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高职教育服务武陵山区的对策探索
2016-03-19欧阳琦
欧阳琦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科技扶贫:高职教育服务武陵山区的对策探索
欧阳琦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是党和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而划定的特困区域之一。在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职教意义重大。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服务机制、平台、路径,充分发挥其科技扶贫的作用。
科技扶贫;职业教育;对策
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是党和政府按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划出的特困区域之一,连绵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3省1市交界地,面积约占10万Km2,覆盖人口1 3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兴起为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民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当前,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是当地职业教育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平台。本文试以新化县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 新化县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自扶贫项目展开和实行以来,新化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1职业化农民匮乏
扶贫项目启动后,新化县得到了一系列来自扶贫的实惠,如基础投入增多了,教育力度加大了,农民致富的道路宽了。但是就专业技术方面而言,该县还相当落后,如产业发展,有了发展的势头,却并没有收到特好的效果。种植项目增多了,但专职从事种植的人却很少,也就是职业化的农民相当匮乏。本世纪初,我国大兴农民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低,其观念更新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该县农民也同样如此。由于自身水平低下,对于新的科学技术无法接受,或接受不了,他们只能安于现状,从事简单的劳动和劳作,或者直接出外打工,大部分农民还未产生借助政策的扶持自主创业的思维。培训后自主创业,成长为职业农民的更是非常少。
1.2专业技术型人才稀缺
当前,新化县在扶贫工作启动后,特别是当作试点县以后,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教育投入还是环境整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人们开始慢慢摆脱贫困,并一步步富裕起来。新的致富项目增多了,门路广了,但却受困于缺乏掌控新项目的能手。新项目的引入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更需要专业能手的掌控,如种植、养殖等,新品种的引入与传统的耕种、饲养方式完全不同[1],这些增收项目已由传统和业余项目逐渐升级为专业和技术需求高的项目。2012年底新化县种植高档优质稻3 333.3 hm2,建立了中药材基地7 866.7 hm2,杨梅基地3 766.7 hm2,种植有机茶1 500 hm2,油茶林6 133.3 hm2,稻田养鱼3 333.3 hm2。这些产业的发展基础已经打好了,但后续的维护、管理、经营等则更需要专业化和专门化人才做为支撑和保障,然而,当前新化县的本土人力资源却还无法承担此重任,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有可能造成“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局面。
1.3科技创新能力不够
就目前情况来看,扶贫给新化县带来了发展生机,科技发展形势大好,但是其科技支撑能力却相当薄弱,科技创新能力更是低下,仅靠政府扶持和建设项目,而无法自我发展新的项目。科技扶贫的支撑条件不够,地方科技服务体系处不健全,县域内的农民科技服务能力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扶贫工作中的特派员与农民的沟通有限[2]。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在县域内健康男丁基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去了,从事产业经营的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儿童和年老病残的老人,在家务农的年轻人又基本上没有接受太多的文化教育,职教更无法谈及。他们应对政策变动特别是各项扶贫政策的利好项目时,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没法接收吸纳新科技,更无力创新技术,只能停留在传统、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上。
2 职业教育服务武陵山区的路径与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发展职教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连片特困地区,职教服务于科技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2.1职业教育服务科技扶贫的内容
1)社会发展定位、产业规划。根据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现有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扬长避短,确立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经济布局、产业布局,找到适宜的发展方式与举措。
2)使用推广新科技、新技术。美国农业经济学专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的高生产率有两个来源,即现代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即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而这两个部分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3]。通过生产性服务和技术推广,改进生产方式,提升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培养提升管理者素养与能力。管理行为中,管理者自身的素养与能力高下成为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政府角色定位由统治型向管理型再向服务型转变,管理者的职能发生改变,管理者的素养与能力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4)培养提升劳动者素养与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日益重要[4]。教育推动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养,提高其能力来实现的。比如当农业依靠开拓新土地,开发新市场而增长时,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但一旦科技、智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核心作用时,学校教育就显得非常关键[5]。
5)建设贫困地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缩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提高社会公平与正义。
2.2优化职业教育服务科技扶贫的途径
职教服务于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科技扶贫工作,必须有所依托。建立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中职学校为基础,以项目为引领,农户为对象的职教服务机制,是新时期特困区科技扶贫的主要工作机制。
2.2.1完善扶助机制
