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ummer”意象的修辞及其汉译

2016-03-18王延芬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梁宗岱明喻喻体

王延芬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ummer”意象的修辞及其汉译

王延芬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意象是诗歌的精华,是诗之灵魂,而通过修辞手段塑造的意象才更引人入胜。“summer”作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常见的意象,通过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应用。文章探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修辞构成方式,对比考察10个译者对这些修辞的翻译策略,认为可以采用三种策略:直译法、直译加修饰、意译法。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天”意象;修辞;汉译

一、引言

诗歌需要意境的打造才能引人入胜,而意境则离不开意象的塑造。中国古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窥意象而运斤。”他认为作者的主观感情是寄托或渗透在意象中的。陈望道(2011:2)也认为修辞主要为传情达意,修辞是为使传情达意能够恰当表现而调整或变换语辞的一种努力。谢世坚(2013:163)在莎剧修辞的认知与研究中则认为:“修辞是一种交流思想的方式,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思想,良好的思想和优美的言辞密不可分。”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精美绝伦、多姿多彩的意象烘托了主题,其中“summer”这一自然意象词出现了20多次,而大多数中国人喜爱的“spring”只出现了6次,“autumn”仅仅出现了2次。(梁志坚,陈国华2008:60)“summer”意象则通过明喻、暗喻、拟人等修辞成为十四行诗这至美乐章中永恒律动的音符。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有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研究最早有白立平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翻译》(2001),再有洪斌、方汉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ummer’s(s’)……词组的翻译》(2008),梁志坚、陈国华的《夏天?春天?——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及其汉译的重新认识》(2008),但是关于这一意象的修辞还鲜有研究,仅限于“summer”意象的赏析,抑或是探讨不同译本对“summer”的翻译处理。鉴于此,本文全面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重点探究其修辞构成方式,考察前人对此意象的翻译策略,并提出本文的观点。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修辞结构及其含义

(一)明喻:“summer”作喻体构成的明喻

陈望道(2011)认为,明喻是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常用“好像”“仿佛”“若”“像”之类的喻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比喻就是打比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外一个事物。英语的明喻和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它的基本格式也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summer”意象构成的明喻是指“summer”在一个句子或段落中充当喻体,进而构成明喻的修辞。以下列出了一个“summer”作喻体构成的明喻修辞(十四行诗中仅有此例是关于“summer”明喻的修辞)。

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Sonnet 18, Line1-2)

在脍炙人口的第18首诗歌中,诗人为形容对方的美,打了一个比方说,“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此处,诗人歌颂的对象“你”是本体,“compare”则是喻词,“summer”是喻体“夏季的一天”,通过上下文可知,英国夏季的一天是美好的。

summer作喻体构成的明喻结构清晰,诗人通过运用明喻这一修辞,为诗歌平添了几分遐想的空间,更加符合诗歌意境之美的特点。

(二)隐喻

汉语中的暗喻又叫隐喻,是比喻的一种。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来说要用“是”“作”“为”“成了”等表示判断或关系的词充当比喻词来加以联结。(李亚丹,李定坤;2004:126)它的基本结构形式是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而且英汉隐喻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突出在语体篇章、题旨情境的宏观概念下,并且从整体上研究隐喻思维体系,概念结构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隐喻的构成以“A is B”为基本模式。在这个基本模式下它灵活多变,除常见的判断、修饰、平行式外,几乎所有实词、短语、段落甚至语篇都可形成隐喻。本体和喻体的顺序也可以颠倒。整个十四行诗中有10处隐喻。

1.“summer所属格”构成的隐喻

英语中的名词所有格是指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后加’s,表示所有关系,或是主谓、同位关系,也可以表示其他意义。如the earth’s surface;Jim’s rooms等,这样的所属关系结构清晰明确,然而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名词所属关系却表现出了其他意义,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名词构成的所有格结构,实则是一种超常结合的隐喻。在十四行诗中也常见“summer”的所属格结构构成的隐喻。

⑵Beauty o’ersnowed and bareness everywhere.

Then,were not summer’s distillation.

