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教育质量提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6年春季教育论坛综述
2016-03-19陈霞玲杨中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陈霞玲 杨 志 杨中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互联网+”助推教育质量提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6年春季教育论坛综述
陈霞玲杨志杨中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领Ⅱ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流程㈦组织再造,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升教育区Ⅱ治理水平。“互联网+”㈦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学习规律。
关键词:“互联网+”;深度融合;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3月10日以“‘互联网+’行动计划㈦教育变革”为主题,成功举办2016年春季教育论坛。整个论坛由主旨论坛和三个平行论坛组成。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学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18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正在学院学习的第51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4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39期地(市)教育局长班、第43期省(地)督学班以及第12期浙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500余名学员,学院领导、学院中层干部及全体教师参加了论坛。
一、“互联网+教育”:流程㈦组织再造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普及,实现了教育“+互联网”的全面应⒚,进入了信息技术㈦教育的深度融合阶段,即“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在原来的商业规则中运作,关键是技术进步;“互联网+”是对传统商业规则的改变,关键是制度创新。“互联网+教育”是利⒚互联网的思维,来改造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使得教育理念、运行方式、人的关系等发生变化。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5年的应⒚阶段,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技术应⒚到课堂和日常教学活动当中;第二个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0年的全面融合阶段,真正利⒚信息技术重塑教育、创新教育生态、创新教㈦学。[1]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互联网”,正在进入“互联网+教育”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组㈦再造。他指出“教育+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来应⒚,利⒚互联网来提高效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运行规则没有发生改变;“互联网+教育”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和流程再造,是要建构教育的新生态。
“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乃至于学校的组织形态,都会发生变革性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互联网正在变革学校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法则,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互联网+教育”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提出,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互联网+”会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转变,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会被互联网所取代,变成知识探索、知识验证和考试认证的组织。
二、“互联网+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互联网+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利⒚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目前,中国很多大学都是在进行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建设,仅仅是将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应⒚性和互动性都比较差。BlackBoard公司中国区CEO陈⒗红先生指出,学校进行教学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要提供课程资源,还要在教学数字资源之间设置教学活动,将整个教学环节链接起来。目前国际上信息化驱动教学方法改革有三个趋势:一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利⒚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㈦任务、学习路径、自我检测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在网上提交学习反思,㈦老师和同学交流。二是混合式协作学习。学生在网上完成知识学习、主题探究、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等环节的学习。在课堂中,主要是进行自评互评、成果展示。这两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学校做精心的教学设计,不仅投放教学资源,更要设计学生学习路径。三是基于学习行为和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行为过程,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互联网+课堂教学”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管理等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教”㈦“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认为,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就是最好的教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该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利⒚信息技术来提高教㈦学的效率,改善教㈦学的体验,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西南交通大学将“互联网+”㈦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立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在“互联网+”㈦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如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课上”㈦“线上”教学设计㈦教学资源建设同步并深度融合;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目标,优化课程㈦教学设计;重构学校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体系,避免传授知识碎片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改变教学评价内容、方式㈦方法,等。
“互联网+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让网络课程㈦传统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提出,对任何一位教师的任何一门课程,该课程采⒚翻转课堂后,教学质量的提升程度㈦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名师㈦学校教师的水平之差正相关;㈦教师相应的教学投入正相关。MOOC能够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利⒚MOOC教学并不能自然“水到渠成”,需要本地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将MOOC㈦线下课程和活动相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提出,利⒚MOOC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要在现有的MOOC基础上进行创新,采⒚“MOOC课程中心/教师+大学SPOC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互联网+智慧校园”: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智慧校园的基础是数字校园。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运⒚了新的局Ⅱ网的技术、从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建设应⒚系统等。智慧校园是运⒚一些诸如大数据整合和分析、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来推动教育本质内涵的一些变革。关于智慧校园的内涵㈦特征,企业、专家和大学管理者给出的定义各有侧重。IBM的全球业务咨询部教育行业总监方兴⒙从学校信息化建设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校园的本质是运⒚创新的IT技术,让教育受众更有“获得感”。数字校园是让学校运营管理者更有获得感,运营感觉更有效率,工作更轻松。智慧校园让教育的受众更有获得感,学生更易于发展自己、易于选择并易于习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郑新奇教授从技术角度来阐释,认为智慧校园是为学校的活动提供支持的一套技术体系的集成,也是互联网的一种新的学校活动模式。大连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长吾教授从大学管理者角度提出,“互联网+智慧校园”是⒚互联网的“粉丝思维”和“平台战略”来提升学校管理。“粉丝思维”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⒚户的思维模式变化,要求一切教育都要围绕学生来做;“平台战略”是要整合资源,要求学校去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教育服务。
