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探析
2016-03-18廖洪泉陈美玉
廖洪泉 陈美玉
(1.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探析
廖洪泉1陈美玉2
(1.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安顺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状况、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面临着阴影屏蔽、资金缺乏和民族文化特色丧失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大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二是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耦合发展,三是推进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
生态文化旅游;旅游目的地;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部门,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1],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21世纪以来旅游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了现代旅游的主流趋势。
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Cajee Laitpharlang认为生态文化旅游是自然生态与土著文化相结合而创建的旅游天堂,是区域环境、文化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工具,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股强大力量[2]。
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是区域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途径,是具有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优势地区发展区域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壮大旅游产业的有效措施。安顺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猛,当前正致力于发展全域旅游,但作为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因此,安顺该怎样构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呢?
二、安顺旅游发展现状及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的必要性
(一)安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安顺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不管从旅游接待总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十年间分别增长了8倍多和33倍多[3]。
从安顺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来看,正在由原来的单纯观光旅游向现代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民俗风情体验、历史文化探寻和乡村生态旅游正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安顺成功打造了天龙屯堡、旧州古镇、云峰屯堡和七眼桥镇本寨村等文化旅游景观,以及苗岭屯堡古镇和多彩万象旅游城度假旅游综合体,现已初步形成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和夜郎洞等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的必要性
安顺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富集的区域,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走出“过境旅游”的困境,其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和品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尽管最近十年安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安顺经济的贡献还远远没有到达最大值。安顺拥有世界知名的黄果树景区,但区域内还有很多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及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没有形成很好的耦合发展之势,因此,其主题形象仍然是黄果树大瀑布一枝独秀的观光旅游目的地,绝大部分省外游客仅仅是冲着黄果树大瀑布的名气而来,游完大瀑布后便匆匆离去,对安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生态文化旅游是深度旅游,有利于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因此,安顺应不断强化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创建世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对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是促进安顺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优势的有效措施;第二,是促进安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第三,是促进安顺生态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第四,是促进安顺历史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优势与劣势
(一)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优势
1、旅游资源
安顺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首先,安顺地处南方高原,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米,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有宜人的气候、壮美的瀑布、奇异的峰林、神秘的溶洞、幽深的峡谷、原始的森林、迷人的草原、珍稀的动植物、清澈的河流和众多的湖泊等等。这些资源不仅类型多、品位高,而且分布成线或成片,非常有利于开发利用。其次,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贵州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曾经是夜郎和牂牁的首邑,在明清时期“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区域内拥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文化、古老而神秘的夜郎文化和牂牁文化、传说与故事比比皆是的三国文化、被誉为“明代历史活化石”的屯堡文化、近代轰轰烈烈的三线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另外,安顺还拥有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区域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4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全市有三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各民族的服饰、节日、歌舞、习俗、饮食、建筑工艺、神话传说等都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价值。
2、区位条件
安顺市位于贵州腹地,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毗邻贵安新区,距离贵州省会城市贵阳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其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总面积的12%,是当前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是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是贵州省西部旅游中心。
3、交通状况
安顺因其重要的区位条件,对外已经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安顺拥有4C级黄果树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青岛、昆明、重庆、济南、广州、三亚和杭州等城市航线;沪昆高铁、清镇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从四川通往广西的高等级公路、株(洲)六(盘水)铁路复线、320国道、209和102省道等穿境而过;安顺与省城贵阳有铁路、高铁、城市快速通道和两条高速相连,已完全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镇宁坝草码头的建成,初步打通南下珠江水运出海航道。2013年11月,安顺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综合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全市综合交通“十通、六连、三增、三提高”工程,区域内交通状况大大改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游客的快旅慢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4、产业基础
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区域内风景名胜密集,资源面积达950.9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0.26%。现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黄果树、龙宫、九龙山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民族村寨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重点民族村寨300个、省级艺术之乡5个、市级风景名胜区4个(云峰屯堡、天落湾、千峰山、普里山),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4个。200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暨第二次休闲城市市长峰会上,安顺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之一。 2013年9月贵州省政府在全省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截止2015年9月全市已创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省级示范点21个、市级示范点42个、县级示范点806个,创建工作已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4]。2016年4月23日,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气候旅游高峰论坛暨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推介与项目融资活动”会上,安顺市荣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和“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称号,至此,安顺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5、发展机遇
当前,安顺生态文化旅游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消费主流,市场需求量大,安顺因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迅速增加产品供给。在政策方面,“十二五”之初,“国发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贵州省委省政府结合贵州实际编制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安顺因为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被评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 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劣势
1、 阴影屏蔽效应
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安顺受到内外两方面阴影屏蔽效应的影响。首先,安顺虽然拥有黄果树和龙宫等著名景区,但作为旅游目的地,安顺并没有因此而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相反,其知名度被黄果树的光彩严重遮蔽。大多数外地游客知道黄果树大瀑布,但不知道安顺,因此,在外地游客的旅游计划行程中,往往只有黄果树瀑布,而没有安顺,导致很多外地游客仅仅只到黄果树景区一游,却不在安顺停留。其次,安顺遭受周边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屏蔽效应明显。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西南各地区著名旅游目的地也不断涌现,例如云南的昆明、丽江和香格里拉,广西的南宁和桂林,四川的成都、西昌和阿坝,省内的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这些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都较高,其中一些已经蜚声中外。
