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不对称现象研究综述

2016-03-18崔维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序语义

崔维真

(上海杉达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1209)



汉语不对称现象研究综述

崔维真

(上海杉达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1209)

[摘要]文章从语义、形式的角度梳理汉语不对称研究现状。汉语不对称研究可分为语义不对称和语序不对称。语义不对称主要从分析词语、结构等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出发,探讨不对称现象的动因。语序不对称主要围绕核心动词展开,包括介词短语、定语、状语及补语语序的不对称。受到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语法化学说、语言类型学等影响,汉语不对称的研究方法也取得了新突破。

[关键词]不对称;语义;语序

语言学中的不对称*对称的反面就是不对称,对称和不对称属于一体两面。以下我们以“不对称”统称之。意味着一对或一组关系中,意义的不一致、形式的不可逆。语言学中的不对称可分为语义不对称和语序不对称。语义不对称主要关注“命题的真假”(非对称),指的是语义、语用方面的不对称;语序不对称主要关注“形式的可逆、互换”,指的是语言形式及语序的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研究成果丰硕,语序不对称的研究还需研究者的更多关注。本文试图从语义和形式的角度梳理汉语不对称的研究现状,分析汉语不对称的研究方法,探索汉语不对称的研究方向。

一、不对称研究概述

文炼(1990)提出运用布拉格学派的标记论来解决汉语中的形容词、动词的不对称现象。汉语中的二项对立的形容词、多项对立的形容词以及单音节动词在句法组合中都存在对立和不对称的情况。文炼将不对称现象跟标记论结合起来,挖掘了新的语言事实,开拓了不对称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因此也常常被看作“一对多”、“有对无”的二分对立,也即二分对立中的一方是无标记的,二分对立中的另一方是有标记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由分析不对称现象,进而讨论不对称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动因。

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凡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沈家煊,1999)。然而,对应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对称”。由“不对应”代指“不对称”,实际上是扩大了不对称的外延。汉语不对称的研究范围由词类不对称,如“上/下、大/小、这/那”等,进而扩展到结构的不对称,如“肯定否定”、“主宾语序”的不对称等。“不对称”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随着不对称研究范围的一再扩大,语言的标记性,如简单度、难度及使用频率等倾向性选择逐渐被淡化,关于不对称现象确立的标准的探讨逐渐弱化,研究者更多地从共时平面的语言本身(语义、句法)、语言外部(语用),以及历时平面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如重新分析、叠加及强化等来考察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

二、语义不对称研究

语义的不对称研究主要是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语义网络角度展开的。语义不对称又可划分为词义的不对称和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词义不对称包括“上/下”、“这/那”等的不对称现象研究,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包括句法结构等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语义不对称研究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假定研究对象为具有R关系的a、b,试图建立以a、b为横轴,以词语搭配、句式选择为纵轴,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使用频率、分布范围、组合形态为考察特征的语义网络;进而,由共时的描写分析不对称现象转入历时的语言演化发展考察;同时,结合普通话、方言及古代汉语等多重视角,从认知角度、语用角度全面分析不对称现象,形成了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

2.1 “上/下”的不对称研究

“上/下”是汉语中一组特征鲜明、用法灵活多样的相反相对词。从搭配角度来看,“上/下”既可以与名词搭配,又可以和动词“来/去”等搭配形成复合动词及复合趋向补语。从词性角度来看,“上、下”既是方位词,又可用作动词、趋向补语。

受到认知心理学、认知语义学的影响,研究者主要分析了“上/下”的意义和用法;“上/下”的方位词原义及动词引申义;“上/下”与动词、名词组合搭配时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全对称到完全不对称的变化过程(张华2002、周统权2003、白丽芳2006、杨子 王雪明2009)。研究者还分析了作为补语的“上来/下来”,表趋向义、结果义和时体义的“V上/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童小娥2009、李思旭 于辉荣2012)。

研究者从分析“上/下”的词义(原义、引申义)、词性(方位词、动词、趋向动词、趋向补语)及与动词、名词的组合搭配规律,转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上/下”词义、语法结构等的不对称演变规律及成因,进而将“上/下”不对称归结为人的空间感知、语用心理因素的不对称。语言不对称现象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义学的相结合,使得不对称研究逐渐偏重于挖掘不对称现象形成的动因,解释不对称现象形成的理据。

2.2 “这/那”的不对称研究

“这/那”的不对称表现为句法、语用及语篇上的不对称。从句法上看,句法作用“这”比“那”大,句法限制“那”比“这”多,“这”的外延范围比“那”大(徐丹1988、崔应贤1997)。从语用角度来看,“这/那”在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近指的“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远指的“那”而成为语言中的无标记项(徐默凡2001、沈家煊1999)。从语篇角度看,“这/那”在语义指向、可及性方面存在不对称(曹秀玲2000、杨玉玲2006/2007)。

“这/那”的不对称研究范围由词扩展至结构,由结构扩展至句法,由句法扩展至篇章。“这/那”的不对称动因主要是由语法意义的虚化进而引起的语用意义的泛化,这也符合语言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不对称研究由共时层面进入历时层面,不对称成为语言的属性。也可以说,语言本来就是不对称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就是从不对称到对称再到不对称的循环。

2.3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研究

肯定形式是无标记的,否定形式是有标记的。汉语中肯定否定形式往往是不对称的。肯定否定的不对称指的是词语、语法结构、句法的肯定否定形式的倾向性,要么肯定形式占优势,要么否定形式占优势,要么肯定否定式发生了标记中和,意义趋于相近或相同。

