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震云小说《手机》的孤独意识

2016-03-18王焕阁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孤独刘震云手机

王焕阁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论刘震云小说《手机》的孤独意识

王焕阁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摘要]在故乡系列之后,刘震云转而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小说《手机》中,无话可说成为常态,每个人都渴望找到能够说得上话的人,但终难遂愿。小说形象揭示了说不上话的原因:审美疲劳,科技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友情、爱情、亲情则是走出孤独闭锁的佳径。

[关键词]刘震云;小说;《手机》;孤独

《手机》是刘震云认为他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手机》发表于2003年,首先上映的是电影《手机》,随后出版了纸质版小说。小说《手机》以通信手段变革为线索,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写一个时代。第一部分,写严守一父亲那一代,即严守一童年时期。当时乡镇刚兴起公用电话,人们对电话充满新奇。第二部分,写严守一成年时期,这时,手机已很普遍。这一部分是小说的关键,着重叙述严守一与妻子于文娟、情人伍月、未婚妻沈雪之间以及他唯一说得上话的朋友费墨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写严守一的祖父时代,那时候,通讯极不发达,消息靠口耳相传,但是人们之间关系很好。《手机》三个部分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联系方式,从古老的口耳相传到现代化的通信。如今人们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与他人联系,却很难找到一个真正说得上话的人,人的内心充满孤独。正如刘震云所说:“中国人的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1]

一、找不到说得上话的人

著名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告诉我们“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孤独与生命同在。刘震云在小说《手机》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无所不在的孤独。小说中,表现孤闷的有17处,没话说的有13处,作品藉严守一这个“有一说一”以说话为业的节目主持人来表现孤独。严守一可以对许多人说话,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

1.夫妻、情人之间没话说

严守一与妻子于文娟结婚十年零三个月。他们在舞会上初识时,于文娟喜欢严守一,是由于喜欢听严守一说话。严守一说话很逗,让于文娟很开心。而严守一看上于文娟则是因为于文娟不爱说话,并且说起话来脸上带笑,慢条斯理的。他们的爱情婚姻建立在互相喜欢的基础上,理应有共同语言,但也仅仅是开始几年有话说,之后便说不上话了。说不上话不是因为不爱说话,严守一拿说话当饭吃,于文娟也对着毛绒玩具说话,说不上话是因为他们夫妻之间没话说。

严守一和伍月是情人关系。每一次面对伍月,“伍月嘴里都在说着世界上最脏最乱的话。严守一被她勾得也把心底最隐秘最脏最乱平时从无说过的话都说了出来。”[2](P46)严守一阴暗的心理总能够得到满足,欲望得以放纵。叔本华说:“获得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3](P136)表面上看,和伍月在一起时,严守一很快活,实际上他内心空虚孤独,他明白“如果夫妻之间夜夜说脏话,就不是解渴而是中毒了。”[2](P68)严守一用一时快感来麻醉自己,清醒之后则是更大的失落和对妻子的愧疚,也最终导致他婚姻失败。离婚后,严守一强制自己不和伍月联系。

卡西尔说:“人不仅仅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更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人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和醒悟、空想和梦境之中。”[4](P34)严守一同样如此。与妻子离婚之后,严守一生活中出现了沈雪。生活中严守一觉得沈雪很适合他,“看着沈雪醉酒的脸,一切都浑然不知,严守一在床前愣了半天,像突然在陌路上遇到了亲人。”[2](P78)但在精神世界中严守一内心仍然没有真正的归属。沈雪的乐趣、行为艺术他不懂,与沈雪越来越说不上话直至与她在一起的希望破灭。

第二对夫妻是费墨。结婚二十几年,到最后却没有话说,以至于费墨发出了“陌生人成了亲人,亲人倒成了陌生人”的感慨[2](P53)。在费墨找美学研究生的事情发生后,费墨说:“二十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2](P160)“也不怪疲劳,多少年了,话总说不到一块。”更是直接明白的告诉我们夫妻之间没话说。

第三对夫妻是牛三斤夫妻。牛三斤当时要娶吕桂花时,急切的不得了,可是到后来,则由他们的女儿说出了“他跟我妈没话”这样的结局。

2.朋友之间没话说

刘震云认为:对朋友的判断,“不在于当面的表白,而是看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却说:‘咱们有这么熟吗?’”[1]严守一他爹不爱说话,一辈子就和卖葱的老牛说得来,他把他当做他最好的朋友,以至于吃饭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扑哧”笑一声说:“这个老牛”,心里、嘴里总是念念不忘老牛,就连生病、痴呆,还是记着老牛。老牛却不拿严守一他爹当朋友,不仅收花帐,背后还嘲笑他是傻X。此后,老严就不再说话,也没有能够说得上话的人。

对于严守一自己来说,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好朋友很多,“天天聚在一起聊天,场面热闹得像沸腾的火锅;过了四十岁,男人中,就剩下这一个,像凌晨两点的酒店大堂,偶尔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低头喝咖啡。严守一有时回想,热闹时朋友们说过那么多话,竟没有在脑子里留下一句;现在朋友剩一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2](P20)严守一不断地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可找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费墨,因此,严守一为了这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要不断忍让费墨的缺点。

二、 说不上话的原因

人们渴望找到说得上话的人,排遣内心的孤闷,实现心灵的沟通,然而又说不上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与人之间隔膜疏远呢?

