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6-03-18路琳
路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形势下,怎样使情感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感动来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呢?
一、用教师的真情感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这样非但引不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有表情的美读的方法,情动于中而形显于外,把教师的情感体验毫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教师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让学生讲述其他感人的事例,在经过思想和感情上的预热铺垫后,教师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读着读着,教师的声音哽咽了,学生的表情凝重了,学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读《藏羚羊跪拜》。学生被动物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地震撼,课后可以让学生写学后感,表达学生对这种精神的深深感动与佩服,对人类虐杀动物的愤慨,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呼吁。这样,学生真正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学生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二、用经典的美文开启想象
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审美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必须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按各自的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
如,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文辞清丽雅致。作者对周庄的美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能仅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述。教师应让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的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能由衷地为美的事物所感动。在教授本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周庄美的语句找出来,并赏析美在何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应的语句,其他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了新创造、新挖掘,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为美文增添了新的意境,学生也进入了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新境界。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