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鞍山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的结合

2016-03-19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鞍山国学历史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论鞍山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的结合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国学启蒙越来越受推崇。地方史研究旨在传承地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区域历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结合利于中国传统学问扎根地方社会,亦利于地域文化升华为民族精神。本文通过介绍国学启蒙教育与历史学的关系,在梳理鞍山地区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鞍山地区国学启蒙教育发展现状,探索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史;国学启蒙;教育;鞍山地区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1]。《周礼·春官》记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2]。可见,古代“国学”初为“国家设立的学校”。至清代,“国学”演变为“国家最高学府”之意。清末,面对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梁启超、章太严等知识分子倡导振兴中国传统学问,用“国学”来诠释中国思想及学术,达到抵御外虏、重塑国魂的目的[3]。20世纪90年代,国学再度受到关注。从解读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到规范国学核心内容[4],全国再度掀起研究和学习国学热潮。

一、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国学启蒙教育不断升温,相当数量的公立中小学及民间教育机构纷纷组织学习国学基础学问。近十年来,随着交通、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成为常态,国学启蒙教学内容和讲授形式的选择应力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国学启蒙教育与历史学的关系

“启蒙教育”意为“开发蒙昧”,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亦指通过教育使后进的人们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5]。儿童时期是增长知识、养成个性的关键阶段,国学教育势必重点关注儿童启蒙阶段的内容与措施。因为现代教育体系下“国学”入门教育较传统社会晚,所以本文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群体限定为小学至中学阶段的6至15岁儿童。中国现阶段的国学启蒙教育内容,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传统蒙学读物,对6至15岁左右的孩童进行识字、写字、伦理道德等教育。国学启蒙教育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国家现阶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基本一致。传承“国学”目的是:在了解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摒弃其中的糟粕,即做到“弘扬国粹,克服国渣”。如张岱年在《<国学丛书>序》中说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将自古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的优秀成果昭告国人,藉以启发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如果不接触中国学术内容,怎能了解其真实价值所在呢?”这与当今中国历史学“振兴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宗旨不谋而合。中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及2014年习近平“木有根,故其生不穷”的讲话内容中均强调: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国学启蒙教育与地方史结合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6]。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国学启蒙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共同诉求。历史典章、人物故事、历代诗文等历史内容是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需要依托自然环境和地域历史遗迹。有形的历史文物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在国家兴盛时中华民族展现的惊人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外敌入侵时表现的凝聚力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都城宫殿、防御工事、园林景观等固然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地方城镇的城墙、庙宇、衙署、水利设施等也是祖先们不畏困难、勤劳生活的印记。国学启蒙教材中的帝王将相、先贤圣人无疑是践行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典范,但地方历史名人亦能宣扬国学思想中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精神。地方历史文化将是国学启蒙教育焕发时代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深挖国学经典的努力方向。充分利用本土的历史资源,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地方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认识自己的家乡历史,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爱工厂、爱祖国”开始的[7]。地方历史资源易于为学生所亲近,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学“国学”知识轻松付诸于行动。通过地方史的研究和教学,将地方历史遗迹、历史人物、风土民俗融入到“国学启蒙”教育中去,使受教者由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升华到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崇高理想。

二、鞍山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国学启蒙教育的对象主观能动性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国学启蒙教育应将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儿童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社会常识等进行教育。鞍山于1937年12月1日建市,虽设市较晚,但其下辖设置较早。鞍山国学启蒙教育有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

(一)鞍山地区的历史资源

鞍山市地处辽宁省中部,北邻辽阳市,西接营口、盘锦;下辖铁东、铁西、立山、千山4个区,海城县级市以及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鞍山地理环境优越,东依千山,西滨辽河[8]。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海城小孤山地区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居民点已经遍布辽中、辽南、辽东地区。如海城地区的秀甲峪文化遗址、羊角峪文化遗址,岫岩地区的北沟文化遗址、白家堡文化遗址、红石文化遗址等。还有台安贾台商周文化遗址也发掘了大量陶器制品[9]。战国中后期,鞍山地区始有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如燕国在此设置辽东郡。以后,鞍山地区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大体与中原保持一致,其区域文化被纳入中原文化体系。清代,鞍山地区属辽阳州,且只有几个村庄。20世纪上半叶,日本殖民者为了掠夺资源才开始在此进行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有关鞍山风土人物的典籍、资料有六七十种,系统地记载了鞍山地区的历史、资源、碑刻、人物、文物古迹。这些典籍有官修的地方志,如《辽东志》《全辽志》《盛京通志》《奉天通志》等;亦有私人文集,如金代王寂所著的《鸭江行部志》,此书刊行于金明昌二年(1191),是第一部记载鞍山地区自然景物、人物风俗的典籍。同时,专门记录鞍山地区的档案文献有:辽宁省档案馆存有清代海城地区皇庄、旗务、新政改革档案,辽阳档案馆存有辽阳州下属鞍山地区清代兴办新学档案,清末宣统元年(1909)的《海城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海城县志》,民国十七年(1628)的《岫岩县志》,1981年刊行的《台安县志》,1933年出版的《千华山志》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清代鞍山地区地理环境、人物风俗均有所记载或追述。建国后,地方史研究者关注鞍山历史较多的是鞍山殖民史、共和国工业史、老工业基地文化史等近现代部分。如《鞍山市志》最早编修于1984年,1988年开始分卷出版,分概述、大事记、专业志、人物、附录五部分,对近代及建国后鞍山市情介绍较多。20世纪末至今,鞍山史志编撰工作成果颇多,如《鞍山市情概览》《解放时期的鞍山》《鞍山年鉴》(1985年开始编撰至2013年版)《鞍山百年大事》等文献汇编,这些著述通过数据、政府文件、档案图片等信息描绘了建国前后鞍山城市发展的概貌。