职教服务特困区扶贫开发工作,一方面职教本身需要得到党和政府的扶持。2010年开始,对于就读职业教育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国家给予直接补助,如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村中职学生除享受减免学费优惠政策,每生每年还可获得国家助学金1 500元[6],涟源、新化籍农村学生还可申请每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 600元。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建立家困生资助体系,减轻家困生经济负担。如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奖、助、贷、免、勤五位一体的扶贫助学制度,每年学费收入的4%被用于学生奖助工作。优秀学生除可获得8 000元的国家奖学金、5 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2 000~4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还可获得1 000元的院级奖学金、400~800元的学院助学金。政治思想表现好、学习努力、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家困生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入学已满1年,政治思想表现好、生活朴素、无违法违纪行为、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积极申请勤工助学、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可申请减免或部分减免学费;每年在校内外安排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治安员等勤工助学岗位。此外院级三好学生、院级优秀学生干部、院级文明标兵、院级学习标兵、院级优秀团员、院级优秀团干都有一定的奖励,特困学生还有临时生活补助。
2.2.2优化职教统筹机制
要想帮助农民致富,关键是要加强其职业能力培训。通过接受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熟练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大力发展职教,革新教育观念,特别要把发展特困地区职教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科技扶贫中,发挥职教服务特困地区科技扶贫工作时一要坚持“以农为本”,确立职教“服务于民”和“服务于农”的主旨[7];二要使职教适应连片特困区的发展需求,适应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服务农业科技技术的转化、应用;三要重点做好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既要发展好职教,又要搞好科技扶贫工作,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掌握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业产品的管理技术,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8]。
2.2.3建立多层级办学机制
针对连片特困区农民整体素质现状,着力于培养培训现代具有一定知识与技能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应在教育中将文化、技能结合起来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职教为重,成人教育为辅的三合一教育结构。一是要开展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教育,使农民掌握基本科学技术,并且要普及科技知识教育。包括种植、养护、加工技术,还包括一些新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技术;二是开展专门的职业技能应用与实践培训,实施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技能培训,以培养农业现代化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三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培养。要了解农民所需,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可拓展原有的农业学习的小范围,面向第二、第三产业,根据当地经济特色或劳动就业地的需求来设置职教专业,突出地方特色,从实用、超前的角度思考,多教授“绝活”;学制可以灵活多样,引入半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学习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变化,如可以开展短期的专项技能训练,也可开展长期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培养班[9]。
2.3扩展职业教育服务科技扶贫平台
2.3.1政府平台
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其收入,加速推进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10]。该计划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用职业学历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手段方式,提高农民的求职务工能力和创业经营能力,帮助农民成功就业、创业,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雨露计划”的全面实施,象征着我国扶贫工作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向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共同开发进行转化。
2.3.2学校平台
院村合作是高等院校对接产业、对接地方、服务三农建设的新举措,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农业、服务科技扶贫的良好平台。进行“院村合作”,可以以项目对接方式开展,也可以以人才交流、专家大院形式举行。如肇庆学院与端州市端州区黄岗镇东岗村进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村小组集体出资,利用征地返还的自用地,兴建公寓出租给学校使用。荆楚理工学院与新农村示范村彭墩村合作,共建“新农村科技学院”和“湖北省农村干部培训中心”,并成功创立全国首家“中国彭墩新农村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院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阳村开展“院村合作”,则以项目对接方式进行。
2.4创新职教服务科技扶贫的服务模式
2.4.1“政府+学校”送培模式
职教实施贫困农村经济补偿制度,贫苦地区初中高中毕业生基本实现免费就读,还可获取一定数额的补助,解决了生活费支出的问题。如新化县所有职业中学其学生的学费均实行减半,和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还推行奖学金制度。这种由政府买单、学校培养的模式很好的解决了新化县特困学生接受较高教育,顺利就业,帮助家庭脱贫的问题。
2.4.2院村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与乡镇、村部开展的项目对接帮扶合作。如2011年,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学院服务、项目驱动、示范带动”原则,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与娄底大埠桥中阳村签订院村合作协议,形成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模式。根据中阳村建设需要,娄底职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每年安排6万元专项经费,发挥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在村务管理、生态环境建设与规划、输变电技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咨询、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2.4.3乡村干部学习计划
贫困地区脱贫工作任务艰巨,需要一大批掌握较高理论水平、具有科学管理方式、高效工作方法的乡村管理干部起引领、组织、带动作用。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举办了“乡镇领导培训班”,以理论讲解+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授经济管理、企业运营与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打造新一代乡镇管理干部。
2.4.4就地培训模式
可由政府组织当地农民开展培训,适当创新形式,与时俱进。如衢州政府借鉴美国的“学券”制度,向农民发放“培训券”,规定首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免除费用,农民可自由选择课程,包括家政、保安、绿化、缝纫、烹饪等17个专业的劳务技能和一些农业科技知识[11]。培训结束后要参加考试,合格者能获得合格证书,还能被推荐就业。
2.5凝练职教服务科技扶贫的主要方式
政府主导可有效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有序化、针对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为主体,中职学校为基础的职教服务体系在最短距离内面向农业、农村、农民,通过项目的引领驱动,积极延伸推动连片特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娄底职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5.1政府主导的免费培养模式
