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2016-03-19吴文清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同中心建设

王 莉,吴文清

(1.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王 莉1,吴文清2

(1.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2011计划”是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既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现实,又关联着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三类关系:地方高校发展基础与未来愿景的关系,高校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区域发展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关系。协调这三类关系,既需要加强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又需要适当规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团结;建设路径

现代大学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引擎,创新理应成为大学的血脉。大科学时代,创新模式已经演变为以多元主体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2011计划”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回应这一趋势的重大战略,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2012年以来,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两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3个省份启动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工作,多所高校开始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在这样的热潮之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量的巨大飞跃,但协同创新能力及影响力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桎梏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特殊性把握不足,而这也是协同创新研究中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理解这一特殊性要立足于地方高校多年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脉络,挖掘管理体制机制的阶段特征。文章在社会团结理论基础上,研究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规制的必要性,提出建设路径。

一、社会团结理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社会整合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德(A uguste Co mte)的“社会内聚力”思想、马克思(Karl H einrich M arx)的“阶级社会理论”、斯宾塞(H erbert Spencer)的“社会有机体论”,但是直到1893年迪尔凯姆(E mile Durkheim )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社会整合”的概念才得以形成,他分析了社会整合的“非契约性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团结理论,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

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压制力,控制着大部分个人的行为,社会成员表现出明显的集体特质[1]。社会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相互依赖性较低,社会联系较为松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分迅速从传统社会中分化出来,社会秩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即有机团结。有机团结的主要特征包括: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社会联系;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集体意识并不会也没有完全消失,但它对社会团结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有机团结比建立在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等集体意识基础上的机械团结能够更彻底、更有效、更深刻地实现社会整合。

当然,迪尔凯姆并不认为分工能自然而然地导致有机团结,如果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力量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体与群体活动的矛盾、阶级制度与外在的不平等以及与高度的分工相联系的正在增长的异质性和个性等问题,就会出现“社会失范”。因而,他还提出有机团结应该发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个人的热情被共享的文化象征所调控;个人通过仪式和互相加强的姿态产生集体归属感;行为被规则和合法的政治结构管理和协调;不平等应该符合人才分布的情况[1]。简而言之,社会分工是实现现代社会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但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失范,一方面需要培育成员的组织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需要形成一套社会规范和制度,实现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

当代科技发展使原有的线性创新模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对创新过程开放性的忽视、对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忽视及缺乏反馈系统等等。于是非线性创新模式发展起来,形成了市场与科技耦合互动模式、一体化模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等几种类型,创新进一步被放置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之中。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面临着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益的重新分配、合作关系的重新调整、组织结构的重新安排等问题。社会团结理论也是在欧洲社会秩序、社会分工、社会团结的重新调整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社会团结理论来分析当下科技创新模式的变化,特别是以有机团结来分析非线性创新模式,能够深刻把握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对于科技创新组织本身的文化和管理分析更具说服力。

二、高校办学理念的变化及其特点

对于我国高校来讲,科技创新模式转变最大的影响在于高校由产学研合作的科研组织形式过渡到协同创新中心的形式。以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来描述地方高校科研组织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内涵。

1.由合同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在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中,大学开展企业资助的合同研究是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典型方式,研究过程主要表现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校企的关系多数因合同终止而终止。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多个合作主体之间形成宽松而灵活的伙伴关系,“协同创新的形式从以项目带动为主的点状关系,向以平台建设为主的长期联盟和战略领域的集群协作等网状关系转变”[2]。不同于传统的大学从外部组织获得研究资助的形式,高校与多个合作主体共建研究平台,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创新过程由单向传递转向多维互动,创新体系也由单一线向转向知识网络。

2.由物理合作到化学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契约关系的简单分工,在契约要求下,高校和企业承担相应的工作,表现为机械、物理的过程,合作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分离,高校追求基础研究目标,企业追求产业发展目标。而协同创新则是深度融合合作,不同主体围绕共同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是一个有引导、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有动力机制的自主创新载体,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由相对分离走向相互融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乃至最终的产品创新有效协调、整合、实现,表现为化学合作的过程。

3.由单一目标到多元发展。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成果的转化。而协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高校改革载体,它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并带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协同创新的领域很多,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众多方面,但它如果不能达到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对大学而言,则是毫无意义的。”[3]

