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逻辑与历史任务

2016-03-18周泉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价值观

周泉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双流610200)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逻辑与历史任务

周泉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双流61020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最彻底的批判。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生产力批判范式的同时,建立起一套意识形态的批判范式。新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显得极为严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遭遇极大的挑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夺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理论武器。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21世纪,美国和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获得极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想的那样进入末日,相反,资本主义仍然生机勃发,并在世界各地展现其存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使得二者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彼此共存。另外,新兴国家的崛起,世界逐渐呈现多极化格局,传统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式微。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依赖,也使得传统的暴力斗争方式难以为继,资本主义基本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斗争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较量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双方角力的重要方式。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1]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已经成为事关党的事业生死的极端重要的大事情,是当前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因此,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和批判对象,谨防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对于我们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批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逐渐成熟,明确表达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生产力批判的范式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后来“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理论根据。因此,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它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批判。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资本主义的繁荣和灭亡也是由这个因素决定的。联系到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巨大便利,生产工具的迅速更新,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就像马克思后来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2]256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了这种生产力,“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自己了”[2]25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2]44,那么,不管这些革命的意识的强度有多大,对人们大脑产生的影响有多么广泛,但是,在共产主义历史上,这些表述对实践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最后都归于失败。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活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社会意识也受制于社会存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

同样,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也是由特定社会历史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生产和交往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内容以及性质等等都是由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有着现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2]43。

既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那么,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最彻底的批判,前提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批判,特别是对私有制的批判,它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根本前提,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批判。

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差异日益缩小。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前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批判,是坚持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重要保证。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总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受制于社会的物质存在。然而,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相适应,社会意识的发展可能超前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当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遭受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念的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必要去维护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对资本主义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主义有必要划清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界限,坚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虚伪性。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次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人是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的要素》这本著作里,特拉西明确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切意识观念产生的带有中立性质的“前意识”。

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国内外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学者拉瑞恩认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4]。根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意识形态的几个核心特征。

1.意识性。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5]。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是对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人的精神状态等方方面面的反映。

2.阶级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带有阶级属性的,都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性的思想。”[6]

3.批判性。俞吾金先生在《意识形态论》里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特征做了阐述。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为前提的,没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就会成为实证的历史科学或者单纯的历史哲学,“任何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创立都必然以某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为前提。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例外。”[7]

根据以上对意识形态重要特征的归纳,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批判就是以现有的意识形态为基础,以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目的,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为对象的批判。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这种批判不是纯粹的理论批判,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批判。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场逻辑

新时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场逻辑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历史逻辑。两极格局解体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相继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斗争似乎趋于缓和,但实质上,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仍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颠覆企图,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曾于1998年向美国白宫提交过一份对华政策“三步走”的战略方案,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应该由三个战略步骤进行。其中,“第一步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8]

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企图从来都没有停止,面对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我们必须更加警惕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2.理论逻辑。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有其必然性,从理论上说,是根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方面,意识形态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很长时期内将始终存在、不可避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走向了消亡,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才会最终走向彻底终结”[9]。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认为,“它们不完全由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不能完全根据生产的经济条件来解释,而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10]

俞吾金先生认为,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全部特性在于,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这种理论的优点和特点在于,它表现为元批判,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先行地对前提加以澄明的批判方式。”[11]意识形态批判不坚持这个根本前提,就会沦为简单的文化主义。同样,意识形态批判不坚持这个核心地位,也将会沦为一般的实证科学。

社会意识并不时时与社会存在相同步,它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逻辑。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同时,也要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三)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逻辑

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有现实的逻辑可循。为了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必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在资本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下,社会主义要果断采取意识形态的反批判措施。

20世纪末,苏联、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学者开始鼓吹“历史的终结”的论调。到21世纪,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西方学者开始散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另外,西方国家频繁以人权、反恐等借口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煽动或者策划民族分裂行为。发达国家通过掌控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向外强制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煽动别国发生“颜色革命”,导致本国政权更迭或者出现无政府状态。街头政治合法性外衣下包裹的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炮弹,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反制资本主义的这种意识形态的攻击,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在大数据时代,中国以更高的姿态逐步融入了全球化社会,同时,西方各种思想观念也越来越迅速地输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越来越频繁地遭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腐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左翼力量相继取得政权并宣称走社会主义道路。以拉美地区为例,委内瑞拉提出了“21世纪社会主义”,巴西提出了“劳工社会主义”,玻利维亚提出了“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提出社会主义口号的国家和地区普遍是经济不发达甚至是极其落后的,他们更多的是借助社会主义这个美好的理想,去争取更多的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民众的支持。他们都宣称走社会主义道路,但都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实质仍然是新自由主义的。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差别。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为了纯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我们在坚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同时,也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批判,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

三、意识形态批判的新任务: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要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3]。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协同努力,具体有三个方面:

(一)党和国家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将始终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4]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意识形态,这是始终不能动摇的。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现存实力最为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充分说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的重点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在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价值共识。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彰显中国道路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价值和敢为人先、坚持真理的中国精神。

(二)社会组织和团体要自觉营造拥护社会主义的良好氛围

社会组织和团体在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和较量,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面临的重大挑战,社会组织和团体带头积极支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且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引领社会全面、和谐进步,对于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媒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媒是党的喉舌,党的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要始终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于大政方针和国家建设。文艺创作要传播社会主流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中国精神。“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5]地方政府和党团组织要严守政治纪律,自觉遵守和坚持党的集中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和中央的保持一致[16]。各组织和团体要将维护社会主义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造谣不传谣,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党员群众要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从历史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几千年传统文明美德的高度概括。它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做了全面、精准的表述,不仅为建立和善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也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更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是当前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正能量的思想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党员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思想基础。面对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的紧张现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不仅有助于肃清外来妨害社会主义建设的腐朽思想,也有助于加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有效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快形成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巩固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A/OL].(2013-12-23)[2016-10-25].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4]拉瑞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立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6]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5.

[7]汪行福.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先生《〈意识形态论〉的启示》[J].复旦学报,2012(5).

[8]张建设.试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

[9]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西方意识形态终结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7.

[10]张俊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8,10(1).

[1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1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1).

[1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1).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

[15]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公开发表(全文),[EB/OL](2015-10-14)[2016-10-25].http://news.ifeng. com/a/20151014/44928424_0.shtml.

[16]陈武明.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是最大的纪律和规矩[M].求是,2015(15).

责任编校:汪沛

D61

A

:1003-4730(2016)06-0099-05

时间:2017-1-20 15:3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70120.1533.020.html

2016-09-25

周泉,男,湖北罗田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6.020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价值观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