A liquid prisoner pent in walls of glass(Sonnet5,line8-10)

此例,名词词组“summer’s distillation”构成了该句中的隐喻。该句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是由summer来表现,实则夏天在这里被隐喻化了,把summer这个抽象概念比喻为可以提炼香精的具体物质。多数译者译为“夏天的花精尚未提炼”。显然,通过名词distillation的修饰,把“summer”比喻成物,具体来说比喻成“精华”。

⑶Such seems your beauty still.Three winters cold

Have from the forest shook three summer’s pride (Sonnet 104,Line 3-4)

“summer’s pride”构成了该句中的隐喻,“pride”是抽象名词,根据上下文此行的意思应该是指严冬吹落了夏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里summer构成的名词所有格结构暗指友人美丽的容颜,是隐喻的喻体。此处,诗人用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做隐喻,感叹时间使他的爱友变老。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三个严冬寒飚吹落了林中三度夏季的盛容”。

综上所述,“summer所属格”构成的隐喻形式奇特,不同于汉语暗喻基本结构形式——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而是通过所属关系体现,这种所属关系构成的隐喻,多通过summer’s后名词的修饰,把summer这个抽象概念比喻成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因此在十四行诗中所出现的summer隐喻多是本体和喻体的一种超常结合,没有明显的喻词,只有把握了隐喻修辞在此的特殊性,才能从整体的题旨情境来理解诗人通过隐喻所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译出原作的意境。

2.“动词+summer”构成的隐喻

“summer”意象和动词构成的隐喻,是指summer和动词在句子中分别作隐喻的喻体和喻词。

(4)Then let not winter’s ragged hand deface.

Intheethysummererethoubedistilled.(Sonnet6,line2)

此处,“动词+summer”构成的隐喻,通过动词“deface”来体现,summer作喻体,暗指那些充满希望的事物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两行诗的大意是:“你还没提炼出香精,那你就别让严冬的粗手来抹掉你脸上的盛夏。”诗人的寓意是要勇敢地抵御黑暗和残酷,积极面对,在这里的“你”被拟物化了,被比拟成“大自然”。

“summer”意象和动词在句子中分别作隐喻的喻体和喻词,更加生动地表现“summer”意象所表现的内容和蕴含的主题。

3.“形容词+summer”构成的隐喻

“形容词+summer”构成的隐喻,主要通过形容词的修饰来体现,summer便赋予了这个形容词的特征。

⑸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Sonnet18, Line 9)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可是在莎翁笔下的诗行中,夏天却是永久不会凋枯的。在此例中,用形容词“eternal”来修饰summer,显然把summer比作永恒的事物。本体和喻体实则都是summer,在诗人心中美丽温和的夏天是永恒的,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summer”意象和形容词所组成的定语在句子中构成隐喻,用形容词做定语来修饰夏天这一意象,赋予了summer不具有的特征,summer因此被隐喻化了,做喻体。也充分印证了莎士比亚对语言修辞的灵活运用。

4.“名词所有格+summer”构成的隐喻

所谓“名词所有格+summer”构成的隐喻是指,一个名词后跟summer所组成的所属格在整个句子中组成隐喻的修辞。

⑹For fear of which,hear this,thou age unbred;

Ere you were born was beauty’s summer dead.(Sonnet 104,Line 13-14)

在莎诗第104篇第4行,“beauty’s summer”意思是“美的夏天”,实则指美就是夏天,夏天就是美。是一个很典型的隐喻,没有喻词,beauty’ssummer既作本体也作喻体。诗人歌颂他爱友的美质将留在他诗中而得到永生。

通过例证可知,“名词所有格+summer”构成的隐喻,这个名词对summer起解释说明作用,且这个名词有summer这一意象的特征。

(三)借喻:summer单词构成的借喻

在借喻的修辞中,没有本体和喻词,只有喻体。陈望道认为比隐喻更进一层的,那便是借喻。

⑺Without all ornament,itself and true,

Making no summer of another’s green.(Sonnet68, Line10-11)

第68首十四行诗,诗人意在斥责世人涂脂抹粉,是虚伪的美容,要突出古代真正、自然、绝无矫饰的美。第10行诗人说“没有半点装饰,只有真我和本色,不利用别人的葱绿来建造夏季”,很显然,summer一词被赋予了“真美”的意思,是美的化身。

