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新媒体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寿县为例

2016-03-1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丁 琼



利用新媒体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寿县为例

丁 琼

[摘 要]探讨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全面介入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以数字化信息记录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构建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使寿县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拓展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数字化

[作 者] 丁琼,皖西学院。

一、用新媒体对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必要性

(一)寿县非遗项目概述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古迹。截至目前,寿县地区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下:

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级/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  抬阁(肘阁抬阁)  国家级四顶山庙会  安徽省级传统技艺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紫金砚制作技艺  安徽省级大救驾制作工艺  安徽省级民间音乐  寿州锣鼓  安徽省级民间文学  安丰塘的传说  安徽省级曲艺  寿州大鼓(书)  安徽省级淮词  安徽省级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手段主要是以旅游开发为主,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的表演活动,可以吸引各地游客,带来经济效益。例如:安徽地区的,安庆黄梅戏、徽州庐剧等。[1]但是,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会使很多非遗文化丧失其原生态的特征,所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来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必要。

(二)针对非遗及新媒体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分析新媒体手段对非遗保护的可行性,在寿县城区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原因分析如下:

样本数量: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收回489份。

调查地点:寿县城区;寿县乡镇。

调查对象分别为:年龄10~20(岁)46人;20~30(岁)227人;30~40(岁)107人;40~50(岁)68人;50~60(岁)33人;60(岁)以上8人。

主要调查问题调查数据(比例最高2个年龄层)数据分析比较了解寿县非遗项目内容(50~60)78.8%了解寿县非遗内容的大多数集中在中老年人,但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三四个项目,不是全部(30~40)55.1% (10~20)67.4%少年和青年对非遗内容了解甚少,大部分也只是听说过一两个项目完全不了解寿县非遗项目内容(30~40)67.3% (20~30)59%每天浏览网站  (10~20)97.8% 10~40岁年龄层的调查对象每天会浏览网站的比例很高,都在90%以上(30~40)94.4%每天使用微博/微信 (20~30)86.3%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青年人每天使用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工具较多,也很热衷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的数据可知,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利用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也乐于被人们接受。特别是需要传承非遗的年轻一辈,更热衷于用互联网方式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内容。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非遗文化,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大众传播方式,不仅丰富了非遗的传播手段,还会让越来越多人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自己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用说去保护和传承。因此,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宣传及保护机制,也是迫在眉睫的。

二、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采取适当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不仅有利于构建寿县非遗资源的交互立体传播渠道,还可以探索新媒体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新功能。

(一)数字化记录与保护

目前,寿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缺乏传承人的困境。例如,寿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表演抬阁通常规模较大,有的木阁高度有三四层,需要若干壮汉抬着行进表演,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出现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往城市转移的现象,所以,现在寿县很多地区的“抬阁”活动几乎无法组织和表演。安徽省法制办于2012年7月,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其中第十四条明确提出“对于濒危的、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其内容、表演形式、技艺流程等记录、整理、分类、编印成图书或影音资料,建立档案,同时进行数字化保存”①引用自《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开征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公告》。。根据目前现状,急需对寿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2]

1.综合民俗文化关联性进行数字化信息摄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传承至今,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因为其有活态性特征,与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同,是具有生命力的。不论是民俗、音乐、文学、传统技艺还是何种类型的非遗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行为活动去表现出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发展。[3]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视频、照片等资料的时候,要把寿县非遗资源融入特有的人文环境中,反映非物质文化与寿县当地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之间特有的关联,不仅要记录外观、形式、技法等,还要记录非遗文化扎根本土的深刻内涵。例如,“寿州锣鼓”的表演常出现在节日和庆典,其锣鼓的演奏乐谱综合了江淮地区锣鼓的“十八番”“大流水”“大绞丝”“小绞丝”等传统锣鼓谱改编而成,具有很强的寿县地方特色。因为不同节日、地区同一种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进行数字化信息摄取不是短时期的记录,而是要分不同时节、不同地域进行长期记录,并且还要结合当地非遗特有的发展脉络进行。

