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2016-03-18雷成耀罗筱霖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日制培养目标实践性

雷成耀 罗筱霖

(1、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雷成耀1罗筱霖2

(1、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而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其实践性。

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实践性;全日制教育硕士

全日制教育硕士与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都是为我国中小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但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式和授位等都有不同。对于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须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是制定培养方案的重心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

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

1、培养对象

应届本科毕业生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主要培养对象,他们都已通过了研究生入学的初试、复试以及严格的面试,综合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作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与锤炼,已经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在大学期间大部分都修过政治理论、英语、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公共学科,又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都通过了政治、英语和“教育综合”考试,所以这些研究生都已基本掌握政治、英语和教育学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部分研究生本科期间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他们已具备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所必需的能力素质、智能水平、自我意识水平,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作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其中还有部分非师范跨学科学生,他们不具备扎实的、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此,如何兼顾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实践,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培养目标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要培养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了解学科发展趋势,能胜任相关的教学工作;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熟练并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等”[2]这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具体要求,也是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3、培养侧重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质量与规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期盼。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系统地掌握较为深厚的本体性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拥有较为广泛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并撰写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和论文,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或实践反思者。”[3]全日制教育硕士正是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养过程应侧重于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如何把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课程目标服务于既定的培养目标,不仅指导并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同时也有引导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作为受教育者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多数是无职业背景、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生毕业生,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培养过程中都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教师职业为标准来培养,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3]所以我们既要注意避免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当作有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来培养;也要避免受教育学硕士培养定式的影响,以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标准来构建课程体系,这样就偏离了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走入了追求学术性的误区。

2、增强课程实践性

要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1)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通过小组研讨、合作学习以及案例教学等等方式来加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其次要重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以及案例分析等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课程,导师在讲授陈述性知识时还要注重这些课程中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类课程,这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应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为主,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去运用这些知识,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建立实践基地,推进教育实习制度化。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积极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实践应与学生所学习的学科和就业方向相适应,进行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的实训,让学生进入中小学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之中。

(3)重视实习导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有序进行,应成立双导师制的导师组,即既要有校内学科指导教师,又要有实践基地负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首先要处理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既要避免过分忽视理论课程而束缚教学能力,也要避免为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就过度强调实践活动的现象。其次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我们为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的有效沟通提供条件了保障,规定高校老师须不定时去实践基地,定时组织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信息,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它包括了学科的门类、内容,课时的各种组织和分配。对课程结构形式的选择,代表着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几个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分布为,学位基础课(也称为公共必修课程),包含政治理论、公共英语等6门课程,12个学分;专业必修5门课程,10个学分;专业选修不少于3门课程,6个学分;实践教学课程,按培养方案规定,原则上不少于1年共8学分。

从课程设置的结构、学分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相对于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占的比重来说相对较小。这样的课程结构,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说,很难根据他们今后所要从事教师职业性质的需要和个人兴趣来选择课程,也没有足够的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必要的反思,理论和实践难以契合,有违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所以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一是对学科课程的调整:首先,减少普通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程。全日制教育硕士政治理论课程和普通外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相对于已经压缩的学制和总学分来说,其比例还是显得相对较高。上面已经谈到,这两门课程他们在本科时已经经过了大量的学习,加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又通过了考试。因此,对于公共外语,培养方案规定日制教育硕士“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3]。所以公共外语应该让位于专业外语,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文查找网络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重点突出外语知识的应用性。对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因为教师队伍本身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是否能顺利实施,而仅仅选择在政治课程中融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难以体现,实际效用也难以发挥。其次,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目前,从全日制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到个人培养方案都没有设置跨专业和跨学院选修课程,绝大部分研究生管理部门也没有为他们跨专业、跨学院选修课程创造条件,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制定培养方案和选修课程,导致一个学科方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一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灵活地通过“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尤其是跨专业学生根据教师职业需要和自身基础形成自己的岗位核心素质。导师应该根据学科方向和学科特征,结合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来制定他们的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为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校选课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择优选修课程,充分体现全日制教育硕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二是对实践课程的调整: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中,普遍存在着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和学术学位的研究生合班上课,存在重基础理论课,轻应用技能课的倾向,偏重于学术问题分析、轻应用案例教学,重学术专家报告、轻行业专家讲座的问题。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既要重视理论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结合,也要根据职业需求着重突出其实践性。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出面与行业企业共建培养基地,适当增大教学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的比例,规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结构上可以实行“0.5+0.5+1.0”模式。即全日制教育硕士进校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系统学习各类理论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期,每周三天到中学开展教育见习,让学生参与观摸教学实践活动,其余两天在校内开展课程学习,让学生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课程专题选择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在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实验班”的学生到中学实践基地进行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基础教研实习,同时将教学实践的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2、更新课程内容

“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2]这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以教育大讲坛的形式,增设了和新课改相关的课程内容。聘请专家结合教育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介绍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理念;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举办专题讲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内容、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教师职业修养与礼仪》、《发声原理与技巧》、《书法理论与实践》等密切联系教师职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结语

总之,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其实践性,以达到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26.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5/20090520/94572569.html.

[3]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1):19-23.

(责任编辑:李昌礼)

The Path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Lei Chengyao1Luo Xiaolin2

(1,2.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550001, Guizhou, China)

Full time education master i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training of high-level talents.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sic specific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highlighting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train target,practicalness,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2016-07-10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3B206)中期成果。

1.雷成耀(1971.09~),男,四川岳池人,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640

A

1673-9507(2016)05-0039-03

2.罗筱霖(1970.02~),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全日制培养目标实践性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