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教学设计
2016-03-18马骥
马骥
摘 要: 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能使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化学等学科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吸入和呼出气体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八年级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传感器直观、准确认识吸入和呼出气体等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从评析这一错误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任务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任务二: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氧气是否还有剩余及剩余含量。以上两个任务均由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进行探究,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气支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科价值。
三、教学的主要过程
1.提出问题,有据评析。
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堂,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我们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务一: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2.解决问题,实证猜想。
教师:请同学们将猜想以图像的方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学生猜想示例:
设计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烧杯、保鲜膜等实验用品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大烧杯中,用保鲜膜将烧杯和传感器覆盖,测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数据。掀开保鲜膜,往烧杯中吹出一大口气后立即盖好保鲜膜,观察数据的变化[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数据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明显少于吸入的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明显多于吸入的气体;不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都远远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结论、修正图像:
3.收获方法,类比应用。
演示实验: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学生:氧气没了。
教师:氧气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吗?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测量。
设计实验:利用双面胶将氧气传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倒扣,观察数据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氧气不足,蜡烛熄灭,即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4.经历感受,建立辩证思维。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同学们还想利用传感器探究我们身边的哪些混合气体体系呢?
生1:汽车尾气。
生2:教室。
生3:公园。
生4:卧室。
生5:电脑排风口排出的气体。
……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有效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科学实践活动,又不能放任学生,应把有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形散神不散,放手不放羊[2]。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制订好指导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案,可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2.关注学生差异,激发有效参与。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提出与之能力匹配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课的包容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提升课程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方法,应集中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方中雄.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林蕾.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服装和化学”案例设计与实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