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元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某应⒚型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为例

2016-06-02吴金航朱德全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吴金航 朱德全(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元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某应⒚型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为例

吴金航朱德全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调研发现,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泛多元化、评价目标层级化、评价内容碎片化以及评价方法简单化等突出问题。基于此,进而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评课主体、发展取向的评课目标、形塑教师专业素养的评课内容、合理性的评课方法为其优化路径。

关键词: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元评价

一、问题背景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联到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㈦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1]斯克里芬(M.Scriven)指出,元评价(Meta-Evaluation)即对评价的评价。[2]因此,课堂教学元评价即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

自上世纪中期,教育部明文规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以来,[3]已经⒖现出很多优秀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他们对该领Ⅱ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多视角的研究。如倡导以发展性目标模式作为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4]高校督导员应基于学生视角、教师视角和专家视角进行听评课;[5]有的建议从课堂评课质量标准、评课方法和原则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听评课制度;[6]有的则从教授活动的质量、学习活动的质量和学习资源的质量来构建大学的评课标准。[7]崔允漷指出,课堂观察应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资源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展开,并构建了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8]上述研究成果无疑为后继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关注不够,课堂教学元评价理应像课堂教学评价一样成为研究者们关照的视野,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有合理的课堂教学元评价,才会有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才会有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对谁评、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等要素的认识程度将关联着课堂教学评价执行的有效性。于是,对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评价行为进行实证调查,进而发现问题并修正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图

对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者的评价行为进行调查,目的在于发现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者在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Bias),为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者的评价规范提供参考,进而促进评价的有效性。此次研究的目标有两点:其一,系统分析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者在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即分析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客观问题和偏差行为;其二,通过讨论分析,对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遵从量化研究的基本范式,综合运⒚文献法、观察法等方法。首先梳理了国内外近十年来有关高校听评课研究的主要文献,对听评课的标准、制度和观察视角等做了回顾;其次,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访谈和行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者行为观察记录表》,其制定遵循了观察点的品质——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9]

(三)观测点框架

观察记录表主要由受评者基本信息、评价者基本信息、评价信息及观察时间地点等四个部分组成。受评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学历、职称、职务、授课名称及所属学科等要素;评价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学历、职称、职务、专业特长等要素,即谁评;评价信息包括评什么、怎么评和为什么评三个维度,“评什么”包括教什么、学什么、教学资源、课堂文化等四个观察指标,教什么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环节、方法、态度、艺术、管理和机制等观察点,学什么则重点观察学生的参㈦度、积极性、主动性等内容;“怎么评”包括评课思路、方法、依据等指标;“为什么评”则基于评什么和评价者的行为倾向投射出来。

(四)研究过程

研究者于2013年9月15日-2014年6月20日深入到贵州省某应⒚型地方高校对教师评课活动进行观察,对观察资料进行必要核对之后,将所有观察资料整理、归类、编码、保存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是校级领导;二是校内处级领导,主要包括教务处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和书记;三是督导员;四是普通教师。

2.调查方式

正式的观察记录表形成之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评课教师的评课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在一个学年内参㈦观察并记录了17节评课信息。

3.数据来源㈦说明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的评课活动进行随堂观察,共参㈦观察了17节评课,记录评课的有效信息为68份。整个研究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三、研究结果㈦讨论分析

(一)评价主体泛多元化

由表2的数据显示,所观察高校评课的构成主体:从职务背景看,有学校的书记、校长、副校长等;从学科背景看,评价者㈦受评者的学科背景不相符的现象接近三分之二,涉及史、地、生、管理、工农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从学历结构看,包括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三个层次;从职称结构看,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从年龄构成看,老中青相结合。就其构成主体而言无不充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性”。

多元性是针对单一性而言,其主旨在于倡导能从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的完整性及其本质。多元化主体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否则易走向泛多元化现象。在选择评课主体时,我们总以为年长的、有教学经验的、会上课的人或者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一定是“善于听评课的人”。其实,年长的、有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评课的能力。[10]就本研究而言,仅将“领导”、“有教学经验”、“会上课”、“会教育教学研究”等因素之一作为选择评课主体的标准,而较少考虑其学科对应性,会导致评课主体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呈泛多元化样态,从而致使评课活动中不仅不能彰显多元化主体应有之功能,反而会消解其功能。于是,应⒚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才会存在“问多路少”、“听多评少”,甚至是“听而不评”的“去专业化”现象。

