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桶白葡萄酒》与《三十六计》的文化暗合
2016-03-19陈健
陈健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3)
浅析《一桶白葡萄酒》与《三十六计》的文化暗合
陈健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3)
发表于1846年的《一桶白葡萄酒》()是埃德加·爱伦·坡晚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蒙特里梭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其在实施复仇计划时所采用的策略,与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在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显示了中西文化在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也蕴涵着不谋而合的共通与相似。
《一桶白葡萄酒》;《三十六计》;中西文化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作为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创作先行者,坡对短篇小说的写作提出了重要的创作理念,坡的作品对后来的短篇小说创作影响重大。发表于1846年的《一桶白葡萄酒》()是坡晚期的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主人公蒙特里梭(Montresor)因遭福图纳托(Fortunato)冒犯与侮辱,心生怨恨,等待机会复仇。狂欢节傍晚,他假意邀福图纳托品鉴一桶阿芒提拉多葡萄酒(Amontillado),将后者骗进地窖,先用铁链将其绑在壁龛中,随后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层层砌砖将壁龛封死,把福图纳托闷死在其中。
《一桶白葡萄酒》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哥特式风格、反讽修辞、道德说教、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被叙述者……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角度,对这篇短篇小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1](P54),文章拟变换视角解读文本,探讨其与《三十六计》的文化暗合。
一、《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三十六计》分为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攻战计、并战计、敌战计、混战计、败战计,每套又各含六计,共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都是人们口头常用的成语,这或许是因为,“从元、明(实际上还在元、明以前)以来,通过话本、鼓词等入曲说唱的媒介,这些成语,逐渐地在群众口头广泛流传、运用。”[2](P85-86)尽管“三十六计”一说沿传已久,但其成书并不太久。据说《三十六计》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时期,但该书具体的创作者与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
二、《一桶白葡萄酒》与《三十六计》的暗合
在《一桶白葡萄酒》中,主人公蒙特里梭老谋深算,为了复仇,他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在复仇过程中,其步步为营,慢慢将仇人福图纳托诱入圈套,最终复仇成功。蒙特里梭的复仇策略,处处显现出与《三十六计》的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蒙特里梭在复仇时间的选择上,与“趁火打劫”一计不谋而合。“趁火打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五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此计是指敌人的危机很大,就要乘机对其用兵获得胜利。成语“趁火打劫”本意指趁着别人家里失火,自顾不暇的时候,进行盗、劫活动。《一桶白葡萄酒》中,蒙特里梭将复仇时间选择在狂欢节的傍晚,而此时福图纳托已经喝得醉醺醺,思维、判断能力下降。因为“他(福图纳托)是个值得尊敬甚至值得敬畏的人”[3](P45)。由此可见,若在平时,福图纳托很难被蒙特里梭诱骗深入地窖,走进陷阱。同时,在狂欢节傍晚欢乐但又混乱的氛围中,蒙特里梭将福图纳托骗走,也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避免自己的罪行暴露。蒙特里梭选择了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实施谋杀,但其家中有仆人,平时不方便下手。而在狂欢节期间,蒙特里梭知道仆人们都想溜出去玩乐,所以他故意对仆人们说:“我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回家,……这期间谁都不许出门。”[3](P46)可是蒙特里梭“心里知道,只要这么一说,我一转身,仆人们立刻会全部溜光。”[3](P46)
其次,蒙特里梭在设圈套的方法上,与“无中生有”一计极其相似。“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无中生有”是指运用假象,但也不是作假到底,而是使得假象似真,真真假假,难辨真伪。小说中,蒙特里梭对福图纳托说自己购买了一整桶阿芒提拉多酒,其实此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但蒙特里梭深知只要这么一说,必定会引起福图纳托的兴趣。果然,福图纳托说:“阿芒提拉多葡萄酒?一大桶?不可能!尤其在狂欢节期间!”[3](P45)而此时,蒙特里梭话锋一转:“我也怀疑,……我真傻,竟然没征求你的意见,就按阿芒提拉多酒的价格给了钱。当时我没有找到你,而我又担心错过一笔生意。”[3](P45)现在由于心存疑惑,所以想找人鉴酒。尽管这一桶阿芒提拉多酒是“无”,但蒙特里梭却能引发福图纳托的好奇,触发其虚荣,能够让福图纳托信以为真,以为真有一桶葡萄酒存放在蒙特里梭家的地窖里,从而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去地窖中鉴酒。“无中生有”一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蒙特里梭能投其所好,从福图纳托的喜好下手设局。因为在品酒方面,福图纳托自夸是行家。“他有一个弱点——我是指福图纳托……他自诩是品酒高手。……在鉴别名画和珠宝方面,他和他的同胞一样是假内行——但在品鉴陈年老酒上,他却是个识货的行家。”[3](P45)