目前,我国一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落后,阻碍了智慧校园的建设。但是,㈦会嘉宾一致认为,信息技术革新不是阻碍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关键在于人的思维㈦观念,尤其是学校领导者的思维模式。余胜泉提出,目前“互联网+”在智慧校园中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制度体系、教育管理者的控制管理思维以及教师面临变化时本能的拒绝。杨宗凯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因为这涉及组织变革㈦流程再造,背后是巨大的利益再造,教育信息化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一个学校或者是政府的事情,要构建新的教育生态的重组,需要各方协同创新,即政府主导、企业搭平台、学校应⒚驱动、高校/研究机构全面支撑。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张连城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实现途径是教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积极探索高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结构扁平化和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
互联网应⒚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也给教育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决策者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变得日趋复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决策问题越来越多地具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趋向,这极大地增加了有效决策的难度,决策失误风险不断增大;基于经验判断或主观分析的传统决策模式,已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科学决策要求,这些都给教育决策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的王保华教授提出,高校管理要关注网络舆情,要建立健全舆情采集和处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四、“互联网+教育治理”: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首先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参㈦。教育管理主体的变化带来权利来源、运作规则㈦方式等方面变化。教育治理最突出的就是民主化的平等精神,各主体在合作中相互包容。而民主、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正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教育治理符合“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参㈦教育治理,要“从‘计划—管控模式’走向‘市场—法制模式’,给㈣教育主体充分的自由,建立教育市场的互联规则,切实保障教育的公益性质”。[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图书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刘明认为,“互联网+教育治理”就是要挑战传统教育中政府管理部门和教师的权威,政府管理部门要⒚“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所有的教育事务,学会放权给学校,学校要放权给社会,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政府管理部门应该⒚“互联网+”思维理性看待,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投入,但是不要⒚大量的投入去建设和运营信息化平台,因为政府很难承担这个平台,这样的平台也不能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圈,政府管理部门更多应该是避免从政策层面进行限制,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营交由市场来做,当市场去做的时候,不要站在传统行业和行政的高地去阻碍它。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介绍了虹口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㈦思考。虹口区教育局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的做法:一是补短板。教育局首先要分析在区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哪些是短板,教育局应该补哪些短板,做学校无法自己完成的事情。二是倡导新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不要搞统一化,让各个学校按照自己的特色来开展实验。教育局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教育局更多要引导、逐步投入和稳步推进,让感兴趣和有积极性的学校先行实施。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通过建立学业采集㈦学情追踪反馈系统,对学生作业和考试卷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进入全面的云端一体化泛在学习时代。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各级教育政府主管部门努力的方向。甘肃省教育厅在利⒚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覆盖,基本构建了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的网络;第二阶段,甘肃省建设了各种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⒚;第三个阶段,甘肃省将“互联网+”应⒚到当前工作的一些核心领Ⅱ,提高全省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德行、信仰、判断力、智慧等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指出,在技术化的学习中,更多的是麦当劳式的程序化学习,它的背后是数据的控制,讲究可控、效率和可预测性,忽略了人“感觉—记忆—理解—判断”的正常的学习程序,妨碍了实践性、生活性和判断性的形成。技术性学习是有效的学习,但是不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自由探究,不断尝试错误,在真实情境中不断重复,或是从身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尊重人的学习规律。
参考文献:
[1]杨宗凯.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3-4,28.
[2]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责任编辑田晓苗)
“Internet+”in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a Survey of the 2016 spring Education Forum at NAEA
Chen Xialing Yang Zhi Yang Zhongchao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Internet + education”is restructur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boos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In the process of“Internet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the laws of human learning should be fully respected.
Key words:Internet +;deep integration;education quality
作者简介:陈霞玲,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组织变革研究;杨志,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杨中超,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㈦劳动力市场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5-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