三、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有效规制的必要性

随着“2011计划”的启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地方高校都意识到了对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重要性,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也全面展开。需要指出的是,文章所指的“地方高校”更多地指向于“地方高水平大学”,指那些在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中能够整合多个学科、多个主体进行综合研究的高校,即具有综合性、研究性、引领性等显著特征的地方高校。上文对于高校办学理念转变的分析适用于不同高校,但是具体到地方高校,受其自身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影响,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规制也呈现出特殊性。具体而言,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地方高校普遍乐于接受这一办学理念,但难以突破长期存在的观念束缚。各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启动表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地方高校都认识到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势在必行。但是,这并不能使地方高校尽快突破自身观念问题。制约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观念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对高校科研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沟通的主动性不足、与社会合作的形式单一等等;二是对高校科研必须通过团队协同来实现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科研活动中单打独斗的现象较多、与校外合作中的个人行为相对较多等等。这意味着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缺乏良好的群众和文化基础,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观念转变的难度较大。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激发广大教师的合作热情、提高合作共识,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强有力的引导,突破观念束缚。

2.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原有的发展基础与协同创新本身的要求之间差距较大。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应具备的基础要素包括深厚的合作渊源、默契的合作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机的互动团队、实现共同目标的合力等等。但是,观念问题造成地方高校的校内外合作基础薄弱,“各个研究实验室的效率不高和组织不完善,绝不是科研工作所遇到的最严重的缺陷,更严重的是不同科学研究所之间和各地科研工作者个人之间普遍缺乏协调,实际上,科学工作的全面组织和部分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原始水平”[4]。单个教师或小团队更加注重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度挖掘,学科之间、学科方向之间壁垒严重,校外组织与校内合作多数停留在“小型的命题作文”状态。当然,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水平团队的组建,也必然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对外部力量的吸引力。可见,由低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向协同创新转变,地方高校需要有所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关键在于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迫切性和建设基础薄弱的关系。

3.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形式上组建成功,但体制机制僵化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原有科研合作的基础决定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初期必然要经历一个机械团结的过程,即通过学科大类、产业大类考虑把不同学科、方向、团队等纳入平台建设,而科研合作中原有的问题依然无法避免:缺乏共同利益驱动机制,无法保障长期、深度的合作;各自定位不准,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生产等环节中易产生无序竞争;缺乏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有效传递,各个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合作关系存在“多层三明治”现象,企业、研究所、大学三者虽然有合作,但相互间远达不到互信与融合。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初期的大类整合方式形成了有机团结的一个基本条件,即个人通过仪式和互相加强的姿态产生集体归属,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管理和协调使多元的个人热情与平台发展统一,让工作分工和成果分享不至于影响个人发展。

伴随着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及时推动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地方高校也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模式。两年来,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建设的局面,协同创新的思想被普遍接受。但与协同创新的要求相比,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难度较大,学校合作观念、合作文化、合作体制机制亟须改革创新。因而,培育与规制对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四、培育与规制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构想

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的实现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社会团结的价值结构;二是由法律、规范或习惯等形成的制度安排;三是社会关系的联结方式,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通过不同的纽带联结起来[5]。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规制也应从这三个层面来考虑:价值结构的设计有赖于校园文化和平台内部文化建设;联结方式主要体现在实体中心建设上,特别是地方高校实体中心建设应始终立足于自身的特殊性;而制度安排则需要考虑如何创新地方高校管理体制机制。

1.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第一,地方高校要营造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文化力量往往会给社会发展产生一种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也会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注入一种深层次的驱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有赖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转变。地方高校从管理者到学科带头人都应转变观念,从战略上认识到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应用需求本质上是相通并且相融的,应从在学科内部寻找课题的单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研究的宏观视野,在本区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配置科研资源。高校与社会互相包容、互相促进是实现双赢的理性选择。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心太急了。”[6]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中国高校的情况,而这种急切带来的问题就是高校求快、求大、求量,在科学研究当中出现了类似制造业的“外国技术,中国原料”的生产过程,有些高校教师成了“技术性工匠”,显然这无益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知识链的底端。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科学认识科研组织从机械团结过渡到有机团结这一过程,要允许科研创新中的失败,允许科研空白期的存在,制造能够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醉心于学术的氛围,让一流人才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在学术框架内成长;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拥有真正的原始创新力。

第二,地方高校要推进实体中心建设。实体中心建设是将高校、企业、研究所力量有机结合的基础,也是解决产学研合作中“产在企业,学研在校”这种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断裂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实体中心建设也是凝聚共识、形成集体归属感的重要仪式。中心的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的协同,即资源协同、科技协同、成果协同。资源协同要求各参与主体共同进行实体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贯穿科研创新和企业创新全过程的试验体系。科技协同强调各参与主体强化科技交流、打破科技壁垒,是不同领域主体合力推动科研创新内在规律的要求。成果协同也即成果共享,由利益分割转向利益共享,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之初各方要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及技术管理计划,以保护与协调各方利益,消除不同主体协作的顾虑,保障协同的积极性。

