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对潮汕侨批地方特色文化认同的调查分析

2016-03-19陈晓琳陈辉林

关键词:潮汕特色院校

陈晓琳,陈辉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高职大学生对潮汕侨批地方特色文化认同的调查分析

陈晓琳,陈辉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需要传承与发展。通过对粤东三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研究,了解高职大学生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情况,形成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供给等策略建议。

高职大学生;地方特色文化;认同;教育供给

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民族性和区域性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深远持久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越发显现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千姿百态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的文化因子,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式微,文化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特色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濒临消亡,璀璨光彩的文化珍珠黯然无光。随着科技与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尤其是已经熟悉掌握电子媒体的年轻一代,每天面临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受外来文化影响也更加明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越来越弱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越来越淡漠,很多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传统戏曲等都面临后继无人、失传的危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尤其是具备一定知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莘莘学子。

许多地方高职院校都建立在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长期以来深受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为更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大学校园将如何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以粤东三所高职院校(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潮汕地区著名的文化名片“潮汕侨批”为调查内容,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分析形成“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16道题目,主要了解以上受访学生对于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潮汕侨批的了解和认同。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02 份,回收率为 91.8% 。调查的方向集中在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途径、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于弘扬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意愿、对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等。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潮汕籍的比例为57.1%,便于进行潮汕侨批的调查研究。

1.1 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途径

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认知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一辈的口传相授,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90.9%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二是是家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有65.3%的学生表示有所体验。三是通过有组织地或者自发地观看地方特色文化纪录片、参观相关的文物馆,比例是45%。四是通过学校文化讲座和网络学习,比例仅是33%。五是传统文化创新实践,仅有个别人表示体验过。换言之,高职学生主要以碎片存在的方式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的零星液汁,难以系统性地宏观把握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全貌,难以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从而难以对地方特色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难以唤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1.2 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分析

伴随着文化多元化,以90后为代表的高职学生处于文化夹层当中,陷入两难境界,舍不弃传统的,也迎不上现代的,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生活在现代文化的重重叠加当中。当地方传统文化“在场”时,内心与之共鸣;当地方传统文化“离场”时,找不到文化的归属。地方特色文化承载着人们的认同归属感、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形式,是生活方式、价值观与信仰习俗等特色的集合。以潮汕侨批为例,受访的680名潮汕籍学生中只有15%的人数听说过或在一定程度了解过潮汕侨批,听说过侨批的学生表示对于侨批只是一知半解,多数人不清楚侨批到底是家书还是公文。接受调查的学生里有10%的学生明确表示,在当今社会侨批没有存在的意义。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在国家档案局向联合国申报的侨批中,潮汕侨批占到64%。潮汕侨批作为搭建与海外华人文化交流,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人文合作的重要载体,正不断扩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潮汕侨批有着深厚的经济历史文化,折射出潮人爱国精神、爱家精神和爱人精神,蕴含着良好的家风、诚信的品性、勤劳的品质。百年侨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潮汕人民。为何青年学子在浓厚的侨批文化氛围里却表现得如此淡漠?

1.3 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认同淡漠的分析

客观地分析,多数学生对于地方特色文化存在着“敬”与“畏”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表示对于历史存在着、今天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的传统文化有着崇高的敬意,内心深处渴求能够得到其滋养。另一方面,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愿意选择便捷的、易得的文化内容,害怕要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学习中去。以潮汕侨批为例,受访的学生有36%的表示愿意加入侨批的学习与研究当中去。良好的意愿总是在现实面前表现得相当脆弱,相比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年限而言,学生则表示更愿意学习一技之长和谋生的手段。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显现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矛盾:一是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与兴趣爱好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理论上在校三年,实际上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短暂的学习年限学生面临着技能学习与就业压力,无心真正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遑论以精力投入到长周期的文化研究中去,如地方特色文化。二是学生习惯于网络习得与实践研究的矛盾。现代资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能够轻易地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网络碎片化的习得方式已经成为高职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网络的易得与实践研究的艰难相比较,学生往往放弃后者。三是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园的有效供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提供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接受什么。缺乏文化内涵的校园培育不出人文素养的学生。

2 增强对地方特色文化了解、认同的策略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认同不仅是一种模仿,而且是一种内化。最大限度并且深入地了解,是对某种事物认同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研究可知,生活在地方文化圈却游离在地方文化核心边缘的高职学生,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得到一种归属,能够被融入土生土长的家乡文化和周围的地方文化体系里,做一个有文化特性的人。学生需要什么,教育就给什么,这是教育最基本的供给。习惯于所学即所得,所给即所学的高职学生,教育的主导权在于学校。本着“化人”与“育人”的理念,培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而又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当创设各种条件,开拓新的教育格局,促使高职教育回归地方,服务地方。地方高职院校建立在人文色彩浓厚、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的城市。“地方文化孕育并滋养着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特别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四大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全面的精神指导和丰富的文化资源。”[1]高职的人文教育无须舍近而求远,充分挖掘所在城市的特色文化,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的人文精髓注入到高职学生的认知里。破解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障碍,高职院校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践。