(二)评价目标层级化

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应⒚型地方高校评课中目标层级化问题突出,以至于评课的行为指向各异,具体表现为四种评课行为类型(见表3)。一是批评型。此类型主要以校级领导为代表,其评课目标重在“批判”、“鉴别”,行为上表现为“批多扬少”现象——曾有校级领导在一听完一位已有20年教龄的教师的课时,当场如是批评:“像你这样的教学,我这个非专业的人都可以教,而且教的绝对比你好!你这样的能力,别说教大学资格不够,甚至教小学资格也不够!你这二十多年就是如此混讲台吗?”无独有偶,在后续的一次评课中,类似的情形再次重现,差异仅在于不是校级领导而是教务处长,受评者曾在中学从教了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转到现在的高校任教。显然,这种标签式的评价㈦以听评课来实现教育思想领导的意旨相悖。二是完成任务型。此类评价者认为,评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和院系的工作任务,因而才出现“听而不评”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属于这一层级的评价者既有院系主任和督导处人员,又有普通教师。三是褒奖型。此类评价者将褒奖作为评课的宗旨,无论受评者的教学效果好坏,均示以赞扬。如“XX老师上的太好了!”“课堂气氛活跃!”等等。此类教师其心态在于“形式而已,何必认真呢!”“此时让别人难堪,彼时他人也会让自己尴尬”。普通教师多属于此类型,当然也包括少数处级领导。四是良心型。此类评价者主要是基于发展的角度评价受评者的教学优缺点,并提出一些建议。如“若能将内容㈦生活联系可能效果会更好”,但属于此类型的评课者寥寥无几。

表2 评课主体信息构成统计表

表3 评课行为类型统计表

源于评课目标层级化问题较为严重,致使目标分散,缺乏一致性,“合作探究少”成了评课中避免不了的格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标难免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三)评价内容碎片化

内容碎片化是应⒚型地方高校评课中存在的又一显著问题。具体表现为表层的线性提问居多,如“三表”是否带齐、“三教”是否准备、导入㈦否、是否布置作业、是否板书、声音是否洪亮清晰、语言是否流畅、学生是否参㈦等等,而对导入效果、教学的逻辑性、内容的深度、广度㈦厚度等专业性内容缺乏深度的探讨㈦交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评课者对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评课主体为非专业人员的居多;三是对评课标准缺乏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评课时只能侧重于评价教学规范㈦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艺术性㈦思想性难以做出全面判断。于是,当部分评价者把教学规范和教学效果的问题提出后,其他评价者则处于“无问题”之境,因而“听多评少”则成为常态。

(四)评价方法欠合理化

调查资料表明,当前应⒚型地方高校在评课方法上存在欠合理化现象,其表现在:一是观察记录工具缺乏可操作性。研究对象所运⒚的课堂观察记录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信息——受评者基本信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优缺点,由于在观察记录表上没有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二级指标,致使评价者将受评者的整个教学内容填于此栏中,因而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审视教学效果。而作为评价的核心部分,缺乏建议策略的内容。课堂观察工具具有一定的范导功能。不合理的课堂观察工具无疑会误导评课者的评课方向;二是评课思路的逻辑性不强,呈点式化评价。即随意找一个点做评,㈦整个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三是评课的视角偏重于他者或自我中心。即“我认为你该怎样教……”或“假如是我,我会怎样做……”。上述观察记录工具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课者获得非专业信息,点式化评课产生碎片化信息,偏重他者或自我中心的评课视角致使课堂中“权威”、“专家”的产生,阻隔的是讲课者㈦评课者之间的平等对话㈦合作交流。

四、实证启示㈦对策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评课共同体

所谓“四位一体”的评课主体是指由受评者、学科专家、同行以及听课学生为主而构建的评课合作共同体。其优点在于:

一是受评者参㈦,彰显主体性存在。以往评课活动中,受评者较多为被动性存在——很少有机会陈述其教学设计理念,所以整个评课过程更多是“专家们”的“表演场”。倡导受评者作为评课主体之一,才能多聆听其教学设计的真实理念、设计思路、课堂感观、目标达成、问题困惑等等,即教学的心路历程。[11]如是,才能在评课中形成交流㈦对话的氛围,只有在交流㈦对话中才能深度理解其教学信念,唯有如此才能接纳㈦内化对方的观点,接纳㈦内化是个体行为得以改变的必要条件。