2、开发资金缺乏,资源仍欠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常规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居民参与”,即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对资源进行开发、经营与管理,同时鼓励企业吸纳居民就业,或居民直接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开发是高投入高收益项目,前期投入所需资金庞大,但安顺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和开发能力较低,招商引资也存在诸多困难,很多优质旅游资源很难按规划如期进行开发和利用。
3、民族文化特色正在逐渐丧失
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荡然无存,因此,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更显得弥足珍贵。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一直以来被视为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安顺地处西南地区腹地,民族文化曾经相对保存完好,但西部大开发之后,受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民族文化也呈现出被加速同化之势,例如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族文化也只有在其节日才有所体现,日常生活与汉族基本无异,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现代生活和时尚的追求,使民族文化传承受到了巨大挑战。如果民族文化一旦消亡,其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将会被削弱。
四、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途径
(一) 加大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安顺具有自然生态和民族及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是凸显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的必然措施。首先,从安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来看,当前开发成功的只有拥有世界级资源的黄果树和龙宫景区,而很多优质自然生态资源还没有被开发利用。例如安顺的地形地貌与桂林极为相似,山水可以与之媲美,桂林因其“山水甲天下”而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但安顺的山水因欠开发而不被外界所知晓。其次,从其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来看,其开发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以屯堡文化和布依族民族文化开发为主,开发相对成功的有旧州和天龙屯堡古镇、云峰屯堡村寨、以及黄果树景区内的滑石哨和石头寨两个布依族民族村寨,但开发层次都较低,只是改善了部分基础设施,用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游乐项目还很少。因此,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有必要加速安顺优质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开发。
另一方面,加大对安顺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促进安顺生态和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得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是旅游开发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安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严重,自然生态脆弱,一旦遭受破坏,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很低,而人工修复成本又太高,自然景观必然会被严重损伤;二是旅游开发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对民族文化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会加速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消亡,这将给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构建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还有必要加强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并非完全互相矛盾,如果处理得当,还可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现代区域旅游发展所秉持的基本理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加快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和利用,其实也是拯救历史文化被淡忘的有效措施,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不被开发利用,很容易遭受被破坏和被遗忘的命运。
(二) 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耦合发展
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都受到现代旅游消费者的偏爱,如果旅游目的地能够促进两者耦合发展,将更能契合旅游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加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的砝码。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耦合发展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为支撑和相互带动的协调发展效应,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前,安顺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发展的耦合度还很低。例如,以黄果树和龙宫为首的景区旅游开发,现在虽然融进了一些地方文化元素,但其卖点仍然是黄果树的大瀑布、龙宫的溶洞及其自然生态环境,而当地民族文化特征还不够鲜明,很难为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促进安顺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耦合发展,就是要既增强观光型景区的文化内涵,又要提升文化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景观效果,主要途径有:一是在观光型景区内充分展现地方文化元素,二是加大文化旅游景区内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力度,三是加强各自然观光型景区和文化旅游景区的合作与互动。
(三) 推进安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
品牌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载体,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是现代营销的主要武器。品牌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对消费者的高度承诺,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高度信任,极大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抉择。由于旅游产品具有购买与消费的同时性,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决定于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而旅游目的品牌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综合感知印象。因此,正如高静指出:品牌化是旅游目的地应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举,只有那些成功塑造品牌的目的地才能赢得旅游者的关注和信任[5]。
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时代新宠,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如前所述,当前国内较多区域都正在致力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其竞争也越趋激励。在营销科学中,品牌资产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产品的价值,是来自企业营销策略产生的回报,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品牌资产密切相关[6]。虽然安顺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但其品牌效应还不明显,还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是其在今后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途径,因此,其品牌化势在必行。
创建旅游目的地品牌一般包括目的地的形象评估、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等内容。安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其个性与特色,突出与其他目的地的差异。
[1]G· Poyya Moli· Community Based Eco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Reg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2):66.
[2]Cajee Laitpharlang· Eco-Cultural Tourism: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Darap Village, West Sikkim).SHS Web of Conferences,2014(12).
[3]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5年安顺各年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4]程星·安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记[EB/OL].当代先锋网:http://www.ddcpc.cn/2015/jr_0924/63168.html.
[5]高静·品牌化·目的地应对未来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举,旅游学刊,2008(5):10.
[6]Gartner, William C. Brand equity in a tourism destination[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14(2):108.
(责任编辑:郑朝彬)
Analysis on Building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Anshun
Liao Hongquan1Chen Meiyu2
(1.Anshun University School of Yourism, Anshun 561000, Guizhou, 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On building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nshun has the advantages in tourism resources, location, traffic conditions, industrial base and policy support, but it also faces the problems of shadow mask, lack of funds and loss of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of building the Eco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Anshun. The first is to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second is to promote the ecotourism and cultural tourism coupling development, the third i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Anshun branding.
Eco-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stination, building
2016-07-15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聚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构建研究——以安顺为例”(项目编号:2016GH30)中期成果。
1.廖洪泉(1972.01~),男,苗族,湖北咸丰人,安顺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F592
A
1673-9507(2016)05-0111-04
2.陈美玉(1976.06~),女,湖南麻阳人,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