借喻类是指summer在句子中充当喻体,构成借喻的修辞。单词构成的借喻是指单一的summer意象词在句子中作为借喻的喻体,诗人要将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用与之相类似的事物代替。

(四)拟人:人称代词和动词构成的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的一种修辞。英语中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思想、动物和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特征这样的修辞手段。它可以通过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表现出来。

⑻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Sonnet5, Line 5)

此处,本体是时间time,喻词是动词lead,喻体是summer。把夏天比作一个人,残酷的时间可以把它带到夏天,然后把它倾覆,像倾覆人一样把美好的夏天摧毁。因此,把夏天拟人化,更能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残忍。

十四行诗中“summer”的拟人,从人称代词上可以直观地表现。另外,动词则间接把“summer”的人格化一面表现出来。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ummer”修辞的汉译

白立平(2001:125)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翻译》一文中,分析了几个译本中对其翻译的处理方法,总结出了四种译法:直接翻译、添加修饰语、改动、不译。

洪斌、方汉泉(2008:76)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s’)……词组的翻译》一文中,从措辞、创失、传情三个方面对梁实秋、屠岸、梁宗岱的译本中summer意象词组的翻译进行了探究并总结。

梁志坚、陈国华(2008:60)则认为这个词的最好译法是直译为“夏”或者汉语中夏天的变体词并添加一定的修饰语,以此来弥补仅仅一个“夏”字带来的单调无力感,更重要的是避免造成十四行诗内涵意义及主题的损耗。他们认为仅仅一个“夏”字不足以传达出莎翁在诗中所想要表达的意境或者联想意义,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修饰语来处理,借以准确地表达原诗中的各种基本意义和延伸意义。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众多,考虑到译者各自不同的风格,以及各个译本在当前社会的认可程度,本文中所选译本包括梁实秋(以下简称“梁译”)、梁宗岱(以下简称“岱译”)、辜正坤(以下简称“辜译”)、屠岸(以下简称“屠译”)、曹明伦(以下简称“曹译”)、孙梁(以下简称“孙译”)、杨熙龄(以下简称“杨译”)、蔡元鑫(以下简称“蔡译”)、高健(以下简称“高译”)、孙大雨(以下简称“雨译”)。通过对这些译文中summer意象的不同翻译进行分析,笔者探究出summer的明喻、隐喻和借喻这三种修辞下的翻译策略,可概括为:明喻和借喻修辞一般采用直译法,而隐喻修辞多用意译或直译加修饰法。

(一)“summer”明喻的翻译:直译或直译加修饰语

就如何翻译summer的明喻修辞,以第18首的前两行诗为例,笔者在此考察了10个译本,这10位译者梁宗岱、屠岸、梁实秋、辜正坤、曹明伦、孙梁、高健、蔡元鑫、孙大雨、杨熙龄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处理方式:

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Sonnet 18, Line 1,2)

岱译: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屠译: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梁译: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辜译:或许我可用夏日将你作比方,/但你比夏日更可爱也更温良。

曹译: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梁宗岱(1983:9)、屠岸(2012:37)、梁实秋(2001:43)、辜正坤(1998:162)、曹明伦(1996:26)此五位译者都把summer直接译成“夏天或夏日”,把友人比作夏天,且比夏天更美丽。这种直译法基于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基于上下文,就可以理解到在此夏天显然不像中国人眼里的酷暑,也符合原语文化。

然而,孙梁(1987:45)、高健(见黄杲忻,1999:287)、蔡元鑫(见黄杲忻,1999:288)、杨熙龄(1980:18)、孙大雨(黄杲忻,1999:276—298)这5位译者则都用直译加修饰词的方法来翻译summer,译文如下。

梁译: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

高译:我啊多想把你比作明朗夏天!/但是你比夏天更加温柔娇艳。

蔡译:我怎么可以将你比作明媚夏季的白昼?