1.科技对人的异化

手机和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之后,人们在享有自由便捷的通信的同时,也被电信技术束缚,甚至“绑架”。夫妻两个人之间没有话说的时候总想找个说话的人,手机就给人们提供了这种方便。人们依赖于手机来排遣寂寞,但是无聊情况下的交流,得到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甚至像手雷会随时爆炸。严守一上班没带手机,一路上就一直心神不宁,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做了亏心事,但更多的是,他的亏心事保存在手机里,害怕妻子于文娟发现。最后,由于于文娟发现他手机里藏有与伍月的暧昧信息,而导致离婚。费墨夫妻,也是因为费墨妻子怀疑丈夫,然后查丈夫的手机账单,确认费墨与女研究生的事。沈雪同样是通过手机通讯录发现严守一的问题,才分手的。村民黑砖头也指着手机说:“没它吧,不想它,有了它,不用还真闷得慌”。在手机的监控之下,一切的私密都不存在,现代化技术让人无处可逃,也让人感到窒息。费墨就曾指着手机说:“近,太近了,近的人喘不过气来!”正如刘震云自己所说:“本来用手机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但是慢慢地却发现手机本身似乎就有生命,它好像在控制着每一个人,控制着大家说话的时间,控制着话语量,甚至控制着话语里面所包含的成分。”[5]同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更是认为:“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意义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6](P17)现在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各种APP层出不穷,手机监控人的生活,隐私无法存在,心灵无法宁静,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

2.审美疲劳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但随着生活时间增长,情感退潮,夫妻之间关系逐渐变得缺少热情以至冷漠。小说中多处写到夫妻之间因审美疲劳而说不上话。严守一和于文娟刚结婚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能从天黑说到天明,现在绞尽脑汁地想找些话题,但找出来还不如不找。最明显的是吃饭的时候,两人坐在桌子前,一顿饭吃下来,只有碗筷的声音。有时候,严守一甚至羡慕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吵架的夫妻,“他们相互骂出来的话,怎么那么有激情、那么愣和那么有创造性呢?”费墨夫妻吃过饭后,妻子李燕就上网和陌生人聊天,聊得“陌生人成了亲人,亲人倒成了陌生人”,夫妻之间却没话说。当费墨与女研究生的事被李燕发现后,费墨自我解嘲到:“二十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审美疲劳之后,夫妻之间愈没有话说,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夫妻双方愈感到寂寞孤独说不上话。

3.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摆脱了经济和政治的束缚,变得更加的自由,但他同时也受到强大的超人力量、资本和市场的威胁,陷入一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他自由了也意味着他是孤独的、被隔离的。个人所享受的自由给他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无力量、怀疑、孤独和忧虑。上培训课时,沈雪很认真地对待这次讲课,严守一则说:“沈老师,班上每个学生都比你大,世界观、人生观都已经确立了,是死是活由他们去吧,咱就别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了。”真实道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严守一为于文娟找工作时,严守一感受到了社会的这种冷漠,“这时严守一才知道自己这个名人有些虚。表面上人家慕名与你交往,但背后你并无实质性的东西与人交换,双方这时就不对等了。”[2](P127)小说中,人与人的交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没有真诚真情,宛如逢场作戏,台上亲密无间,台下形同陌路,人自然感到孤独、苦闷。

三、消解孤独的路径

《手机》中,人物总是在努力寻找说得上话的人,从严守一与于文娟、伍月、沈雪,到费墨以及他的儿子,莫不如此。那么如何走出孤独,找到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呢?

1.个人内心升华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与生命相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会与它相处。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7](P339)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体验,它带来的不仅是寂寞,更多的是灵魂的充实。并且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获得那种完全、真正的内心平静,灵魂的绝美安宁。拉布吕耶尔曾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多变,人也变得愈加浮躁,更是无法忍受孤独。为了摆脱孤独,人们追求世俗狂欢,将人生变为不断的享乐。但是这种方式常会使人感受到更大的沮丧和孤独,甚至感到人生的无意义,从而带来悲剧。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忍受孤独,学会与自己独处。小说中严守一不断想要找到能够说的上话的人,这是寄希望于外部世界,而没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声音。西赛罗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所有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7](P342)只有一个人内心充实强大,对外部需求越少,才会更少感到自我的孤独,尤其是置身现代浮躁的社会,更需要一方心灵净土,静静地感受生命,实现内心的升华,诗意的栖居。