第三,地方高校要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色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在协同学理论中,“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即协同才能有序,这其中必须加入外力、建立机制;“协同程度表征了各方的相干能力”,即相干能力越强,协同程度越高,在协同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向理想的协同靠近;理想的协同要各方获益、共同发展、整体增强,要有适宜的动力机制。因而,体制机制改革是高校科研模式转变、办学思路转变的共性问题,地方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一种“追赶”与“接轨”同时化的局面,既要弥补多年来遗留的改革滞后问题,也要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尽快实现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而这也将成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吸引外部创新要素的关键。立足于这一背景,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色的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于如何让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各方积极地深度相干。实现深度相干要努力促进几个转向:组织领导由行政权力转向知识和技术赋权,让高水平人才在中心的建设管理中获得话语权,引导组织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前沿技术的交流;人员管理由稳定的事业编制终身制转向兼具进入与退出机制的聘用制,借助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以更灵活的形式引进人才;绩效考核由科研成果评价为主转向综合评价,使中心成员改变单一追求科研或者追求产业创新的目的,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产业创新的综合发展;改革的视野由校内转向区域社会、国内乃至国际,使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推动高校内部改革。

第四,地方高校还要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地方高校来讲,改革难度更大,这期间无论是文化建设、中心早期的机械团结,还是体制机制改革,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其从培育初始就需要组织力量的介入和推动,走行政加市场的运行方式。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搭建校企沟通平台,设置专职公共信息官。公共信息官一方面要了解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要掌握高校、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情况,使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更加畅通;要制定科技政策促进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以专项经费、重大项目支持或中心认定等形式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支持高校、企业管理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校企之间各类资源、成果的流动和共享。

2.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制。第一,高校要强化对中心设计理念的引导。处理区域需求和国家需求的关系是地方高校在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时的一个难点。结合已获批的地方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设计思路,协同创新中心对应国家需求是必需的,不能以区域需求代替国家需求,不能做“区域需求就是国家需求”这样简单化的理解,而是要选择能够和国家需求有机融合的区域需求,或者说是这种区域需求能够上升为国家需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制药产业既是浙江省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国家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而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更是将全国产粮大省的需要与国家解决粮食安全的需要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协同创新中心的设计既要考虑短期服务区域发展,又要兼顾长期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多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汇聚研究的共同兴奋点;同时,必须着眼于“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研究方向的设置应该能够涵盖整个产业链的始末,使中心成为某一产业的核心知识提供者。

第二,地方高校要督促中心建设始终围绕三位一体的目标。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面向区域社会”为科研重点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一旦将面向社会现实这一理念获得根本的重要性,它就会成为教育的仲裁者。显然,这样的做法无非是助长了科学研究的工具主义倾向,这对于科学发展本身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无法从深层次推动学校学科、人才和科研的发展。为了防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分突出社会服务的情况,遏制对于知识相对主义的助长,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者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心的建设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围绕“2011计划”的核心,即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开展。

第三,高校还要强调科学研究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对学校考核制度的改革,能够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成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力量。但是,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多年来存在于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那就是高校科研人员依附于商业、依附于行政单位、追求行政职务的现象可能会使得协同创新中心过分功利主义,科学研究中甚至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缺乏相对独立性的科学研究,难以产生高水平的成果。为此,对协同创新中心做专业主义的规定是必需的,要适度界定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与社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专业主义精神则是界定这一距离的最好标尺。

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来回应当前科技创新模式转变的需求,体现了高校与社会、知识与经济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必然,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坚持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着眼于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的经验,在创新与自律中走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特色路径。

参考文献

[1]Jonathan H.Turner,E mile Durkheim's Theory of Integration in Differentiated Social Systems[J].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81(4):379 391.

[2]宗晓华,洪银兴.创新范式转型与中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深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1-9.

[3]别敦荣,胡 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7.

[5]李培林,苏国勋.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J].社会,2005(6):1-22.

[6]一家之言:郑永平——中国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心太急[EB/OL].(2012-01-17)[2015-06 10].http://blog.sina.co m.cn/s/blog-_ 5cac3c970100yzie.html.

(责任编辑 马双双)

新书简介

On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 A N G Li1,W U Wenqing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Shanxi U niversity; 2.Reseach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U 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Plan 2011”provides an im portant opportunity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capacit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 ment reality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mean w hile obey the values and pursuits of higher education itself.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ree types of relations should be handled properly,w hich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 mental base and future develop ment,develop mental goal and social needs,regional develop ment needs and national strategy needs.To handle these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 wisely,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and regulate them properly as well.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organic solidarity;construction path

作者简介:王 莉,讲师,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吴文清,副教授,从事科技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4311)

收稿日期:2015-06-3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070-06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223.011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223.1057.022.html

猜你喜欢

协同中心建设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