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双向心理换位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2016-03-19郭佳奇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辅导员案例

◇郭佳奇*

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双向心理换位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郭佳奇*

谈心是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谈心过程中通过双方互动实现辅导员和学生的角色及心理定位的换位,能有效建立起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到位的指导帮助。

辅导员;谈心;双向心理换位

谈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传统的途径之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辅导员谈心的目标是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辅导员就必须做到细心、贴心、耐心,从而实现知心、交心、同心。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既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一定的谈话方式和技巧,实现与学生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思想的交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双方的角色和心理定位都能在双方的互动中实现自然的换位。

一、心理换位的基本内涵

心理换位就是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对方的心理活动,即在处理问题时把自己放在对方所处的背景、环境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并据此加以分析,进而推断对方的处境和心情[1]。这是对心理换位较为通俗、传统的解释,其中包含了心理换位的三个要素:角色、情境和问题。

角色即实际接触、沟通的双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换位默认角色双方有一方是主动的、有一方是被动的。但笔者认为,角色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心理换位洞察对方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心理换位反观自己的行为表现。情境即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它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角色根据现实生活构建的;既可以与实际互动的角色双方有关,也可以只与实际互动的角色中的某一方有关。问题即角色在情境中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它既牵引着角色的动向,支配着角色的精力,又可能被角色所调整、改变;它既受具体情境的制约,又可能诱发情境的变化。心理换位,实际上是角色双方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探知、了解对方的心情和思想,进而共同思考和构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谈心过程中的角色关系和心理换位

辅导员作为谈心的主要发起者,应当在谈心过程中迅速理清角色关系,准确把握情境设定,深刻认识问题本质,进而灵活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一)谈心过程中的角色关系

在谈心工作中推动心理换位实现的前提是明确在谈心中进行互动的角色关系。角色是心理定位的载体,明确心理定位的过程就是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谈心工作中,存在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所谓现实角色是指谈心的双方,即辅导员与学生。一般意义上讲,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在现实工作中,较为理想的关系是在维护教育者尊严和被教育者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同盟”关系,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因为彼此的情感联系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所形成的工作同盟[2]。所谓虚拟角色是指学生所倾诉的个人经历或遭遇中的一对或一组角色,这些角色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由于这些角色关系与辅导员、学生这对谈心过程中的现实角色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因此笔者称之为谈心过程中的虚拟角色。能否准确把握上述角色关系是辅导员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并带动学生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的关键。

(二)谈心过程中的心理换位

1.正向心理换位

正向心理换位是指以辅导员为谈心主体,以学生为客体,辅导员主动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理状态,实现现实角色的换位思考,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促使辅导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学生更加符合其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的指导与帮助。

正向心理换位主要体现辅导员的主体性,强调辅导员要通过自身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融入学生所处的情境,思考学生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的陪伴和精神的支撑,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与学生一同思考并建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心困惑的方案。

2.反向心理换位

反向心理换位指以学生为谈心主体,以辅导员为客体,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互动中逐渐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理状态,实现现实角色或虚拟角色的换位思考,即站在辅导员的立场上或站在个人经历中与自己对立角色的立场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加广阔的视野观察、分析自己面临的困境和遇到的问题,进而建构解决问题、自我发展的方案。

反向心理换位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尽管这种心理换位仍是辅导员发起的,但更加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力,使其站在他人的角度,既主动关照他人的思想感受,又侧面观察自己所处的情境和面临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情境和问题的全面认知,甚至能够自主地思考并建立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心困惑的方案。

三、双向心理换位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正向心理换位的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1:学生保研失利难以面对家长

案例概述:学生小A因为申请过程中的疏忽大意错失保研机会,自己感到懊恼的同时更加担心如何与家人沟通,特别是如何与原本就很严苛、对保研一事又特别重视的父亲沟通。辅导员在与小A谈心的过程中,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具体建议,而是站在小A的角度,引导他思考自己如何看待保研的重要性以及成长过程中自己与父母沟通的问题,进而帮助小A认识到,因为他对于专业其实并不足够热爱,所以保研失利对他个人前途的影响并不是毁灭性的,甚至给他重新思考未来走向的机会,他愿意调整方向、准备就业。同时,他也认识到父母特别是父亲虽然坚持认为保研是他最好的出路,但这一点可以借助自己的努力慢慢沟通处理,既然短期内不能妥善解决,就没必要陷入一时的焦虑中。目前,小A已经在学院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并成功劝说父亲接受了他的选择。

