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中国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的若干思考

2016-03-19周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高教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校

周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关于当代中国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的若干思考

周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暑期学校”这个在中国相对较新的概念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从工作实践和对比研究出发,阐述当代中国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现有办学及管理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暑期学校;国际暑期学校;高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for Chinese people, has become a "trend"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certain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in China, analyzes its management methods, organizing forms and orientations of its development in future by the means of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practices.

Keywords:summer school;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重视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开放办学,教学上中外合作,招生上面向全球,打造英文授课环境,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种种创新手段让“暑期学校”这个在中国相对较新的概念越来越为人熟知。

一、暑期学校的历史沿革简述

暑期学校始于1871年的美国哈佛大学[1],从最初的教师培训及学生学业补充逐步发展为重要的教育国际化平台[2]。受美国大学文化影响,在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努力之下,我国暑期学校于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开,并迅速风行于民国各大学。[3]新中国最早的暑期学校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的“数学研究生暑期教学中心”,而现代意义上的暑期学校在进入新世纪后才逐渐兴起[4]。大学自主举办、自主招生、国际合作、英文授课等新现象体现了当代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

二、当代中国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的必要性

根据《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4]一文,可以总结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举办暑期学校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到多、开放程度由低到高、内容形式日益丰富、多元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具有国际一流知识结构、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并争取主动。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造成了包括教育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对滞后现象。因此,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既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让人民满意的时代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里就有“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5]”的明确论述。

国际暑期学校因其自身定位,要求各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提高自身国际化能力和国际交往水平,将教育和服务对象由本校学生拓展至全球各色群体,接收甚至主动拥抱不同观念和不同体制的碰撞,提升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校对人才(尤其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向往,使学校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反思体制缺陷和软硬件等资源配置问题,并在解决矛盾的实践中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三、国际暑期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特点

(一)暑期学校有别于夏令营

“暑期学校”可包含多种教学及文化交流形式的活动,但不是所有暑假期间开展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暑期学校”,如“夏令营”就重在参与文化和友谊的交流。而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暑期学校”的核心应在于教学活动。

暑期学校历时不长却涵盖完整的教学周期,学生修得学分得到该大学认证,这就要求有比“夏令营”等活动更严格的管控过程。一方面,传统春秋学期所涉及的教学管理内容都不能少,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招生宣传、报名筛选、排课选课、奖学金选拔、宿舍管理、成绩管理、结业证明等;另一方面,还有暑期学校特色内容安排,如开学典礼、结业晚会、文化参观、学伴安排等,且大部分工作要压缩至短短几周时间内完成。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在这样节奏紧张、互动深入又广泛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考验。各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足够的英文接洽能力和国际交往应变能力?教务管理系统等软件能否适应多国学生姓名识别等多语言环境?“传道解惑”“教学相长”是大学的灵魂所在,能否办好暑期学校是对一所大学综合能力的挑战与考验。

(二)国际暑期学校工作的特点

1.更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

暑期学校的排课灵活体现在总课时长短不一。如,从各大学官网中可以得知,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提供2周和4周两种暑期课程(zwei oder vier Wochen am Sommerkurs teilnehmen)[6],美国哈佛大学提供7周和3周两种暑期课程(offered in either a seven-week session or a three-week session)[7]。

排课灵活还体现在具体课时安排的相对无规律性。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暑期学校部分课程开设于每周的固定半天,另部分课程的开设时间则无规律。原因在于暑期学校时间紧凑,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与个人安排自行决定上课时间。

2.更灵活的住宿安排

中国高校在住宿安排上的优势是校园内通常配有学生宿舍楼,有安置校外学生住宿的条件和管理经验,可节省学生的住宿成本。但考虑到学生(尤其海外高校学生)的习惯,中国高校也可参考国外大学,对周边合格的旅馆酒店进行考察并公布推荐列表。

3.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教学活动应为高校暑期学校的核心内容。但暑期毕竟有别于春秋学期,国际暑期学校更是因其独特的国际文化交流魅力而日渐普及。因此,主办高校应将文化交流项目纳入排课阶段,公布课表的同时也公布文化活动的时间安排,借国际暑期学校平台推广自身、本地区乃至中国的文化形象。

4.关于经费的探讨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的运转。在当今国情下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应厘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推动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既给想走出去的本校学生提供制度性帮助和服务,如公开信息、公平竞争、精简手续、经费支持等;也把外国师生请进来,让暂时没有条件走出去的学生亦能参与国际化,在节省学生和家庭负担的同时,丰富课堂层次,加深中外教学及管理合作,使校园更加多彩、富有活力。

当然,吸引国外一流大学师生的根本还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国际暑期学校的授课教师由本校和外聘教师及学者共同组成,是一个明确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平台,主办高校可以不断提高和壮大自己,发扬自身特色,改善原有劣势。如果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主动参与,就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就难以产生国际影响。[8]

5.网络化管理和英文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多高校已能在春秋季学期进行网络办公管理。但国际暑期学校超出本校学生和汉语管理范围,其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也与春秋季学期的不尽相同:更友好的英文操作界面,更开放的信息流通,更全面的负载功能,往往集宣传、公告、申报、选课、缴费等功能为一身。其他细节还包括校园各指示牌的合格英文翻译、各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英文接洽能力等。

四、对中国高校国际暑期学校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进行多元化探索

目前国内常见的国际暑期学校教学对象为各国在校大学生,课程模式基本是“汉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前者依托国际学院或国际班等校内现有设置,或是有合作的孔子学院,后者主打特色专业,通识教育与精英优化教育并行。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基本都可纳入此列。而常见的境外高校暑期学校,除类似上述课程外,还有针对高中生和社会人士的多类型课程。这种安排有利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应成为中国高校的长远目标。而短期内目标则可以把更多的必修课程纳入暑期学校,促进“完全学分制”建设;允许部分本科生在暑期学校期间选修研究生课程,推动“本研一体化”改革。

(二)将“打铁还需自身硬”和“酒香也怕巷子深”结合起来

与更多国内外大学进行学分互认;不强求学生选自己学校的暑期学校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暑期学校的形式去外校及外国多交流;完善学校中英文官网建设,如,英文网站的初步翻译外包给正规翻译公司,再由更了解校情的学校工作人员审核修改。

(三)优化假期轮值制度和工作分配

国际暑期学校多由教务处牵头,但同样重要的学院教务人员往往因假期轮值安排而失联,影响暑期教学工作的推进。建议优化假期轮值制度,同时尽量把教学单位的教务工作分配给多名而不是一名教务人员。

总之,国际暑期学校是一种创新的办学形式,它服务于教育国际化,最终则是借助国际化的力量促进知识和人才流动,培养出让人民满意的国际化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梦。切不可盲目追风,应当努力摸索,走出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宋鑫,卢晓东.中美大学暑期学校实践比较[J].高等理科教育,2008(5):29.

[2]柴文玉.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理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85-87.

[3]许衍琛.民国大学的暑期学校[J].兰台世界,2015(10)上旬:153.

[4]胡莉芳,郝英.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2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 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19492625-3.htm.

[6]http://www.deutschkurse.de/kursuebersicht/internationale-sommer kurse.html.

[7]http://www.summer.harvard.edu/summer-courses.

[8]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化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世界教育信息,2013(5):52.

作者简介:周游(1987,1-),女,汉族,籍贯:安徽,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026-02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