石毓智(2001)从量的角度讨论了动词、形容词、名词的肯定否定不对称,将不对称跟“量”的大小结合起来,指出结构的各个部分均有量的涵义,各个部分必须匹配才能保证语义和谐,否则就会造成语义、句法的不成立。石文的研究范围将语义不对称、语法结构不对称扩展至句法的不对称,从量的角度探讨语法结构的不对称使得不对称研究更加严谨,更具客观性。

从历时的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汉语普通话的完成体以及汉语普通话、方言中的能性述补结构的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跟语法化有关,跟“肯定、否定”的互相类推有关,跟认知心理因素有关(汪国胜1998、吴福祥2002/2003、石毓智2004)。

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不对称研究的视角从词语、语法结构,转向句法结构;从共时平面的描写,转向历时平面的分析、推理及探源。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于汉语句法演变的认识,使得后来学者不仅能够从语法化的角度,还能够从人类语言共性角度看待汉语句法的形成和发展。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研究显示汉语句法结构的不对称不仅受到语义驱动,还受到语言演变、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语序不对称研究

语序不对称是对线性语序的可逆性/不可逆性的研究。汉语语序不对称研究既包括围绕核心动词的处所短语、状语及补语不对称,又包括在核心动词(形容词)一侧的定语语序不对称。

以处所短语语序不对称为例,处所短语“在L”与VP的位置受到句中各个成分的影响,包括句义、VP的构成情况、是否带有其他句法成分等,同时还受到认知心理因素、语篇视角等的影响(张赪1997、张国宪2009/2010)。

以状语和补语语序不对称为例,围绕核心动词的“多”既可作状语,又可作结果补语,在形式、意义和用法上存在不对称(黄晓红2001)。“很+名”结构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受到句中成分如名词、动词、“很+名”结构自身语义类型的影响,“很+名”结构作状语、补语时会呈现对称或不对称现象(胡云晚 于晓燕2012)。

以定语语序不对称为例,陆丙甫(2004,2005a/b,2009)归纳出了定语语序的“可别度领先”原则和“距离靠近”原则,提出“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决语序左右不对称问题,即一个附加语离核心越远,越需要添加表示它跟核心之间语义关系的显性标记。郭中(2012)总结出了汉语中状语的语序自由度等级序列,提出了“距离-难度-标记对应律”。

汉语语序存在SVO和SOV之辩。假定基本语序为SVO,特殊语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在宾语成分提前的现象。以核心动词为坐标,受语义语用因素影响,处所短语既可前置,又可后置,呈现出不对称现象。围绕核心动词的状语、补语,受语义语用因素影响,有时位置可以互换,呈现对称现象;有时位置不能互换,呈现不对称现象。以肯定否定形式观察汉语语序,肯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位置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动词后;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仅可出现在动词前,呈现不对称现象(崔维真,2013)。

汉语语序较为灵活,不同语序表达不同句法功能,体现不同语义关系,具有不同语用价值。尽管语序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以不对称为切入点的汉语语序不对称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将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四、小结

不对称现象是语言演化发展的必然现象。不对称是语言的属性。汉语不对称现象体现了汉语语言演变的特点、中华民族认知心理因素的特点,还体现了汉语的语用特点。

关于语义不对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角度分析了词义的不对称,语法结构、句法、篇章的不对称,以及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挖掘了汉语不对称的语言事实,扩展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形成了语义不对称的研究方法。

关于语序不对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结合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语法化学说、类型学等语言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汉语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及解释,在研究理论及研究成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58-65.

[2]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 2000,(4):7-11.

[3]崔应贤.“这”比“那”大[J].中国语文,1997,(2):126-127.

[4]崔维真.跟语序有关的不对称现象专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郭 中. 汉语多类状语共现的语序自由度及其解释[J].汉语学习,2012,(4):104-112.

[6]胡云晚、于晓燕.“很+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的对称与不对称[J].语言研究,2012,(2):55-60.

[7]黄晓红.“多+ V”和“V+ 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23-27.

[8]李思旭、于辉荣 . 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2):64-72.

[9]陆丙甫.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J].当代语言学,2009,(3):260-266.

[10]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2):132-138.

[11]陆丙甫.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2005,(4):291-301.

[12]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J].中国语文,2004,(1):3-17.

[1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27.

[14]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4,(3):34-43.

[15]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23-45.

[16]童小娥.从事件的角度看补语“上来”和“下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世界汉语教学,2009,(4):495-508.

[17]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J].语言研究,1998,(1):23-30.

[18]文炼.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95-101.

[19]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19-28.

[20]徐丹.浅谈这/那的不对称性[J].中国语文,1988,(2):128-134.

[21]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5):47-55.

[22]杨子,王雪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J].语言科学, 2009,(1):42-48.

[23]杨玉玲.“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5):53-61.

[24]杨玉玲.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4):33-43.

[25]张赪.论决定“在L+ VP”或“VP+ 在L”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2):41-50.

[26]张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J].语言研究,2002,(S1):120-123.

[27]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J].中国语文,2010,(6):483-497.

[28]张国宪.“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中国语文,2009,(4):346-360.

[29]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1):39-50.

[责任编辑:康邦显]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崔维真,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杉达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114-04

猜你喜欢

语序语义
语言与语义
汉语“把”字句、“被”字句否定式的语序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坑爹”的语义分析与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