孙译:我可要将你比作初夏的清辉?/你却焕耀得更可爱,也更温婉。

杨译:我可否把你比拟作美丽的夏天?/你比夏天更可爱,也更加温善。

笔者认为,英语明喻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结构,就是要把一个事物譬喻成另一物,通过另外一个物体说明本体。因此,笔者认为直译为“夏天”,既符合明喻修辞的逻辑,也能直接表达诗人的本意。至于对summer加以修饰,笔者认为也是可取的,把“You”比作一个夏天就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如果翻译成“夏季的白昼”“初夏的清辉”,可以给读者一个更清晰、更富诗意的印象,特别是基于不同文化认知差异的情况下,即东西方对summer的认识,直译再加修饰词可以更明确地向读者传达诗人的本意。

(二)“summer”所属格构成的隐喻的翻译:意译

就十四行诗“summer所属格构成的隐喻”的翻译,在此以第12首第14行、第98首第7行为例和第104首第4行为例,考察梁宗岱、屠岸、梁实秋、曹明伦、杨熙龄、辜正坤这六者的译文。

⑵And summer’s green all girded up in sheaves

Borne on the bier with white and bristly beard(Sonnet12,Line 14)

岱译:夏天的青翠一束束的就缚,/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屠译:夏季的葱绿都扎做一捆捆收成,/载在柩车上,带着穗头象白胡子。

梁译:夏季的绿苗都紧紧捆扎成束,/带着白硬芒须被抬了去埋葬。

曹译:当夏日青苗被捆成一束一束,/挺着灰白的须芒被装上柩车。

杨译:我看着夏日绿油油的禾麦捆成束,/象尸体堆积,垂着一穗穗的白须。

辜译:一度青翠的夏苗现在被捆打成束,/载上灵车,连同白色坚脆的麦芒。

原诗summer’s green,屠岸(2012:25)译为“夏季的葱绿”,梁宗岱(1983:6)译为“夏天的青翠”,然而这样的直译读起来平淡无奇,也不顺口,比较模糊。

而梁实秋(2001:35)则把它译为“夏天的绿苗”,杨熙龄(1980:12)译为“夏日绿油油的禾麦”,曹明伦(1996: 19)译为“夏日青苗”,辜正坤(1998:156)译为“青翠的夏苗”。这四位译者都把原诗中以抽象喻具体的修辞翻译得恰到好处,运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这是基于隐喻修辞表情达意的多样性,也更加直接展示夏季绿苗被捆好送去脱粒的场景,不易使读者产生误解。

⑶Yet nor the lays of birds,nor the sweet smell

Of different flow’rs in odor and in hue.

Could make me any summer's story tell(Sonnet 98, Line 7)

岱译:可是无论小鸟的歌唱或万紫千红、芬芳四溢的一簇簇鲜花,都不能使我诉说夏天的故事。

屠译:可是,无论是鸟儿的歌谣,或是那异彩夺目、奇香扑鼻的繁花,都不能使我讲任何夏天的故事。

梁译:但是鸟啭和各种色香的花所发散出来的芳香气味,都不能令我说开心的话。

曹译:这是百花之芳菲与斑斓锦簇,都不能让我讲述夏天的故事。

杨译:但不论是鸟儿的歌吟还是簇簇鲜花,花儿的千百种香味和色彩都佳这些呵,都不能使我讲起夏天的故事。

辜译:然而不管是百花斗彩的扑鼻奇香,也不管是悦耳醉人的莺歌燕语,都不能使我采摘下怒放的花儿或讲述关于夏天的任何故事。

在此,以第98首诗第7行为例,梁实秋(2001:139)不同于其他四位译者对此处summer隐喻的不同处理方式,梁完全意译为“开心的话”,而屠岸(2012:197)、梁宗岱(1983:43)、曹明伦(1996:136)、杨熙龄(1980:98)、辜正坤(1998:242)则完全直译为“夏天的故事”。笔者认为此处应该采用意译的处理方法,结合上下文诗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诗人与友人分别,春天的一切都不能打动他了,在此把summer’story翻译为“开心的话”更能反衬出诗人的悲伤心情,也更能表达此处summer隐喻的深层意思。笔者认为,在此处译者大胆舍弃原来意象,改译为“开心的话”更符合上下文,从共同认可的程度上来说,无论是英语国家的读者还是操汉语者都很容易明白“开心的话”,比译成夏天的故事更易接受。