案例分析:本案例的现实角色双方是小A和辅导员,虚拟角色双方是小A和他的父亲;所处的情境是小A保研失利、对未来感到迷茫,并且与父亲长期沟通不畅;小A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尽快确定毕业去向并说服父亲接受自己不能保研的现实。

在这一案例中,辅导员没有对学生面临的困境做出主观的评价,也没有针对问题如何解决给出简单的建议,而是陪同学生融入他的家庭环境和现实压力中,与学生“扮演”同样的角色以思考问题的根源,借助询问、暗示等沟通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现困境的可能出口,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构建未来的美好愿景。辅导员与学生形成了“同盟”关系,增强了学生面对困难的信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案例2:学生骨干难以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冲突

案例概述:学生小B自进入大学以来加入多个社团组织,并投入大量精力,致使他面对本就非常繁重的课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大学第一学年的平均绩点较低。辅导员从小B“初入校园的规划与现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加入某社团组织”这些问题入手,引导小B思考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构想和投身学生工作的初衷。随后,辅导员引导小B回忆平衡学习和工作时间分配的方法、具体处理某一项事务的做法等,用“如果我是你,我应该会选择这样做”的表达方式,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的内涵渗透于较为浅显、轻松的话语中。经过谈心,小B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减少了对自己和现状的负性评价,同时也认识到应该有所舍弃,合理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小B已经成长为学校某社团组织的重要骨干,专业学习成绩也较为优异。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角色双方是小B和辅导员;所处的情境是小B学业压力较大且参加社会工作较多;小B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平衡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既圆满完成学业任务,又能通过工作锻炼能力。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正向心理换位的目标不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而在于全心投入到学生所处的情境中,用与学生自身类似的视角看待问题,还要在陪同学生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抓住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既要肯定学生“大方向”的正确性,又要提醒学生“小细节”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乐观地看待现状并能够自主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建构出相对完备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反向心理换位的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学生小C一直待人诚挚、宽厚、友善,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经常积极地伸出援手,他也为此感到快乐。然而,尽管他倾情付出,却感受不到身边朋友的积极回应,感觉绝大部分人与他的交往都不够深入,这让他产生一种孤独感。辅导员了解小C在全年级里年纪偏小,在其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时,父亲突遇车祸去世。辅导员耐心地听小C讲述了很多与人相处的例子,以及他在相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辅导员在倾听中不断给予小C积极的认可,肯定他待人的优点。听过他的倾诉后,辅导员引导小C脱离“施予者”的角色,转而把自己变成一个“接受者”,去设想身边有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很像的“施予者”,对待身边的几乎所有人都倾尽全力、友善至极。在这样的情境下,辅导员询问小C作为一个“接受者”的感受,小C恍然大悟,虽然自己全情投入,但当对待任何人的投入都几乎相同时,就无法让对方感受到“特别”,也就无法建立他所期待的更加深入的朋友关系。目前小C已经走出阴影,与朋友相处融洽,同时已经加入学院某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现实角色双方是小C和辅导员,虚拟角色双方是小C和他的朋友们;所处的情境是小C待朋友真诚投入却没有感受到朋友的热情回应;辅导员为其建构的情境是小C与他的朋友进行角色互换;小C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朋友关系,并尝试消除因亲人离世而产生的对于友情的过度依赖。

学生遇到困惑时,多数都会积极思考引发问题的原因,却又容易陷入某一单一的思考模式中无法自拔。此时就需要辅导员运用反向心理换位,通过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跳出现实中的角色,转而“扮演”与之相对应或是旁观者的角色,更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打开内心的郁结。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朋友们与他交往的思想状态,从而调整自己对待朋友的方式,并正确认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排解内心困惑的方案。

[1]刘贤英.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换位法[J].文教资料,2010,(36):198.

[2]张仲明,李红.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107.

(责任编辑:田丹丹)

G641

A

1674-9618(2016)01-0077-03

郭佳奇,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助教。

猜你喜欢

现实辅导员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