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016-03-18韩中敏
韩中敏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韩中敏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驱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它也和我们当前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历史作用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转换,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希望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历史作用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意识,它形成了各民族稳定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性格特征等等,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情感状态。[1]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组织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形成、发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其中较为稳定的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风俗、建筑、文学、思想等诸多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伦理情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如诗歌、书法、水墨画。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积极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但许多人本主义精神的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之所以是自古迄今唯一没有灭亡、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和民族,至少是同自己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1.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寓意深刻,注重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注重和谐中庸的处世之道,这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全面阐释。这些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价值体系,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的发展。例如,在重视伦理纲常的“三纲五常”、“六德四维” 等道德教化思想,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形成有指导作用。
在人生与入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 思想,其统一、和谐的内涵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和谐思想的重要来源。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指导下,中华民族文化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保留自己的特色,接受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成果,实现多元化发展,并以有容乃大的精神,完成文化的融合,塑造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
1.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凝聚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中不仅引领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凝聚力始终存在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强大的民族精神,持续激发着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始终屹立在东方。从古至今,“大统一”的理念,始终深深印在中华儿女心中,古代圣君和志士皆以民族独立,国家繁荣作为其使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品格之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与富强。
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强精神、进取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 越是有困难和障碍在前, 越是要有坚持不懈和锤炼自身的勇气;其二, 并非常以一种轰轰烈烈的直接战斗或捐躯为国, 更要有持重的忍耐和恒久的探索。”[3]古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进取精神以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发展前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这些精神元素将成为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强大武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
从远古时代到现在,许多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观念,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观念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价值观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可以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唐律疏议释文》中讲到:“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绝不在于血统的缘故,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习,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身份的都是中国人。”[4]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仅来自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更是来自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在对祖国热爱的基础上,推动建设一个繁荣、民主、自由的国家,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可以追溯到同一个原点。
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缺乏历史积淀,它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似乎是一个无形的纽带,把看似无关的分散的个体凝结起来。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量,同时这种力量也能够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便是一个民族维护其独立、尊严与发展所迸发出来的奋斗抗争精神、创新和进取精神。历经岁月沧桑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和而不同”、“大一统”、“致中和”等这些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才使得整个民族虽经历战争和政权更迭、无序变化、分合交错,始终延续发展。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层面的向度与厚度
一个国家的发展, 不可以没有指导思想, 没有价值导向,没有精神支柱。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滞后,甚至出现了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一旦离开了它,人们将无所适从。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的,它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与精神追求,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层面的向度与厚度。其次, 从国际影响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已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作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创造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同时,还要将政治和文化思想渗透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当中,从思想领域掌控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
3.1 国家层面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标,更体现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以“和谐”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这一根本,通过一系列措施,关心并改进国人的生活状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在《论语》中孔子指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德经》中我们也能看到其中的“和谐”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礼记·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天道篇》中有“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管子·内业》中有“和乃生,不和不生”。 所有这些都包含了和平、友善、和谐共存的伦理意蕴,以及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客观的传承。
3.2 社会层面上的体现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借鉴,但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中“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中庸》中“至诚之人能够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并最终‘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达致人我不隔、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从中我们都能看出自由是一种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墨子·尚贤上》中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家的“众生平等”,墨家的“兼爱”“非攻”,《管子·形势》中“因天公平而无私,所以美与恶无所不覆;因地公平而无私,所以小与大无所不载。”这些规范为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德治,但也不缺乏法治思想。如法家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与我们现代的法治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孟子曾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强调德治与法治缺一不可。此外,《管子》的“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韩非子》的“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这些都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制思想。当然,传统文化当中的法治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然而法治的思想因子却流传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应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法治建设的精华,从而使德治与法治能够得到一种双向的互动与促进。
3.3 个人层面上的体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其中的“爱、敬、诚、信、善”等词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息息相关。如《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礼记·儒行》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顾炎武 《日志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国忧”……从这些名言警句之中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感召下,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前赴后继,使得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而依然不断发展前行。中华民族一直被誉为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勤劳勇敢正是敬业在个人品格上的具体体现。如《韩昌黎先生集》中“业精于勤荒于嬉”,《周易·乾》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等等,都是要求个人要敬业、勤奋。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这是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思想更是不胜枚举,如《周易程氏传》中“欲上下之信,唯至诚而已”,《正蒙·天道》中“诚故信”,《贞观政要》中“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中庸》中指出“诚”是天之为天的根据,是真实无妄、生生不息的“天之大道”。“信”是人们在持有德性的同时将德性推行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也便称得上尽“人道”。 诚信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后世的瑰宝之一,它是其他一切品质或价值观的基础,在规范人的行为、稳定社会关系中起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友善是一种对事、对人的态度,告诉世人如何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如《道德经》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恭敬、谦让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1] 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l:7.
[2]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2):7.
[3]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0.
[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9.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N Zhong-mi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in line with our curr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es their historical roles, and associates them with new cultural values, in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ner link
D64
A
1672-2841(2016)01-0077-04
2016-01-18
河南省商丘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SKG2015008)阶段性成果。
韩中敏,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