⑷Three winters cold have from the forests shook summers’pride(Sonnet104,Line 4)

岱译:三个严冬摇掉/三个苍翠的夏天的树叶和光鲜。屠译:三个冷冬天/把三个炎夏从林子里吹落、摇光了。梁译:三个严冬寒飚,/吹落了三度夏季的盛容。曹译:严冬三度从森林摇落盛夏风采。

杨译:虽然三个寒冷冬天,摇落了树林子里三个夏天的美颜。

辜译:三冬之寒已从疏林摇落三夏之妖娆。

屠岸(2012:107)把summers’pride译为“炎夏”,既不符合该诗所赋予的美感,也不符合英国夏季舒适宜人的事实。梁宗岱(1983:46)则把“pride”这样的一个抽象名词译为“树叶和光鲜”,把树叶这个具体名词和“光鲜”这个抽象名词并置,在形式和意义上显然都不恰当。相比之下,梁实秋(2001:145)先生意译的“夏季的盛容”能较好地诠释出“summer’s pride”这一意象。在此,笔者认为意译的策略更适合隐喻的翻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summer隐喻的翻译,意译法更可取,隐喻本身是一种较含蓄地把一个事物名称或属性赋予另一事物的辞格,其含义不能照字面解释,因此在翻译summer意象的隐喻应以意译策略为主,这样才能反映出隐喻的本质特征,使其同明喻区别开来,也能够经得起推敲。

(三)summer借喻的翻译:直译

单词构成的借喻是指单一的summer意象词在句子中作为借喻的喻体,诗人要将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用与之相类似的事物代替。在此以第68首诗第11行主要考察屠岸、梁实秋和梁宗岱对summer借喻的翻译。

⑸Without all ornament,itself and true,

Making no summer of another’s green.(Sonnet68, Line10-11)

岱译:不用别人的青翠做他的夏天不掠取旧脂粉装饰他的鲜花。

屠译:不利用别人的葱绿来建造夏季,不抢占古董来做他美貌的新装。

梁译:无须别人的青翠做他的夏天,不用旧人的美美装点他的鲜花。

曹译:不用他人的翠绿来营造夏天,不掠陈旧之美来装扮其鲜美。

杨译:不拿别人的葱绿装扮自己的夏天,不盗窃旧的美来做新的衣衫。

辜译:不借他人之绿铺陈夏色,不掠旧美使华服如新。

第68首十四行诗,诗人意在斥责世人涂脂抹粉,更要突出古代真正、自然、绝无矫饰的美。屠岸(2012: 137)、梁实秋(2001:103)、梁宗岱(1983:68)和曹明伦(1996:97)杨熙龄(1980:68)都把“summer”直译,另外,其他译者(孙梁、蔡元鑫、孙大雨和高健)关于此诗中summer的翻译也都无一例外地采用直译,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上下文可以理解summer一词被赋予了“真美”的意思,是美的化身。在此,把与美相类似的事物“夏天”代替,直译更能向读者呈现借喻的喻体。

(四)summer拟人修辞的翻译:直译

在此,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首第5行和第97首11行为例,笔者考察了屠岸、梁宗岱对summer拟人修辞的翻译。

⑹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Sonnet5, Line 5)

岱译:永不停歇的时间引领夏天向前,来到可怕的冬天,就地将他摧毁。

屠译:永不歇脚的时间把夏天带到了可拍的冬天,就随手把他倾覆。

梁译:永无休止的时间引导着夏季到可怕的冬天,就在那里把他毁伤。

曹译:因为永不停歇的时光总会把夏天引到可怕的冬季并把它毁在那里;

辜译:因为那周流不息的时光将夏季带到可憎的冬季里摧残。

杨译:因为那时光老人他永不肯停步,他把夏带进冬,又在那儿使他侵覆。

此处,这六位译者都把summer直译为夏天或夏季,因为在这里summer的拟人修辞是通过动词“lead”和人称代词“him”体现出来的,动词“lead”把夏天带到了冬天,实际上把夏天比拟成了一个具体的有生命的物体,紧接着要把夏天倾覆,用“him”指代夏天,所以就summer拟人修辞的翻译应采用直译。

