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探究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
2016-03-18林梵
林 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探究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
林 梵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积极的,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重点阐述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就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
1 政治认同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生活中的重要概念,是认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人具有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总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来确定自己的身份,[1]如加入某一政党成为其政党的一个成员,或成为某一政治组织的参与者,或成为某一政治理想信念的追随者,并在实践中自觉地以该政党或组织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把社会成员团结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同时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政治认同度的高低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息息相关。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政治体系的一种主观认知和归属感。他们的政治认同既包括理想信念的认同,也包括政党制度等方面的认同。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较高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群体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还关系着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更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教育,因为政治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而政治认同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与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在当下的中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教育部一直在对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的滚动调查分析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积极、良性的。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出现了一些动摇和震荡,政治认同感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 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
2.1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理论教育的宗旨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培养造就千万思想政治觉悟高、具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引导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这既有教材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
2.1.1 教材的因素
教材内容的滞后及缺乏针对性。一是表现在“思政”课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时代性不足,没有紧跟形势, 不能及时吸收近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难以快速解释、说明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现象缺乏合理的说明,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迷茫困惑,只看到社会灰暗的一面。这种状况会造成不少学生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政治信念动摇,政治认同度不高。二是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若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大学生在课程中无法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被学生认为高大上不接地气的理论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与热情,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只是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他们的政治思维能力和政治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逐渐造成部分学生对政治漠不关心的状况。这样的教育最终会导致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2.1.2 教师的因素
作为“思政”课承担者的“思政”课教师,由于所授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特别是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确立和政治信仰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过多强调科研,造成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努力方向都放在了科研上,科研上升成为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而投到教学的精力有限,对教学马虎应付,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弱势群体,他们所授的课程一般不受重视,课时一再被专业课挤占,使“思政”课逐步处于边缘化状态,这在高职院校尤其严重。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政”课的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晋升难,收入相对偏低,这就使到部分“思政”课教师有时会把一些消极情绪带到课堂,过多宣泄社会上一些负面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
2.2 外部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抵消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如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钱权交易,金钱至上等致使腐败现象滋生和不断蔓延,这些负面的影响必然冲击着大学生头脑,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及现实政治失望,政治认同感下降。[4]现代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真空里,他们与社会、家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如政府行为相对滞后,官员的不作为,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等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特别是当他们在社会中一旦受到政府官员不公正的对待与冷遇时,哪怕他们在学校所接受政治认同教育是多么的系统完整,也难免会被这些消极因素所抵消,甚至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2.3 互联网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通过微博、微信、QQ 等媒介,学生能轻易而迅速地获取大量资讯,突破了以往信息由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的限制,实现了信息全球共享,信息获得渠道呈多元化。这样多渠道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行为理念。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资讯也面临被国外别有用心势力、媒体恶意利用、歪曲的风险,会造成不利于我国的舆论环境,进而影响大学生对自己国家、制度、政党的看法,对于整个国家利益形成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治观念的模糊,政治信仰的缺失,政治认同出现危机。另一方面开放的互联网也使政治生活越来越透明,大学生能迅速轻易获得大量的资讯,从而使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缺陷和不完善的一面也更多更直观地暴露在大学生面前。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目前转型期社会出现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的贫富悬殊、官员的贪赃枉法、商人的唯利是图等负面的东西进行片面的夸大的报道,有的甚至是歪曲的报道,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会动摇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尤其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压力时,就会动摇他们的政治信仰,会使他们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失望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偏激行为,这些都难免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带来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受到诸多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而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渠道,它既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和专职教师,又有一定数量课时和学分,在各个方面都能保证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持续作用。[5]“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感情认同”。[6]所以“思政”课对促进大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以高校“思政”课为视角,探讨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3 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
针对影响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及所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思政”课唯有实现三个“有机统一”, 切实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最终有效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和引导力。
3.1 实现“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责任与政治立场的有机统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7]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担负起并完成好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业务素养更表现在政治素质方面。这是因为“思政”课教师,他所教授课程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息息相关;同时又作为教学的具体承担者,教师的言行、人格魅力等都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中处处展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与风范,教师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才会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理直气壮宣讲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解释各种重大社会现象,坚决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才能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发挥好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8]
3.2 实现“思政”课教材、教学与学生诉求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认真研究教材,在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基础上,善于吸收补充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要增添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内容,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同时教学过程要避免纯理论讲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关注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兴趣点,重点探讨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以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中训练政治思维,提高其理性认识能力”。[9]通过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对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重大的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不回避,要敢于面对并且给予合理解释,才能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在课堂上以理服人,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只有驱散了他们心头的迷雾,才能更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实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当前党和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时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与执行,建立对现有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认同。
3.3 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两者各有侧重。课堂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系统地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但如果只有课堂教学而学生没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就会消弭课堂教育的效果,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教育引导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上,更要通过社会实践的印证与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认知,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加直观理性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既要引导他们看到我国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情感,使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最终促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10]
大学生政治认同固然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关系密切, 但政治认同的形成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本国政治空气、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执政党政绩、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等。因此高校“思政”课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教育中要真正有效发挥作用, 归根到底, 需要社会政治现实的配合。只有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才能最终真正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2] 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其标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56-59.
[3] 张澍军,齐晓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34.
[4] 张宾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22( 3)
[5] 张宾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2(3).
[6] 张发钦,叶宗波.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层级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中):43.
[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8] 商存慧,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 2011 年3 月 29 日第007 版.
[9] 张安强.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0] 商存慧. 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1 年3 月 29 日第007 版.
A Study on the Guidance of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IN Fan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800, China)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most college students is healthy and positive, while it is being impacted with various social fact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iscusses ways and thoughts to improve the guidance of polit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guid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641
A
1672-2841(2016)01-0053-04
2016-02-25
林梵,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