(二)鞍山地区的人文精神

鞍山地区融海城、牛庄、析木等古镇文化、千山儒释道文化、近代抗战革命文化、钢铁工业文化于一体。管宁、司马懿、薛仁贵等在历史名人的事迹在鞍山地区清晰可循,为鞍山古代历史增添了色彩。海州卫徐氏、千山崔氏、毛文龙家族、尚可喜家族、范文程家族、海城侯氏等势力结成区域集团,他们或因军功、或因官位世袭、或因家族工艺影响着明清时期鞍山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康熙、王尔烈、剩人和尚、葛月潭等在千山留下的人文景观使千山驰名天下。抗日英雄老北风、民族英雄邓铁梅、义勇军的策划者黄显生等抗战事迹,彰显了鞍山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不屈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操。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冯德麟等乱世枭雄,他们成长和发迹的故事在民间仍被津津乐道[10]。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钢铁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劳动模范孟泰、王崇伦,中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郭明义,他们传承钢都文化的内涵,更是新世纪优秀中国共产员的代表[11]。千山的楹联与诗钞、海城的高跷与喇叭戏、鞍山的皮影戏与评书、岫岩的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鞍山地区先民的智慧与情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楷模,均对鞍山社会经济文化影响深远,是鞍山地域文化的灵魂。所以,鞍山地区大量的历史遗存、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人文精神,为地方史与鞍山地区的“国学启蒙”教育结合提供了可能。

三、鞍山地区的国学教育现状

鞍山地区的“国学启蒙”教育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机构中。幼教机构主要针对对5至6岁儿童进行“国学启蒙”诵读教育,教学内容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女儿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读物为主。除零星小型国学幼儿园外,多数幼儿园虽开设“国学”课程,但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手段单一,以朗读、背诵原文为主,辅以讲授相关中华传统道德故事。鞍山公立小学中的国学启蒙教育发展迅速。现已普遍开设国学启蒙特色课程,且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课”已纳入鞍山市公立小学常规课程体系。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鞍山地区的中小学在现有语文学科、历史学科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注重历史文献、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口述等资料的应用。同时增设历史、文学作品赏析和阅读的课程,并辅以校园文化站、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平台,构建传统文化学习综合课程体系。如鞍山市铁东区烈士山小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设了《涵养阅读表现性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国古典诗文、现代中外名篇、哲学短文等,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人[12]。鞍山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除诵读传统经典启蒙读物外,自主研发了《中华经典古诗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赏析》《国史通识》等教材,成为全国少儿传统经典诵读示范校。鞍山市铁东区二一九小学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弟子规亲子学堂等特色课程,将传统文化综合知识与中华传统道德作为国学启蒙教育目标,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分段讲授儒家文化内容。

鞍山市民办教育系统中,因区域文化氛围、办学条件所限,未有专业的国学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中,开设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国学启蒙”特色班。在广告宣传上,“国学”知识教学手段,应试教材要求的识字、阅读能力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在道德培养上不及公立小学目标明确。如鞍山地区较为流行的《中华童铭》课程,四字一句,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但仍以识字为落脚点。民办培训机构教学水平有限,很多国学课程有名无实。2015年3月至9月,鞍山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国学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研究小组的学生对鞍山市铁东区24所民办培训机构进行的调查走访,发现在“国学热”的影响下,其中半数培训机构开设了国学课程,但大部分未具有教育局批准开设国学课程的资质。其中4所机构虽已经招收学员进行授课,但也只是满足应试教育要求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鞍山地区“国学启蒙”在教育市场上并未受到家长的普遍追捧。针对培训机构“需求教师专业”的调查发现,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仍是培训机构招聘的重点。但是,培训机构一致认可“公益援教”方式,即由地方院校派遣“国学教师”到机构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四、鞍山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结合的途径