随后,蒙特里梭在复仇的前期准备及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都与“笑里藏刀”一计暗合。“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计,原文为:“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笑里藏刀”需要表面上谦卑柔顺,让对方放松警惕,暗地里使用阴谋让对方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即“刀”是藏在“笑”里,颇有几分口蜜腹剑之意。在《一桶白葡萄酒》中,蒙特里梭对福图纳托心怀怨恨,小说开篇处就明示读者:“福图纳托对我百般伤害,我都能忍气吞声,可他一旦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复。”[3](P44)尽管心怀杀机,蒙特里梭却说:“我的言行从不曾让福图纳托怀疑我对他心怀恶意。表面上,我一如既往对他笑脸相迎,他丝毫没察觉到微笑后的杀机。[3](P45)可见,工于心计的蒙特里梭采用了“笑里藏刀”之计。即便在谋杀计划实施过程中,蒙特里梭依然时不时地对福图纳托进行奉承,借此来博得其信任,从而使其放松警惕。谋杀当夜,蒙特里梭一见到福图纳托,就笑脸相迎:“亲爱的福图纳托,遇到你真好啊!你今天的气色看上去棒极了!“[3](P45)尽管蒙特里梭一心想置福图纳托于死地,但在地窖中,其依旧虚伪地对福图纳托说:”为你的长寿干杯。”[3](P47)蒙特里梭的虚情假意,使得本已酒醉的福图纳托愈发飘飘然,对其毫无提防,丝毫没有察觉到杀机,一步一步随着蒙特里梭走入自己的“坟墓”。
然后,蒙特里梭的复仇计划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完美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由此可见,要捉住对方,要先故意放开他。当然,“纵”的最终目的在于“擒”。蒙特里梭正是利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将福图纳托一步一步骗入“死地”。谋杀夜当晚,蒙特里梭“偶遇”福图纳托,说自己购买了一整桶阿芒提拉多酒,想请人帮忙品鉴。尽管此时蒙特里梭心里巴不得福图纳托立即跟自己走,但其表面上不动声色,还故意对福图纳托说:“由于你正忙着,我准备去找卢切西。如果有人可以品出酒的真假,那人一定是他了。他将告诉我……”[3](P46)蒙特里梭深知只要这么一说,必定会激起福图纳托的虚荣,他肯定会跟自己走,因福图纳托一直自诩为品酒高手。果然,福图纳托听后便急切地说:“卢切西连阿芒提拉多酒和雪利酒都分不清。……算了吧,还是咱们走吧。”[3](P46)此处,蒙特里梭利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成功地使福图纳托走入圈套。随后,在蒙特里梭骗福图纳托往地窖深处走时,其又多次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假意劝后者回头。蒙特里梭对他说“我们还是回去吧,你的健康要紧。……人们都牵挂你。……我们还是回去吧,如果你病了,我担待不起啊。”[3](P47)蒙特里梭越这么说,福图纳托越执意往地窖深处走去,结果一步一步走近陷阱。
最后,蒙特里梭采用类似“釜底抽薪”的方法,给了福图纳托“致命一击”。“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原文为:“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成语中,“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读者阅读《一桶白葡萄酒》的开头,就知道蒙特里梭伺机对福图纳托进行报复,同时也知道蒙特里梭的复仇念头非常偏执。“我不仅要惩罚他,还要在惩罚他之后自己不受惩罚。如果复仇者受到了惩罚,不能算作报仇雪恨。同样,如果复仇者没能让作恶者知道谁在复仇,也不能算作报仇雪恨。”[3](P45)但是,究竟怎么才算是蒙特里梭认为的真正的报仇雪恨呢?随着小说情节一步步展开,读者也渐渐明白了蒙特里梭给仇家来了个“釜底抽薪”。蒙特里梭用链子把福图纳托绑于地窖深处的壁龛中,而后用灰泥与石块砌了一堵墙,将壁龛封闭,从而把仇人闷死。“随着福图纳托慢慢地死去,其渴望逃生的想法也渐渐变成难以忍受的哀伤”[4](P500),蒙特里梭终于成功复仇。他也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因地窖中的一切“五十年来一直没人动过”。[3](P51)
三、结束语
《一桶白葡萄酒》,“短短的两千五百字的故事,就其主题思想的深刻精遂,情节结构的完美无缺,逻辑发展的令人信服,写作技巧的娴熟巧妙等方面而言,任何文学家都会为之折服。”[5](P99)小说主人公蒙特里梭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其利用策略步步为营,最终将仇人置于死地,完美地实施了复仇计划。蒙特里梭运用的策略与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在谋略策划、实施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显示了中西文化在具有巨大差异的同时,也蕴涵着不谋而合的极大相似。
[1]窦延龙.叙述的缝合与裂隙:《一桶白葡萄酒》无意识主体的想象图景[J].外国语言文学,2014(1).
[2]无谷.三十六计(一)[J].社会科学战线,1978(2).
[3]Poe,E.Allan.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les by Edgar Allan Poe[M].Shang Hai: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8.
[4]Quinn,A.Hobson.Edgar Allan Poe:A Critical Biography [M].New York:D.Appleton-Century Company,1941.
[5]高红云.论《一桶白葡萄酒》中的不可靠叙述者[J].时代文学,2009(2).
published in 1846 is one of Poe's best short stories and it tells a tale of revenge.The protagonist,Montresor,is adept at scheming.The strategies he adopts show cultural coincidences witha Chinese essay collection,which is illustrating stratagems used in war.This shows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some common coincidenc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106.4
A
2096-000X(2016)24-0255-02
陈健(1975-),男,浙江宁波人,硕士,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