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2016-03-19王卓凯李力胡小溪周一帆

高校辅导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生活动

◇王卓凯 李力 胡小溪 周一帆*

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王卓凯 李力 胡小溪 周一帆*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理念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要坚持全员覆盖和师生协同,完善学分制,建立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

高校;实践育人;路径;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开放性、社会性教育活动[1]。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创新来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一)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实践育人的政策措施。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则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12年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重视,彰显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知情意行均衡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工作[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二者结合能够解决课堂教学平台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课堂教学引导实践方向,而社会实践又是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此外,高校与企业、政府开展共建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既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同时也为企业人才聘用和培养建立有效渠道,有利于高校育人职能的实现。

(三)助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意提供了宝贵机会,有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能够有效检验大学生专业学习效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教育理念的题中之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选拔机制也愈加严格。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新的教育理念都意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运用日益广泛,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是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三种模式”,坚持全时段覆盖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多集中于寒暑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较窄。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应覆盖学生成长全时段,形成“课余经常性实践、周末重点性实践以及寒暑假集中性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课余经常性实践是指个人勤工助学以及学生组织在校内外进行的非固定性活动;周末重点性实践主要依托党团及学生组织,定期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寒暑假集中性实践则以项目化方式为主,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集中性岗位体验、就业见习等活动。

(二)注重“四个结合”,体现科学化设计

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实践内容要与时事热点、服务社会、专业学习以及就业能力提升四个重点紧密结合。一是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主题必须紧跟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怀转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爱国行动。二是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理应以服务社会为已任。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必须坚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此外,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民意,磨练意志品质,也有益于个人品质的升华和能力的提升。三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参加融入专业元素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增强运用能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需与专业学习、教学设置有机结合,使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智力支持,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四是与提升就业能力相结合。与职业目标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清楚职业规划、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提升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应使学生逐步确定职业兴趣,提升就业能力。

(三)实现“三个传播”

社会实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导向。在覆盖全时段、设计科学化理念指导下,社会实践要实现“三个传播”的目标。一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彰显青年新形象。有影响力的实践活动能够服务社会,引发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高校要注意在实践中选树典型,培育优秀的组织与个人,加强媒体宣传报道,展现当代学子的良好风貌,彰显青年新形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二是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学子在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大众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三是传播正确历史观,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一些人颠倒历史事实,搅乱历史是非,制造思想混乱,瓦解对党的信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3]。一些群众不同程度的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该将正确的历史观传播给社会民众,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历史与现实,积极面对未来。

三、高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设想与对策

(一)全员覆盖,营造氛围,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普及性

社会实践是全员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意愿、有可能、有渠道参加社会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每位在校学生的必修课[4]。具体来说,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参与。要重视顶层设计,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增强社会实践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让每一位参加者都能从中切实受益。

(二)师生协同,强化指导,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专业性

社会实践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因科研任务重,较少参与其中,因而造成专业指导相对缺乏的问题。专业教师具有学科专业优势与理论的前瞻性,将其纳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全员参与实践育人的格局,有利于为学生实践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这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肯定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努力付出,有效测算工作量,并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要提高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使其意识到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成果的深化与转化,从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机制,建设基地,实现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性

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应当将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考核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去,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明确规定社会实践的学分和学时要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成为一门必修课。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学习成绩。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建立合作共赢的社会实践基地,能有效地整合校内外资源,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同时学校也能积极为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5]。学校在基地建设中要有前瞻性的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多种途径,从大学生锻炼成长和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设常态化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院系乃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固定基地,实现全社会共同育人的目标。

(四)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突出实践育人工作的时代性

大学生创业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升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素养。探索将实践基地设立在大学产业园、创业孵化园,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1]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4-79.

[2]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3]李方祥.严明党纪,抵制历史虚无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5.

[4]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5]李俊杰,方鹏飞,王雷.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08-110.

(责任编辑:王海宁)

G641

A

1674-9618(2016)01-0065-03

王卓凯,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李 力,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辅导员,实习研究员。胡小溪,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分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周一帆,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事务助理。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生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