⑺For summer and his pleasure wait on thee

And,thou away,the very birds are mute;

Or if they sing,’tis with so dull a cheer(Sonnet97, Line11-13)

岱译:因为夏天和它的欢娱把你款待,你不在小鸟也停止了歌唱。

屠译:夏天和夏天的欢娱乐都在伺候你,你不在这里,连鸟儿都不爱吟唱。

梁译:因为夏日和它的欢乐只属于你,你一走,鸟儿也不愿再展歌喉。

曹译:因夏天及其欢娱总把你侍奉,你一离去连小鸟也不再啁。

杨译:因为夏天和它的幸福始终等待着你,你不在,便是小鸟也把嘴闭起。

辜译:夏天和夏天之乐都听你支配,你一旦离去,练习小鸟也缄口不言。

在第97首诗中,写诗人不在爱友身边的痛苦,把夏天比作了曾经相处的欢愉,把夏天拟人化了。可以看到,这六位译者统统直译,无论是屠岸(2012:195)直译的“夏天和夏天的欢娱”,还是梁宗岱(1983:43)直译为“夏天和它的欢乐”,欢乐也好,幸福也好,都体现了拟人的修辞,因为此处summer的拟人修辞也是通过人称代词“his”和动词“wait”体现的,所以“summer”意象的翻译直译即可。

综上所述,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ummer拟人的修辞应多以直译为主,因为summer拟人修辞多通过人称代词和动词体现出来,因此summer的翻译多为直译。

四、结语

本文选取常见的自然意象“summer”,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作为研究对象,考察“summer”在十四行诗中的修辞,发现这一意象主要是通过明喻、隐喻、借喻和拟人修辞表现出来的,共14例,其中隐喻修辞使用多达10处。通过探究其修辞的构成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summer”意象在原诗中的情感或意境,也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魅力。笔者对比分析了前人关于“summer”意象的不同翻译方法,总结并发现了关于“summer”意象在十四行诗中的翻译,既要考虑到修辞格在文中的恰当转换,也要考虑英汉文化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直接反映了持不同语言的民族的认知和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自然意象词的研究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间的理解和其翻译有实际意义。究竟采用哪个翻译方法,应视具体语境及自然意象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的具体内涵而定,这要求译者和十四行诗的汉译读者具备充分的原语和译语的文化背景。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分析,本文把“summer”意象的翻译归结为三种情况,即直译法、直译加修饰和意译法。此三种译法能较好地保留修辞在原诗不同语境上所达到的效果。

[1]白立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翻译[J].深圳大学学报,2001(9):122-127.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

[3]辜正坤.中译经典文库:西方文化精粹: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4]洪斌,方汉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词组的翻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76-81.

[5]黄杲忻.读一篇译诗评论有感[M]//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英语诗汉译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李亚丹,李定坤,编.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梁志坚,陈国华.夏天·春天——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及其汉译的重新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

[8]孙粱.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9]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曹明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10]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辜正坤,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1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上、下册[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屠岸,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屠岸,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梁宗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5]谢世坚.莎剧修辞的认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2):162-165.

Rhetoric of the Image of“Summer”in Shakespeare’s Sonnets and Its Translation

Wang Yanfe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Image is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the soul of poetry.However the image will be more fascinating by the shape of rhetoric.As the common image,summer is widely used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through the figures of speech such as simile,metaphor and personif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rhetoric 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summer”in Shakespeare’s sonnets,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10 translators towards the rhetoric,and propose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literal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rhetoric;free translation.

Shakespeare;sonnets;the image of“summer”;rhetoric;Chinese translation

H31

A

1001-7070(2016)01-0074-06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5-11-07

王延芬(1990—),女,河北沙河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梁宗岱明喻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所认识的梁宗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黄建华教授访谈录
沉樱:我不是那个坐在路边鼓掌喝彩的人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梁宗岱译集》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