2.建立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数据库。前文的调查问卷研究也提到,现在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受现代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对这些“活化石”兴趣不大。所以,急需要对寿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表演、技法、与非遗有关的生活状态进行记录保存,以防失传。在前期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基础上,构建寿县各类非遗项目数据库,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对今后研究寿县地区非遗资源的产生原因、发展脉络及与其他地区相似非遗文化的互相影响,都有重要的帮助。利用新媒体方式,借助影像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推进寿县乃至皖西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必然选择。

必须注意的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处理,记录图片、声音、文献及视频多媒体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一定要保持非遗的活态性及本真性,杜绝“人为制造”的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保护与传承

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体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多样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决定了非遗的传播需要对传播媒体进行精心的选择。在所有媒体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对于非遗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1.网站建设。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网络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前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了,现在大家更习惯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窗口,利用网络环境来传播非遗文化,相比传统媒体而言会扩大传播范围、地域及受众群,也会更有效地促进人们对非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4]

建设专门的“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网站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视频等表现手段,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查询、观看、了解寿县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在网站上,分层次和栏目介绍寿县每一项非遗项目的简介、相关传承人的工作内容、相关非遗项目的制作图片及视频等,并不断更新,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寿县非遗资源及发展。网站除了有宣传信息的功能,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网站构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任何对于寿县非遗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站进行交流沟通,还能向网站平台提供跟非遗相关的资料信息。所以,建立网站不仅更好地加强了对寿县非遗项目的宣传,还使人人都可以参与宣传、保护及开发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2.微博、微信平台建设。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平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个人媒体,有很强的草根性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民间活动,是在相关地域民风中世代流传发展的,其扎根于民间,如果用代表官方话语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对其传播时,有可能对一些小众的非遗资源产生损坏。例如寿县省级非遗项目“寿州大鼓(书)”,表演者自击鼓、板,吸收了本地民歌及戏曲音乐等素材,使用地方口音,进行说唱。[5]其独特的方言唱腔及地方特色音乐形成了“寿州大鼓(书)”小众化地区性传播特征,若用大众媒体对其宣传可能使得不同地区的受众产生误解和反感。而具有草根性特点的微博、微信媒体,能够站在受众平等的角度向有兴趣的人介绍非遗资源,从而吸引居住于寿县和

附近地区及其他对寿县非遗感兴趣用户的关注。

在问卷调查中,76%的人愿意通过微博、微信方式了解非遗的相关内容,这一比例在10~30岁年龄层中更高。所以,利用微博、微信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建立“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发布寿县地区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随时更新近期举办的有关非遗活动。从而通过粉丝的评论和转发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会更针对地宣传寿县非遗资源,还有利于保持人们的持续关注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通过微博发布的很多内容,如相关声音、图片、视频、活动等也可成为非遗资料保存下来。

建立“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一对一交流等功能进行非遗的宣传。当然,微信公众平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病毒式”推广功能,通过朋友圈的转发,会让更多对寿县非遗有兴趣的人看到信息。这样利用微信的社交性、互动性、针对性、信息共享等特点,会让人们喜爱上寿县的非遗资源,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

利用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对寿县非遗的保护还是要综合各种手段和进行媒介整合,防止传播模式的单一化,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也可以适当的和当地的流行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多种传播方式。当然,利用好这些新媒介的特性,可使得更多受众了解寿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效果。[本文系皖西学院寿县扶贫开发项目“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寿县“肘阁抬阁”的传承与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XSK1532)]

【参考文献】

[1]熊晚珍,黄莉敏,孙志国,等.大别山区六安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75-7878.

[2]王晓芬,袁永昌,王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济意义[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4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360.

[4]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0):40-41.

[5]方敦寿.寿县历史文化丛书——民俗风情[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64-65.

猜你喜欢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