娄底市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院承办,政府和企业出资,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免费入学,毕业后学生由政府安排到相关煤矿企业工作。娄底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千人工程、十年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娄底市生产的每吨煤中提取0.8元设立专项经费,划拨给娄底职院用于培养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免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彭建勋将这种模式称为“娄底模式”。新化县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煤矿从业人员、下岗职工或子弟(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参加娄底职院的对口单招考试。招录对象为全县煤炭管理部门和各煤矿中,拥有高中或同等学历,35岁以下的在职和下岗职工及子弟。他们享有与全国统招统录考生完全相同的待遇。该政策使人口大县新化县受益较深,大多数年轻人通过职业教育走进了学校,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原本已失业和失学的大龄青年也通过职业教育学到了一定的技术,能够通过技术养家。
2.5.2产学研用联盟模式
为推进区域内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农机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农机品牌,娄底职院以农机新产品研发为核心,建立“企业主体、院所参与、协同研发、股份合作”的“产、学、研、用”联盟。在科技扶贫的这几年,娄底职院努力发展地方农业机械产业,结合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对已开发的科研成果转换到现实生产中并将科研技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绩。承担完成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新型碾米粉碎打浆一体机产品开发》等国家级项目2项,《弧面凸轮毛坯等温挤压成形实验可行性研究》等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南方水稻轻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开发》等横向课题15项,获项目资助经费300多万元。获“1ZSQ-25型水田耕整机”等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5项,注册“凸轮伸缩式水田驱动轮”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20余项。成果转换和授权专利产生经济收益达500多万元。许多项目被新化企业及农机局、农业局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6提升职教服务科技扶贫的工作成效
1)加强规划,科学布局。与新的教育发展纲要、新的十年扶贫纲紧密衔接,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目标要求,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制订高职院校新的发展计划。在贫困地区大力兴办职业院校尤其是农村职校。职教中心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做好中长期规划,统筹好区域内职业院校、职培中心的建设、分布,协调好专业、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分配与流动。
2)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增加扶贫对职教的鼓励性政策,加大对贫困农村学生的经济扶助力度。增强涉农、农村职教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培训合格、取得认证证书学生的奖励与优惠措施,如给予低息贷款,创业第一年政府提供资助与补助等。
3)增设涉农专业,调整学习方式与内容。一是调整全日制职业教育。贫困地区现有职业教育增设涉农专业;与贫困地区联合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当地农村自然资源、环境特点,开设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二是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根据农村实际设置,培训时间以农闲季节、双休、晚上为主,培训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如送教上村,定点服务、在线咨询,定期回访等。
4)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下农村实践锻炼,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水准;鼓励学生下乡进行调研、实验实训,在农田栽培、项目参与指导中提高专业水准,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生社会实践稽核中增添到农村调研帮扶内容;对农学相关专业带头人、重点项目增加到农村扶贫考核要求。以考核、验收标准为杠杆,推动教师、学生积极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工作。
5)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对扶贫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职教扶贫要边做边完善,注重理论提炼和包装,创新和健全机制,打造对口帮扶村组典型。
[1] 张超,刘衡.教育在贫困地区促农增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云南省广南县大革假村的调查与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0,23(3):141.
[2] 杨占忠.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9,29(6):72-73.
[3] 李燕凌.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0.
[4] 李斌.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40.
[5] 郭亮.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16-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 16279864.html.2011-11-17.
[7]朱容皋.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比较[J].新余高专学报,2009,14(3):22.
[8]蓝统栋.立足农村,探索职教扶贫新路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2):144.
[9]马建富.积极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开发式扶贫的重要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
[10]霍凤茹.关于新时期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探索[J]. 职教论坛,2010(14):59.
[11]何菊芳,季诚钧.关于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成人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19.
Main Paths: Technical Education Servi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U YangQi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udi 417000, China)
Wuling mountain poor area is one of the poor area set according to the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We must focus on the new paths th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erver for poverty reduction .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technology; technical education; paths
G710
A
1674-943X(2016)03-0074-04
2016 - 07 - 05
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地方性高职院校建设社会服务品牌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1YBA264),主持人欧阳琦;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职教服务科技扶贫研究——以新化县为例”(项目编号:2015zz043),主持人欧阳琦。
欧阳琦(1975 -),女,湖南娄底人,硕士,副研究员,主研方向为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