平高度重视树立全球视野和文明交流互鉴,主张“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主张 “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提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 “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的思想,体现在习近平诸多重要论述之中。比如,在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时,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 “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89〕;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方面,他强调 “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90〕;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他强调 “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91〕;在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上,他强调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不仅准确把握和积极顺应了世界潮流,而且为促进世界丰富多彩、共同繁荣贡献出了东方大国的智慧。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开放性体现为其不仅高度重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而且其本身就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充满智慧的理论成果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对于治理好今天的中国,乃至解决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都有重要启示。因此,习近平高度重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主张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政治智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展现了思接千载、贯通古今的东方智慧,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开放性体现为其是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既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又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顺应时代需要、响应时代召唤、回答时代诉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比如,从提出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再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提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不断总结、升华我们在推动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不断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发展实践作出理论概括和规律性总结,以理论创新推动了实践发展。比如,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再到提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抓住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牵住了加快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纲。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更好治理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治理好中国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 “三大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开辟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1).
〔2〕〔3〕〔38〕〔4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02).
〔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5〕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6(02).
〔6〕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28(01).
〔9〕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02).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1〕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01).
〔12〕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01).
〔13〕兰红光.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N].人民日报,2015-10-30(01).
〔1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01).
〔15〕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02).
〔16〕〔17〕〔20〕〔23〕〔25〕〔27〕〔3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2).
〔18〕合作共赢谱新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如何坚持开放发展 [N].人民日报,2016-02-03(09).
〔19〕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N].人民日报,2015-10-17(02).
〔21〕〔2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02).
〔24〕〔88〕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5-10-23(02).
〔26〕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4-07-18(03).
〔2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4-03-28(03).
〔29〕国纪平.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5-17.
〔3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2).
〔32〕〔83〕〔8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33〕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01).
〔3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调查研究工作[N].人民日报,2011-11-17(01).
〔35〕〔54〕〔55〕〔57〕〔8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3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01).
〔37〕杜尚泽,陈效卫,兰红光.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39〕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01).
〔40〕〔41〕〔4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01).
〔43〕〔5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3).
〔44〕〔48〕〔5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4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3-03-24(02).
〔4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02).
〔49〕习近平.求客观规律之真 务执政为民之实[N].人民日报,2004-03-01(09).
〔51〕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N].人民日报,2012-12-12(01).
〔5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01).
〔56〕李从军,赵承,李柯勇.面向未来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 [N].人民日报,2014-03-24(01).
〔5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01).
〔59〕庞兴雷,兰红光.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内蒙古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4-01-30(01).
〔60〕霍小光,谢环驰,兰红光.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N].人民日报,2015-05-28(01).
〔6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8-47.
〔63〕〔6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 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6-01-31(01).
〔65〕〔78〕兰红光.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6-03-09(01).
〔66〕韩庆祥.闪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的理论创新成果——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N].人民日报,2015-02-06.
〔67〕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3-10-08(03).
〔68〕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N].人民日报,2014-07-30(01).
〔69〕〔7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7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3(03).
〔7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二〇一四年经济工作听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 [N].人民日报,2013-02-04(01).
〔7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2-15(01).
〔7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5-12-26(01).
〔7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 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 [N].人民日报,2014-12-03(01).
〔7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4-12-07(01).
〔7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7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2(01).
〔8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01-13(01).
〔8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02).
〔8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2).
〔85〕杜飞进.“四个全面”: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高度凝练[N].光明日报,2016-02-14.
〔8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55-64.
〔8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9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N].人民日报,2014-10-14(01).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
D2-0
A
2096-0921(2016)03-0001-39
2015-04-24
杜飞进(1960),男,浙江东阳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高级记者,法学博士。先后作为“学贯中西的理论家”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国家 “万人计划”;同时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