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究

2016-03-18胡薇陈志超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

胡薇,陈志超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究

胡薇,陈志超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多种路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中华文化走出去应改变路径过于单一的现状,找准对外文化交流的切入点,建立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的长效机制,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意性特点,掌握全球文化市场运营规则,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架构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立体化战略构架。

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这个战略是在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文化产业开始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提出来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融入世界浪潮的迫切要求。多种路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关键。

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

所谓“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其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1]。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了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之路。经济的昌盛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中外文化交流热持续升温,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互举办了“国家年”“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电影节”等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在全球众多国家建立孔子学院,目前,已在132个国家设立近500所孔子学院和近900个孔子课堂,并积极推广“欢乐春节”活动,向世界传播展示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以电影业为例,每年境外各种形式的电影展、电影周约有50次,展映中国影片400多部次,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从2002年的5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8.7亿元。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得到极大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还很缓慢,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远不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我们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1.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文化资本极其雄厚。此外,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这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中国却是文化产业弱国。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还很不充分,一方面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造成大量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却为其他国家所运用,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如中国独有的传统故事《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重新演绎和改编,美国梦工厂动画《功夫熊猫》里出现了“中国功夫”和“熊猫”,2003年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被美国大学学会出版公司侵权,2004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等等。因此,中国如何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启动和创新这些文化资本,凭借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是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亟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2.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相对匮乏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被视为现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为什么不具备强势的竞争力呢?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缺少开发利用中华文化的人才。在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时,往往只是一味地宣扬中华文化,并没有深入分析总结国际友人喜欢什么样的文化,也不洞察国际上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核心,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和运营体系对中华文化进行包装和推销,所以西方国家不能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文化内涵,也就难以认同和喜爱中华文化。

3.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形势严峻

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的考验。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看,各民族文化并非处于对话和交流的平等地位。乔纳森·弗里德曼认为:“如果不考虑霸权、抵制性的认同、支配性的和从属性的话语这些现象,就不可能理解全球体系中的文化过程”[2]。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激活与转化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华五千年文明凝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产业开发方式促使国际资本从传统的物质资源争夺转向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霸权在诸多文化领域展露无遗,美日等发达国家利用强势的文化产品迅速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动漫市场,在赚取最大商业利润的同时,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兜售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理念,导致不发达国家和弱势民族的声音被掩盖、被弱化,使这些不发达国家和弱势民族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为了维护和捍卫祖国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安全,守护和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大放异彩,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涤荡出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孔孟思想、老庄美学、魏晋玄学、宋明风韵等给世界的文化宝库留下了独特而震撼的中华文化。这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相结合的中国表述。天下为公、报效祖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刚健有为、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都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所有这些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人类面临的难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3]。因而,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还有助于加快我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进程,更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因而,我们要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使之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抓手和有效途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和表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

2.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新的文化业态生成和传播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高扬。但文化价值的融入和提升并非单兵突进和局部突破所能解决,它往往在现实中因很难找到有效的抓手而被人们所忽略。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要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融入文化产品的价值内容的意识形态,以此来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底色的、为引领的中华文化建设,使其既具有抚慰心灵、舒缓情绪、矫正观念、启悟民智的功效,又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特有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个性的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将作为占据全球道义制高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以文化价值的普适性诉求和国际表达形式,在全球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效路径。在“西强我弱”的文化局势下,我国要有效抵制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必须制定和实施中国特色文化战略,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激活和传播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当中去,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展示。要用战略的思维自觉思考,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整体,从战术到战略,这既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心的表达,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必然要跟上的走向。一些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通过文化产品的倾销,创造出一种所谓的全球文化经验,以文化相似性来抵消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削弱其他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升本土的文化创造能力,加强具有丰富中华元素色彩的本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文化立国”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无疑是抵御他国文化侵略的有效路径。

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中华文化丰富悠久,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它的能量和价值。中华文化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这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中华文化以什么样的路径走出去一直是我国政府、企业及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应改变路径过于单一的现象,突出自己文化个性,大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特色品牌,积极推动彰显中华文化的产品“走出去”。

1.找准对外文化交流的切入点,建立文化外交和文化贸易的长效机制

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全球文化格局和地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要很好走出去,必须强调中国文化产业在内容生产上,要特别注重国际化题材的选择和普遍价值内容的体现,特别注重人类共同认知的普遍价值观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和平与发展,正义战胜邪恶,英雄崇拜,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找人与自然和谐途径等人类关注的重大话题都将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内容和主体,进而更好地赢得国际市场。在进行文化产品输出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民族信仰、审美情趣等不同方面,从而将产业的触角更深入地延伸,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努力才能卓有成效。我们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4]。我们要适应变化的国际社会和时代要求,增加国家对外文化援助的力度,在加强对外文化宣传的同时,提高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的能力,逐渐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民商并举,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齐进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2.着力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意性特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5]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文化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精神和艺术财富是人们做出消费决定的根本原因,因而,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占领市场,谁就拥有竞争力。创意的灵感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体现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种有益的创意活动都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创造,都必须考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如果脱离文化基础,创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产业实质上是遵从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发展条件下的文化信仰,通过内容或形式的创新来丰富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创意元素,令消费者获得独特体验,提升其观念价值的产业,应当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某些元素或者吸收某些养分,打造出与世界主流文化接轨的民族文化产品。

3.掌握全球文化市场运营规则,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国际文化贸易流通的环节较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法律制度、语言环境和审美偏好等方面差异较大。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走向国外文化商品市场,而且要走向国外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附加值市场,还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财务、法律、资产评估、资质认证、保险、检验等专业化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共同营造培育文化产业成长的环境。因此,要加大对国际市场的研究,重视文化产品的创作。我们深知,“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是显著的,但人性是共通的,人人都具有对美、健康、安全等的需求。”[6]文化产品是承载人类价值理想的文化成果和凝结人类思想智慧的文化产物,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在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中华文化将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辨识、接受和认同。为此,我们要及时抓住机遇,立足于时代的高起点和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深入研究国际文化传播和运行特点,挖掘提炼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引领、为先导、为主干,重点扶持中华文化的直接传播和延伸传播,扶持富含中华文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扶持历史优秀、特色鲜明的烹饪、茶艺、武术、针灸等传统技艺,扶持各类中华老字号到国外经营发展,努力在适应需求、满足消费中使国际受众认同和喜爱中华文化。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坚持文化体制和文化科技的创新,以创作和研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产品作为突破口,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事业的创意人才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去”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坚持、弘扬和传承,也离不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从业人才的创新。培养人才是文化发展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第一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领域,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运作,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都非常高,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因素。

[1]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现代传播,2012(1).

[2]乔纳森·弗德里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

[3]黄正平.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强起来[J].艺术百家,2014(6).

[4]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02-27(1).

[5]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1).

[6]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2.

责任编校:汪沛

The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HU Wei,CHEN Zhi-chao
(Institute of Marxism,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133,Anhui,China)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s going global in a variety of ways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he“cultural power”strategy.The current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should be changed as it is too single.We should identify the starting point of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establish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ultural diplomacy and cultural trade,grasp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roducts,master the global cultural market operation rules,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and actively foster export-oriented cultural enterprises.Thus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ategic framework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can be established.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exchange

G125

A

:1003-4730(2016)06-0133-04

时间:2017-1-20 15:3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70120.1533.027.html

2016-05-27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激活与创新:中华元素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建构”(16YJC710004);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中华元素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建设”(2013SQRW043ZD)。

胡薇,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志超,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6.027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