鞍山地区的“国学启蒙”教育状况主要有2个特点:首先,鞍山市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是全国“国学热”的表现,是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文化结构决定了鞍山国学启蒙教育目前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如前文所示,鞍山国学启蒙教育力量仍以公立教育机构为主,教育对象主体为小学生,初中阶段的国学启蒙教育潜能有待于开发。其次,国学启蒙教育创新不足,尤其在教学内容上,教材仍以传统国学启蒙经典读物为主,对“经典”解读上缺乏地域性的思考。据此,国学启蒙教育工作者应本着“抓住精髓,与时互动”的理念,结合地方优势,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公立教育机构应强化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播

现有公立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是“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平台,在开设“国学”课程困难的情况下,利用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达到“国学启蒙”的作用,即实现“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目标。例如,中学有升学的压力,小学有减负的指标,现阶段无法达到开设丰富的“国学”课程的要求。鉴于现行教材偏重知识系统、内容“格式化”的特点,在历史、语文、政治、品德等课程中,增加地方史内容,使学生通过触摸历史,感受文化,营建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例如,在课堂导入部分或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加入鞍山的历史、人文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其导入部分便可加入海城小孤山旧石器遗址的知识。通过“小孤山仙人洞”的传说、1975年海城地震中“仙人洞”的发现、仙人洞遗址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地位等地方史内容的讲授,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既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亦增加了身为鞍山人的自豪感。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亦可利用地方史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北师版)下册教材的第2课《家园·小山村》,导入时可加入鞍山百年南果梨祖树所在地对桩石村的介绍,同时辅以实践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方法,又实现了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情操教育。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的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建立后鞍钢的恢复、老一辈劳动模范事迹、孟泰公园等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均是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查阅文献,收集身边历史资源,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其在了解鞍山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后,产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地方史编制国学启蒙教材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终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开发和专业教育机构的设置上,二者的“专业”化需通过教材及教学人员数量的增加与水平的提升来实现。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结合的直接方式,即为利用地方史资源编制乡土国学教材。将国学启蒙读物中的经典章句,用地方史进行解读,分类编成教材或幼儿读物。此类教材的编撰难点在于地方史的收集和整理上。地方史过于零散,需要地方史工作者整理大量地方文献、档案,进行田野调查,为教材编撰提供可靠素材。国学启蒙读物的篇章选择既要有系统性,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所以国学启蒙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专业视角和教学经验取舍“国学”经典篇章。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将零碎的地方史知识形象地再现到国学经典中,使学生增加对“国学”的亲切感。乡土历史国学教材的编写与问世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利用地方史研究者的专业特长,以个案的讲座形式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讲座是提升国学启蒙教学人员水平、扩大国学启蒙教育队伍的有效途径。例如《姑嫂石与<弟子规>中的孝》《管宁与辽东社会》《毛文龙的抗清斗争》等专题讲座,将鞍山地方史勾勒出一个粗略的线条,文献、口述历史与国学启蒙读物相呼应,强化了国学启蒙教育中历史知识、道德品质、习俗文化的理解。

鞍山在中国古代地位虽不重要,但却是中国历史演进、中华民族发展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了解家乡历史,才能更深地理解中华文化,进而热爱我们的国家。地方史与国学启蒙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学与国学教育宗旨紧密相联的产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郑玄.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2):51.

[4] 马一浮.马一浮文集·楷定国学名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 查晖.中学历史教育与国学的传播[J].教科文汇,2009(10):175.

[7] 蔡伟,孙娇.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1.

[8] 鞍山市史志办公室.鞍山市志·综合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9] 任成好等.鞍山地区考古大观[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增刊,2015(7):154.

[10] 张士尊等.史话鞍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5.

[11] 那文忠.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与鞍山文化产业发展[J].理论界,2012(5):146.

[12] 涵养阅读表现性课程总体方案[Z].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烈士山小学资料室藏.

(责任编辑:刘士义)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Anshan local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Taking Anshan area as example

ZHANG Xiaoming

(SchoolofSocialDevelopment,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90s,Chinese economic has developed rapidly.The consciousness of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became so strong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opular.Local history research aimed at inheriting regional culture,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Chinese,and stimulating people’s patriotic enthusiasm using of local history resources.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favor for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roots in Local society,and local culture sublimates national spiri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history,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on combining local histor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Anshan area,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Anshan.

Key wordslocal history;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education;Anshan area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1-0029-05

猜你喜欢

鞍山国学历史
“垂”改成“掉”,好不好?
鞍山烈士纪念馆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新历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