2.朋友之间尊重

马斯洛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8](P23),“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有价值、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为力的感觉。”[8](P24)严守一他爹老严和老牛因一起贩葱,成为朋友,老严连吃饭都会笑出来。老严是打心里把老牛当作好朋友,连老牛记花账都能忍受,可是老牛在心里不承认老严,背后说老严“他是傻X”。这使老严潸然泪下,也让老严心里一直发闷。此后,老严就不再说话了。老严认为与老牛交了朋友,感觉到他在社会上得到了尊重,获得了认可,自尊得到了满足。可是,却发现他在老牛心里只是一个傻子,受到了打击,从此就感觉到苦闷。可见,尊重作为人的基本的心理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严守一认为费墨是最能和他说得上话的人,因为费墨最懂他,也能够听得懂严守一的话。费墨说过:“嘴里贫,是证明心里闷呀”,这与严守一内心产生共鸣,从此费墨便成了严守一的朋友,许多事不跟妻子说也要跟费墨说,因为他知道费墨会为他保守秘密。回老家时,费墨一句:“不为别的,老听你聊你奶奶,想去看看她老人家。”更是让严守一心头一热,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正是费墨对严守一的尊重以及对严守一敬爱的人的尊重,才会让严守一感到内心一热,倍加珍惜费墨这个朋友。

3.夫妻之间忠诚

小说的主人公严守一,他已经结婚,却总是有婚外情,不断地放纵自己,致使他在婚外情中焦头烂额。未离婚时担心被妻子发现他和伍月的关系,离婚之后,他决定与伍月不再联系,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与伍月又有了沾染,这时,他又开始担心沈雪发现他和伍月的关系而惴惴不安。严守一总是企图从外面来寻找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却不知道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就在自己的身边。

由于严守一对婚姻不忠诚,视婚姻为儿戏,导致他最后孤独痛苦。小说《手机》旨在借严守一的经历揭示对婚姻忠诚的重要性。朱光潜说:“维系婚姻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的。社会所赖以维持的是伦理、宗教、法律和风俗习惯所酿成的礼法,‘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没有礼法便不足以维持……其次是划清责任。性的冲动是飘忽游离的,常要求新花样与新口味,而家庭责任却需要夫妻固守拘束,‘一与之齐,终生不改’”。[9](P118)严守一并没与认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一味放纵自己,结果欲望得到一时满足,心灵却无法找到宁静和幸福。

4.亲情抚慰人心

小说中,当严守一把戒指给奶奶时,严守一的奶奶讲起了戒指的来历:“我小的时候,娘家穷,一年有半年接不上顿。但几个姊妹中,爹最疼我。我出嫁那年,爹卖了他的皮袄,给打了这个。我十六岁到你们家,出嫁的第二年,爹得了伤寒,死了。”“一辈子,两个人死时,我最伤心。一个,十七岁那年,俺爹;一个,八十二岁了,你爹。一辈子,人最伤心的两档子事,都让我赶上了。可我从来没对人说过。”[2](P80)奶奶看似风淡云轻的几句话道出了她一生中最深重的痛苦、最珍贵的感情,没有华丽语言却情深意浓,令人动容。原因很简单,亲情是最可贵的,它是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而这也是作者所推崇的最美最善的情。

到严守一这一代,亲情更是联系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关系的纽带。于文娟想要孩子是为了能够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费墨家,儿子是夫妻交流的话题所在。儿子没在家,夫妻之间便没有话说。即使最开始严守一知道有儿子时,认为儿子是一个麻烦,也并没有阻断这种血脉亲情。“知道他的儿子出生时第一感觉也不是高兴,而是不解;不是觉得这是上帝送来的一份礼物,而是觉得这是上帝送来的一个麻烦。”[2](P102)之后他一直觉得儿子是个麻烦,会阻碍他的新生活。但是血缘关系已经注定了一些事情,他的儿子现在和他说不上话,不代表以后也说不上话,直到严守一的奶奶去世时,“严守一还没有说话。但他发现,怀中的孩子,似乎突然懂事了,开始把脸蛋渐渐贴到严守一的脸上……现在,他突然对他有了亲人的感觉。他看了他一眼,发现他也正看自己。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眼中竟有泪光。”[2](P177)幼小的孩子竟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悲伤,父亲得到莫大的安慰,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小说《手机》告诉我们,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交流方式改变,人们之间本应是亲近的关系却变得异常疏远,人与人之间交流阻滞,内心的孤独无法排遣。面对社会变化,科技发展,人与人关系变得异常复杂,我们应该怀揣赤子之心,坚守本真,让爱善美永驻心田,流芳人间,这样才可以消解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参考文献]

[1]刘玮,陆丝.刘震云: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孤单[N].新京报,2009-3-18.

[2] 刘震云.手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德]叔本华,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张英.访刘震云:“一腔废话”说完“手机”又响起[N].南方周末,2004-2-5.

[6][美]J·希利斯·米勒,国荣译.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7][德]叔本华,张宁译.要么孤独,要么庸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8][美]马斯洛,许金生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朱光潜.朱光潜谈修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舟舵]

[收稿日期]2015-11-22

[作者简介]王焕阁(1991-),女,河南洛阳人,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095-04

猜你喜欢

孤独刘震云手机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刘震云买西红柿
An Invisible Intimacy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