2.1 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一座楼一棵树,都会说话。现代建筑无论坚固与否都是一个校园的躯体,一所院校的灵魂在于其校园文化、校园精神。高职院校因时、因地而建,应体现出独特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旦被高职院校所掌握,将产生一种文化无形的影响力。地方特色文化就地取材、可感可知,从教育发生学角度分析,邻近性的地方文化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解和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在精神的层面直接影响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环境育人,最终是文化育人。“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领者,它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功能,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媒介之一。”鼓励、资助各类学生社团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氛,在青年学子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以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感染学生。学生时期良好的文化熏陶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继续传播他们所坚信的文化正能量。

2.2 专业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文化

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是服务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为本地生源,土生土长,文化基因里已经被注入地方文化的种子。能够在家门口选读自己从小就接触过的专业与课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课程的热情与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以闽南和粤东地区为例,茶道是千百年来的地方特色文化。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与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产业欣欣向荣,但茶文化的专业人才却稀缺。潮汕地区茶文化影响深远,但潮汕地区三所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专业。教育供给的缺位导致地方文化无法形成高端的教育输出,学生们只能望茶兴叹。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高职院校紧靠地方,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大规模地开设地方文化特色专业,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效有益的教学,促使文化向生产力转化,使地方特色文化从校园走向社会,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真实的经济社会效益增强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调查中,不少学生表示像潮汕侨批等有一定年份的地方文化已经没有了市场,失去了价值,只能存在于历史中。回应质疑、回归认同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发、利用和发展。

2.3 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共享发展

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传播,而“地方文化在传播媒介中的边缘化和异化是普遍现象。”[3]逐渐地,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院派的专科。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地方文化研究所(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更多是以论文、研究报告的方式发表或者交流。成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受众面相当狭窄。从一名高职学生的角度审视这种固化的体制,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应当允许学生的加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直面文化的存在,扩大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受众群体。二是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应当发挥资源优势,借鉴“互联网+”的模式,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推广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文化。以专家讲座的形式系统性地介绍和宣传,与学生形成面对面的交互学习。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走上讲台,让传统文化复活,让学生共享,使学生有着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地方特色文化,鞭策他们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2.4 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增强认同体验

“无论是在场的实践体验还是非在场的实践感悟,这都需要教育从课堂上走出去,回到事件发生的初始地或者理论产生的根源地。”[4]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参与实践,走进历史,追寻历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若是能够创设条件使学生亲身体验一种文化的“真”,则可进而增强内在认同感。人们习惯于认同乡土文化,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本地学生,自幼深受地方特色文化熏陶影响,个体的成长与文化历史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关系,他们愿意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探寻、研究和宣传中去,尽自己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外地学生对院校所处的地方文化存在着惊艳与好奇,若是能够通过实践教学、实践研究等方式引发其兴趣,逐渐养成内在的接纳与认同,从而汲取地方特色文化的养分,助益其成长成才。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实践体验。对于“参照文化文物馆、组成文化研究小组、寻找历史真迹活动和模拟学习等实践活动表示强烈的向往和要求。实践出真知,认同在实践,校方应根据学生认知的心理图式,本着文化“育人”与“化人”的理念,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修养的高职学生。文化是共通共融的,教育是互通互融的,一种文化圈里的高职院校应当开展常态化的校际文化交流,共享文化研究成果。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能够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校园里感受到一种地方文化的魅力,进而逐渐内化成个体意识。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逐渐展现其独特竞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中,发挥文化的作用,树立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形象,是莘莘学子的愿景也是道义责任。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广大高职学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投身这一伟大的事业。创新,若是能够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发展相结合的增长点,赋予传统当代的表达,形成当代价值,则是创新的境界所在。促使学生在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寻找灵感和智慧,需要尽一切努力地增强其对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唤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年轻一代任重而道远。

[1]陆虎.高职院校传播地方文化的途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20):4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3]路金辉.地方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J].吕梁学院学报,2011,(5):49.

[4]陈辉林.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课程的融合——以广东潮汕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37.

A Survey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 in Chaosh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HEN Xiao-lin, CHEN Hui-lin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515078, China)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s a soft power of culture, needs to be inherit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explores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thus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ocal culture; identity; educational supply.

G641

A

1672-2841(2016)03-0036-04

2016-06-29

2016年度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高职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以潮汕侨批为例”(pdjh2016b0724)。

陈晓琳,女,研究方向为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潮汕特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潮汕牛肉火锅
中医的特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完美的特色党建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