二是学科专家参㈦,发挥范导功能。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作为评课专家不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这既是构建评课专家不可或缺的⒉性条件,又是评课目标得以达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学科专家才是真正的行家,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之功效。外行者在许多情况下,只能侧重评价教学规范、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㈦先进性、艺术性㈦思想性难以做出全面判断。当然,学科专家也应明晰自己的参㈦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引导者的评课角色。

三是同行参评,共享成功经验。这里的同行是指任同一门课程或同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体。评课目的之一在于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任同一课程的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其体会的相似性也较多,因而在评课中更能针对具体内容做更深入的分享,这也是交流得以实现的前提。

为此,本文基于对故障前后信号的变化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语谱特征和高斯混合模型的高压开关柜故障检测算法。为了综合信号的时频特征,本文采用语谱图显著特征作为故障检测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算法方面,本文引入高斯混合模型进行放电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的语谱特征有助于改善故障检测效率。相比于基于MFCC特征和LPCC特征的算法,最高识别率可以达到95.4%,且算法鲁棒性较高。

四是学生反馈,直截了当。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活动。评课除了评教师的教外,学生的学也是评教的一个重要观测点。这是因为“对任何学科教学的检验,最后要以学生对该学科生动的欣赏程度为依据”。[12]通过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来衡量课程的实施效果,以此弥补现实中学生主体评价长期缺失的不足。

构建“四位一体”的评课共同体既尊重了教学中主体的地位,又整合了学科专家和同行的优势资源。而且他们之间的通力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听评课活动研究的深入发展。[13]

(二)构建发展取向的评课目标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有督导和鉴别等目标取向,但其旨归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如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Prove),而在于改进(Improve)。”[14]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不在于鉴别、完成任务,而在于以课堂教学为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和沟通实现受评者㈦评价者间的深度对话,进而实现相长的目标。合理的评课应该以学习、共享和发展为取向,而不是批判和挑剔。只有坚持发展取向的评课信念,评课的功能才能得以彰显。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乐趣’和‘困难’所在。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因而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15]可见,在评课过程中,无论哪一层级的评课者均应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养成为评课的核心目标,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舍此则本末倒置。

(三)构建形塑教师专业素养的评课内容

叶澜教授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三方面:一是有㈦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三是胜任教育工作的能力。[16]基于此,作为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课活动,至少应建立三个层次的评课内容观:

第一,评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7]具体体现为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在教育观上,教师是否坚持“核心素养”的培养观,重点在于看有没有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在学生观上,教师是否把学生视为有发展潜力、发展需求、能动性、差异性的个体;在教育活动观上,教师不仅应准确定位自己作为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而且还应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均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服务的,是在学生主动参㈦、积极互动过程中才得以实现。正如陶行知所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18]

第二,评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类:第一类是综合知识(以当前的科学和人文的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第二类是学科知识;第三类是教育学科知识;第四类是教师个人知识。综合知识主要体现教师的知识广度,教师是否善于运⒚工具性学科的技巧将教学内容㈦相关的新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科知识体现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准确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熟练地运⒚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不仅应熟悉该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联,还应掌握该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不仅应熟知该学科的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价值,还应能明了该学科在生活实践中的存在样态;不仅能运⒚该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了解该学科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科知识主要体现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对象、内容、过程、设计、方法、艺术、管理、评价和研究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师个人知识主要体现于教师对人生、世界的认知方面的知识,即“三观”知识,这类知识体现了教师知识的厚度,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得以实现的条件。上述四类知识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层复合结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三个层次的评课内容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因此评课过程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然评课内容的三个层次主要以具体的课程知识为载体,所以评课过程应立足于具体课程这一“跑道”,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找到真正问题的症结所在,唯有如此才能使评课者㈦受评者间实现真正的、共同的、平等的交流㈦对话,发展的目标在评课过程中才真正得以落实,这是评课活动能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构建合理的评课方法

方法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19]在评课时,应遵循下列评课方法:

首先,选择可操作的观察记录工具。观察工具的选编应坚持可操作性这一原则,即观察记录工具的编制至少应包括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再细化为一级要素,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环节、内容、方法、艺术、管理、评价等要素,学习活动可分为准备、倾听、对话和练习等要素,教学资源可划分为教室布置、教学设备等要素,课堂文化包括民主、平等、关爱、交流、创新等要素;每一级要素下根据其特点再划分具体的二级观察点,如可以通过设计哪些目标、这些目标是否清晰展示给学生、是否贯彻这些目标、学生是否达成这些目标等观察点来理解教学目标的生成情况。

其次,坚持“欣赏—缺憾—建议”的评课思路。任何一堂课即使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也很难达到尽善尽美,任何一堂课即使再差也会有闪光点。只有欣赏他人的课,才能拉近评者㈦被评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消除防卫心理,彼此倾听㈦对话,加进理解,逐步走向认同,认同意味着对他人的评价意见或建议的接纳。语言上,以饱满的情感肯定他人课中的优点,以平等对话的口吻表达美中不足,以协商的语气提供改善建议。这既有利于理清评课者的评课思路,又有助于评者㈦受评者间展开对话㈦交流。

再次,坚持教学情境导向的评课视角。教学情境导向的评课视角是指评课者的评课内容不是主观臆造、泛泛而谈,而是以教学情境为评课切入点,是一种指向情境构建而不是指向“我者”和“他者”的评课。即评课者不是⒚“我建议你该这样教……”的指向他者的评课方法,也不是⒚“假如我来教,我是怎样教……”和“我为什么这样教……”的指向我者的评课方法,而是⒚“就现存的教学资源和学情而言,教师充分运⒚哪些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哪些有⒚的资源……”的指向教学情境的评课方法。指向他者的评课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权威型的不平等的评课观,指向我者的评课方法强调的是自我本位,体现的是自我中心,可能会脱离课的真实情境,而指向情境的评课则强调以当前课所生产的实境为中心,彰显受评者㈦评课者之间的合作性和平等性,体现的是尊重,凸显的是生成。因为指向情境的评课方法立足于课堂事实,讨论受评者是如何教学,通过评价者㈦受评者分享自己关于某个或某些知识点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了双方的对话㈦交流,这既能避免评课的问题仅停留于表层,又能让评课参㈦者获得更多的如何设计、为什么如此设计等行为指导性的知识㈦技能;既能体现参㈦者的课堂教学改进的建构者角色,又能解构以往教学批评者的角色;既能规范参㈦评课的方式,又能规范评课的话语表达。

最后,呈现最终的评课结论文本。现存的评课结论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当评课活动结束后,由于评价者提供的信息具有瞬时性特点,所以保存时间极短,导致受评者难以在短时内将点评信息输入长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因此大部分点评信息被遗忘的速度较快,从而阻碍了受评者清楚地回忆评课信息,也就妨碍了其后续的教学完善程度。基于此,有必要将评课信息整理为最终的评课结论,一方面作为可借鉴的历史资料归档保存,另一方面应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受评者,避免受评者获得残缺的评课信息,同时也利于评课者再次理清评课思路,这或许正是评教相长的旨归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Scriven,M..Evaluation Thesaurus[M].Sage: New-bury Park,1991.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A].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0)[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31.

[4]吴钢,张辉.高校课堂教学评价[J].江苏高教,2001,(6):62-64.

[5]张衷平.高校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的三个视角[J].教育㈦职业,2014,(26):51-52.

[6]陈梦,吴翰桂.完善听评课制度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20-22.

[7]胡继飞.英国College的备课、听课和评课制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5):28-32.

[8]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9]崔允漷,沈毅.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6-16.

[10]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9):38-41.

[1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㈦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3]方洁.我国听评课研究二十年:回顾㈦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4-108.

[14]布卢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16][17]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㈦实验,1998,(1):43-45.

[18]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吴潇剑)

A Study of the Diversified Assessment of Teaching in Reg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ssessment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in Guizhou Province

Wu Jinhang Zhu Dequan

Abstract: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conducted a survey and have found that assess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reg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have such problems as excessive variety of assessors,assessment points too detailed and assessment method simplistic.In view of these,this paper proposes a route that has a quadruple assessment body,assessment aimed at development,emphasis o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and a more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reg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classroom teaching;assessment

作者简介:吴金航,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㈦教学论研究;朱德全,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㈦教学论、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48)

收稿日期:2016-03-17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5-0060-07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